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评:以“三实”作风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25-06-09 11:27信息来源:安徽新闻网 字体:[  ]

作为直面群众的基层乡镇干部,我们既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党风政风的“第一窗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需要学深悟透,更需以“实”字当头,在“学、做、长”三个维度持续发力,让清风正气在田间地头蔚然成风。

在“学”上见实效,破除“学用两张皮”误区。有的干部认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领导的事”“机关的事”,与基层“无关”;有的把学习当成“抄笔记”“拍照片”,导致“学归学、做归做”。实则,基层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调研走访的“蜻蜓点水”、服务群众的“推绕拖”,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剑指的问题。基层干部应深刻认识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自身工作息息相关,它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指引。一方面,要创新学习方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学习,采用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让干部深刻理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学习考核机制,将学习效果与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促使干部真正将学习内容入脑入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性,破除“学用两张皮”的误区,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在“做”上出实招,答好“群众满意”考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在于行动。基层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例如,在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时,不能只是在文件上部署、在会议上强调,而是要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清理垃圾、整治河道。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实践启示我们,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不办事”,而是要把有限的精力从“痕迹管理”转向“实效攻坚”,把“会议室里的长谈”变成“田埂上的实干”。基层干部要以“钉钉子”的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在“长”上谋实策,扎紧制度铁篱笆。防止“一阵风”,关键要构建长效机制。基层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细化和量化。比如,建立健全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办公用房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标准和流程,防止出现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拓宽监督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现的问题,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这证明,只有把制度细化到具体场景,让监督延伸到群众指尖,才能根治作风顽疾。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氛围,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层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骑着摩托访民情、挽起裤腿下秧田”的自觉行动,用实干擦亮为民初心,以清风凝聚党心民心,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书写新时代的作风答卷。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