全面推进绿色减贫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霍山实践系列报道之十三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21-01-22 11:29信息来源: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字体:[  ]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视察六安,看望贫困群众,共商脱贫大计,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人民”。知之深,爱之切,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霍山儿女脱贫攻坚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实现小康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霍山篇章渐渐拉开序幕。

一、回看“十三五”,我们奋力书写绿色减贫霍山答卷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 “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减贫”理念为引领,狠抓“三精准、三落实、三保障”, 带领老区人民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闯出了一条“摘帽”后的“红色引领、绿色减贫”新路径。

(一)狠抓产业扶贫,转“输血”为“造血”。立足大别山区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牢固树立“无产业不脱贫”的扶贫理念,依托“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建设,扶持鼓励“四带一自”主体发展茶叶、中药材、稻田虾、艾草、小香薯等风险小、门槛低、收益高的特色扶贫产业,实现了“长效、稳定”的脱贫目标,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2606元增加至2020年的15062元,年均增长33.9%,走出了一条“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脱贫路径,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产业基础。太平畈乡是霍山石斛原产地,石斛基地1.3万亩,从事石斛生产加工的企业、合作社达266家,年产值达12亿元,常年带动400多名贫困户务工,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太平畈乡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020年10月23日,央视财经频道《走村直播看脱贫》大型融媒体行动走进太平畈乡王家店村,深度报道石斛产业带动脱贫特色做法。

(二)发展乡村旅游,变“风景”为“钱景”。设立绿色减贫专项引导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了6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加强陡沙河温泉小镇、霍山大峡谷漂流等特色旅游扶贫基地建设,带动3300多户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开展“党员众筹,旅游扶贫”活动,房车营地投入运营,经营收入全部用于扶贫工作,带动周边农户和农家乐双赢。磨子潭镇堆谷山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成立全省首家乡村旅游扶贫协会,实施“1+3+10”工程,即1个党员、结对3户贫困户、帮助10名左右贫困群众,带动108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相关做法入选《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被誉为“霍山堆谷山现象”。

(三)盘活闲置资产,让“老树”发“新芽”。依托原三线军工厂旧址和山区旅游资源,打造月亮湾作家村、仙人冲画家村、屋脊山摄影家村“三村”文旅融合特色景区。月亮湾作家村利用东西溪乡原淮海机械厂存量厂房,打造“印象三线”,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基地;仙人冲画家村利用诸佛庵镇原江北厂旧址,建成集画家工作室、名家展示厅、生活体验区为一体的艺术部落,获评全国第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屋脊山摄影家村成为新华网安徽频道签约摄影师创作基地。“三家村”带动近6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其旅游扶贫典型做法被《中国扶贫杂志》刊载。2018年9月,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采风团,先后到月亮湾作家村、仙人冲画家村调研指导。

(四)加快电商扶贫,助“好货”出“深山”。积极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覆盖“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霍山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阿里研究院全国农产品电商50强县。先后建成大别山电商扶贫中心、“零距离”无人馆、艾草扶贫馆,开辟“农产品扶贫专柜”,县内50家规模电商企业、98家电商服务网点直销贫困群众农副产品,2019年全省农村电商优化升级现场会在霍山召开,李国英省长高度称赞我县电商扶贫典型做法。扎实推进消费扶贫行动,举办“大美霍山生态好货网络扶贫助农”开茶节、插秧节、艾草节、香薯节系列活动,推动机关食堂、线上企业、电商企业、超市四个“10家”农产品销售活动,认定扶贫产品211个,铺设扶贫智能专柜139台,4个消费扶贫专馆、9个销售专区投入运营,在城区25座公交站台设立“消费扶贫”宣传展板,累计销售扶贫产品1.82亿元。

(五)深化农村改革,活“三权”促“三变”。结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三变”改革,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合作模式,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优质项目和经营主体,获得稳定分红收益。太平畈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98万元,入股霍山绿斗生态观光园和福康石斛开发公司,建设石斛基地,年分红10万元,统筹用于贫困村出列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太阳乡金竹坪村利用扶贫资金30万元,整合村集体和农户自筹资金60万元,入股金竹坪原生态旅游产品体验中心,发展体验销售、客栈民宿等,带动12户“三无”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资产收益扶贫既让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入股获得分红等稳定收入,又能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并获得务工收入,还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密切了政府、经营主体和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性互动。

(六)激发内生动力,既“扶智”更“扶志”。大力实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政策宣讲、贫困户创业致富、好家风传承、脱贫竞赛、志愿帮扶、“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等“六大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弘扬老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农村道德讲堂、“田间地头”民风故事课堂、上门串亲访友等形式,营造奋勇争先、主动脱贫的浓厚氛围。出台《霍山县脱贫攻坚“志智双扶”工作实施方案》和《霍山县文明超市积分制管理办法》,将乡风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注重挖掘、推广群众身边“小真小善小美”,营造“志智双扶”的脱贫氛围,助力贫困群众精神脱贫。全县建成文明超市106家,发放“文明币”100多万分,与儿街、磨子潭、单龙寺等乡镇每年召开“脱贫之星”表彰大会,为贫困群众树榜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七)引领党建扶贫,树“先锋”助“先行”。深化党建促脱贫攻坚,创新实施“桥头堡”“领头雁”“先锋队”“连心桥”“保障年”等精准扶贫“五大先锋工程”,加大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力度,实现43个重点贫困村和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从县直机关选派16名优秀年轻干部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专抓扶贫开发工作。专设乡镇扶贫工作站,选配3-5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扶贫脱贫工作。从市、县直单位精选139名帮扶干部,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每村配备1名扶贫专干、保持2-3名后备干部常数,贫困村每年发展1名优秀青年入党。严格“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落实,结对共建帮扶单位和包户干部经常深入村、户帮扶指导,做到贫困户脱贫不脱帮扶,贫困村出列工作队不撤出、帮扶责任单位不脱钩,实现了组织“强起来”、党员“干起来”、群众“动起来”、大家“富起来”。

总结“十三五”,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斐然、亮点纷呈。5年来,全县累计实现减贫10699户30682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至15062元,43个贫困村整体出列,“双基”水平持续改善,村均年集体经济收入29.97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全面解决,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通信难等短板全面补齐,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和对脱贫攻坚认可度全面提升。精准扶贫“三十六计”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广,“红色引领、绿色减贫”典型做法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内刊印发,“扶贫驿站建设”入选人社部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三家村”旅游扶贫典型做法被《中国扶贫》刊载,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健康脱贫工作表现突出县。

二、展望“十四五”,我们接续谋划巩固脱贫成果拓展乡村振兴发展新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站在“十四五”新的起跑线上,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巩固“十三五”脱贫攻坚成果,拓展脱贫可持续性成效,为乡村振兴和治理相对贫困打牢坚实基础。

一是持续推进产业就业。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促进乡村旅游、电商等产业的发展,着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和更充分的就业。

二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巩固和完善现有扶贫政策,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保障、饮水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兜底功能。

三是持续加强精准帮扶。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重点考虑特殊困难群体,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提高帮扶的精准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四是持续改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乡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实现“双基”建设从“有”到“好”的转变。

五是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有效的精神扶贫机制,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六是持续推动“绿色减贫”。坚持“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减贫”理念,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减贫氛围,继续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创建大别山区“绿色减贫”样板区。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