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大沙埂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为加强我校部分“特殊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关爱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特殊学生”帮扶制度。
一、指导思想
建立我校“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机制,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和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隐患,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达到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目标。
二、“特殊学生”的界定
“特殊学生”一般指:
(1)有智力、肢体、听视力、心理障碍的学生;
(2)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子女;
(3)监护人中有精神病史的学生;
(4)留守儿童;
(5)孤儿;
(6)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7)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食物过敏等)的学生;
(8)其他特殊学生等。
三、工作要求
1.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对自己班级摸底排查,了解班内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
2.班主任经常要和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进行帮扶,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及时记载起来。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班主任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7.校长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村委会、监护人、反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大网络。
8.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要对本学期情况进行总结,记录。每学年结束后,各班主任上交班主任工作总结,便于下学年进行跟踪教育。
四、完善保障机制
1.特殊群体摸底制度。学校要求各班级开学前两周内认真摸清班级内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学困生、心理困境生等特殊学生的人数。
2.思想优先交流制度。强化思想交流活动,要求教师依据特殊群体学生思想特点,预先做好交流预案,优先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
3.学习优先辅导制度。在特殊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将辅导责任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的身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辅导计划,为他们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并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辅导措施。
4.生活优先照顾制度。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状况,要求教师加大对他们的日常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学校的人性化关怀,体会和谐校园的温暖。
5.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6.完善评价措施。对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和教师进行表彰,并优先评优评先。若出现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偏见或者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班主任和教师,取消评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