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职业学校教科室2024年春学期工作总结
随着2024年春学期的结束,霍山职业学校教科室的工作也圆满告一段落。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教科室全体成员紧密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心,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精心制定与调整工作计划
在学期初,教科室结合学校整体工作规划,详细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我们根据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对计划进行了多次完善和修订,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符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时能够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工作计划中明确了各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如教师培训、集体研修、教学能力竞赛、校内公开课暨同课异构活动等,并规定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和相关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二、成功申报护理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本学期,我们成功申报了护理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新专业。在申报过程中,基于两个专业组提交的申报材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完善,深入分析了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培养方案。组织多位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和修改,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我们积极与六安市教育沟通,得到了教育科毛德棋主任等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最终,两个新专业成功获得批准,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全面开展教学能力大赛工作
3月9日,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的李怀彬老师,为我校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革新理念,科学备赛——教学能力比赛备赛攻略”的专题培训。紧接着,教科室制定了周密的校级比赛及省赛团队遴选方案,明确了比赛的宗旨、规程与标准。3月16日,针对校级比赛团队,我们又精心组织了第二轮线上培训。4月17日,教学能力大赛校级比赛正式举行。我们特邀了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的刘辉教授、安徽建设学校的孙明曦老师,以及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的李怀彬老师和杜黎丽老师等多位专家担任评委,他们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评价。
在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精心组建了旅游、英语、中药三个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参赛团队。三个团队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备赛,老师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精心撰写参赛材料,甚至常常奋战至深夜十一二点。在此期间,教科室作为本次比赛的主要负责部门,与教务处等部门紧密合作,为参赛教师调整了100余节的教学任务,以确保备赛的顺利进行。同时,总务处也为三个比赛团队配备了独立的备赛场所,提供了办公电脑和网络设备。学校其他各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于5月11日在皖教云平台上成功提交了今年的省赛作品。教学能力大赛,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充分展现了我校教师的风采和实力。
四、积极推动“三优”评选和六项电教业务竞赛
在本学期,我们全力推进了“三优”(包括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软件和优质课)评选以及六项电教业务竞赛的顺利进行。我根据相关文件的明确评选标准和评分细则,认真组织教研组长们进行细致评审和推优工作。整个评审流程始终坚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确保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经过层层筛选,我们成功报送了17件六项电教优秀作品参与县级比赛,有58件“三优”作品参加市级评选。其中,11件“三优”作品因其卓越的质量,被市局推荐至省级评比。值得一提的是,程瑶老师的思想政治课、夏淼老师的语文课和黄娟老师的历史课更是代表了六安市参加了6月中旬在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举行的中职“三科”省级现场赛,还选派了程先畏老师作为视导员参与本次现场赛的的听课评课等工作。这些竞赛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文化内涵,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学素养。
本学期,我们深入实施了集体研修与校本培训工作。邀了多位教学能力大赛的资深专家,通过到校讲座或线上培训的方式,使教师们能够紧跟教育前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集体研修与校本培训的具体实施中,我们紧密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与专业特点,每月精心制定并发布详细的研修计划,确保培训任务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在国家级、省级及寒假研修等远程培训方面,我们也扎实推进。截至目前,马和玉、朱明月、张先勇等14位教师圆满完成了国培学习任务,并获得了培训结业证书,另有4位教师预计将于8月初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同时,全校186名专任教师已顺利完成了寒假线上研修、高中教师远程培训及公需知识培训等各项学习任务。根据六安市教育局的安排,彭海军、宋衡、张开艮等5位教师已完成了2024年省级培训的报名工作,他们将于暑假期间参加培训。7月8日-13日我校将有25位教师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参加10个不同项目的市级培训工作。
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我校的职业教育路径和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职成教处主办的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技能提升培训和“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活动,与天长市工业学校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报考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了多次的现场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教师们了解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让他们有机会与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促进了教学经验的共享与提升。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教师们的教育视野得到了拓宽,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为全力支持教师学习,教科室尽最大努力为老师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积极协助解决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我们对教师的学习进度与成果进行持续跟踪,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与高质量完成。
通过这一系列系统而深入的培训与学习,教师们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开展校内公开课与同课异构活动
本学期,我们共开展了82节次的校内公开课暨同课异构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各个学科组,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风采、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相同学科的老师须进行同课异构课题的公开课教学,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下展现出多样的课堂风貌。教师们通过细致观察、深入剖析,既能看到彼此教学中的亮点与特色,也能发现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空间。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每节公开课后,我们都精心组织了评课环节,老师们们秉持着开放、包容、建设性的原则,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们深化理解、共同进步的宝贵机会。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七、配合学校完成校史馆建设和创A工作
在校史馆建设方面,教科室配合校办公室等部门承担了搜集和整理教科研资料的重任,深入挖掘整理了近些年的教学成果奖、课题研究、教学竞赛、教研论文、优质课大赛等领域的获奖文件、证书及相关图片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见证了学校在教科研领域的辉煌历程,更为校史馆增添了丰富的学术内涵。
在学校创建A类校工作中。我们统计并整理了学校近年来的教科研获奖情况,整理了大量获奖证书,并提供了详实的佐证资料,这些资料为学校的创A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我们还优化了学校网站精品课程资源平台,添加了思想政治学科的精品课程,及时更新并上传了相关教学资源,使我们的在线校级精品课程达到了38门之多。此外,教科室还主导了五个主干专业共计25门校本教材的修订和编印工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学校创建A类校实地考察的迎检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学期教科室在校史馆建设和学校创建A类校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赢得了学校创A实地考察专家组的充分肯定。我们将继续秉承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八、其他工作
除了以上重点工作外,我们还承担了其他一些工作。我们积极参与了学校的各项评估迎检工作,如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职教活动周、体育艺术节、招生宣传等,为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九、工作不足
(一)教研能力薄弱与成果匮乏:
本学期,我们在教研能力建设上仍存在明显短板,具体表现为缺乏具有深度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难以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学成果。这反映出我们在选题策划、研究方法以及成果总结提炼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未能有效转化为可推广的教育实践经验或理论成果,限制了学校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二)公开课与听评课活动实效性不足:
校内公开课及听评课活动虽如期举行,但部分活动形式化倾向严重,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学交流、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部分教师参与态度不够积极,存在“走过场”现象,未能深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也未能有效借鉴他人的优点与经验,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师教科研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方面,我们未能构建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平台,导致部分教师对教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热情。这既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限制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四)培训制度不健全与培训效果不均:
本学期,我们在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上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培训制度不够完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由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部分教师因为教学工作或个人原因而不愿参加培训,而另一些教师则可能因重复培训而效果不佳,最终未能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此外,培训后的跟踪评估机制缺失,也影响了培训效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十、下学期的努力方向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下学期教科室将致力于以下努力方向,以推动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强化教研能力建设,聚焦高质量课题与成果:
加强教师队伍的教研培训,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师的选题策划、研究设计与成果总结能力。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课题项目,并争取在重要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高质量论文,争取获得更多教学成果奖。
(二)优化公开课与听评课机制,增强实效性:
改革公开课与听评课活动的组织形式,注重活动前的准备、过程中的互动以及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真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探索合适评价机制,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鼓励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
(三)激发教师教科研积极性,构建激励机制:
完善教科研激励机制,对在教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如设立教科研成果奖、优秀教研团队奖等。搭建教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如定期举办教科研成果汇报会、研讨会等,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会。
(四)完善培训制度,确保培训效果均衡:
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培训资源配置,确保每位教师都能获得必要的培训机会,避免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鼓励教师将培训所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形成“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回顾过去一学期的工作,教科室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