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埂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二、总体目标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规定在各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活动形式
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学校主要采取集体活动组织形式。集体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集体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四、主要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应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时,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课本知学的同时,要不断地融入新科学、新技术,使劳动技术课教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还须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水平,把握好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三)安全性原则
劳动技术课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劳动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涉及到材料、工具、设备等都带有不安全因素。因此,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劳动技术课应切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从小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五、具体措施
1.每学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养成教育必须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记录。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校讯通、家长学校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3.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两次。争取一周一次。尽可能不占用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
4.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相结合。实行楼道等公共区域各班大包干。明确班级及个人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