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科技经信局领导班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长江(淮河)大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重大举措,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突出优势做强绿色产业
一是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依托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确立“311”主导产业发展战略,把水饮品及食品酿造、高端装备制造、中药现代化和生态保健等绿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发展支持。通过龙头带动、典型示范、延伸链条、加快升级等方式促进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截至目前,以迎驾为龙头的水饮品及食品酿造业规上企业达15家,以应流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19家、中药现代化和生态保健产业规上企业6家。
二是全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务型制造,鼓励工业企业积极建设和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绿色园区1个,国家绿色工厂1家,省绿色工厂3家,市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省智能厂2家,数字化车间8个;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家;安徽工业精品11件。
三是倾心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强力推进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全县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支柱产业。以县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推广节能环保,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坚持水循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天然气、光伏发电、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替代,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资源、产业和产品的循环格局,努力做到“吃干榨净”。目前,开发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98%以上,2020年成功获批国家绿色园区。
四是严格产业政策调优产业结构。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时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规定的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地条钢”和违法违规新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的行为。严格控制铸造行业产能规模,对铸造行业企业实行公示制度,并严格核定、控制产能规模,实施产能置换政策。严格控制铸造产能规模,淘汰“小化工”“小造纸”“小矿山”“小粘土砖厂”等“五小”企业,先后关闭长兴电源、皖西香料、金阳光纸业、华羚石材、远大石业、晨风纸业等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31家。
二、科技引领打造创新高地
一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以建设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为主方向,以创新成果转化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人才引育为支撑,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与企业老总面对面,把高企培育和申报、研发费用归集等作为企业“一把手”工程持续推进。让企业熟知高企申报等科技政策、与自身对标对表,做到心中有数。建立年度申报高企动态培育库,指导企业超前谋划、精准施策,确保高企数量持续增长,2020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总数达4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3%。
二是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推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成世林照明、安力肽、回音必等公司同安农大、合工大、安医大等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促成抱儿钟秀、宜康食品、优胜美公司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参与研发创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安徽应流机电集团签订“高吸能合金(嫦娥钢)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1.5亿,产学研签约30余家,1项科技成果获2020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是加强宣传指导和培训。定期开展霍山工业大讲堂科技培训,突出税收优惠、政策奖励、项目优先支持、挂牌表彰等重点,把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与申报作为一项系统全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同时聘请省内优质第三方机构指导企业抓早、抓细、抓重点,为高企培育和申报提供优质服务。截至目前,我县创建省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4家,年组织开展科技培训10余场次,参训人数近千人次。
四是实施农业科技带动工程。围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搭建农村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大院、创业链工作站、科技园区的平台作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水平。重点培育创建茶叶、石斛、灵芝、油茶、中药材、霍寿淮猪、大别山黄牛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省级特派员工作站4个、市级特派员工作站9个,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33个。优质农业产业化基地的不断发展壮大,为绿色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新增科技特派员(特聘员)12人,全县科技特派员(特聘员)总数达128人,科技特派员创业帮扶行动已实现43个贫困村“全覆盖”。
三、技术改造提升发展质效
一是精心谋划一批技术改造项目。结合“积树造林”工程,深入推进迎驾野岭产业园、五洲新春霍山产业园、幼狮(两岸)高端智造产业园、世林LED及灯具产业化、回音必制药迁建等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力促应流集团“退城进园”、高端装备产业园二期、双创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建设。
二是深入实施“规上企业技改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以绿色发展、质量提升、装备升级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重点支持水饮品及食品酿造、高端装备制造、光源电器、竹材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规上企业改造升级,有效发挥存量经济在工业稳增长中“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2020年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0个,当年完成投资16亿元,同比增长12%。
三是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继续实施技术改造设备补贴政策,提高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积极性,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企业产品技术、制造工艺、生产装备和管理能效和企业环保水平。2020年获省、市支持的技改项目23个,其中省工业强基项目2个,市级技改示范项目2个。应流、龙钰、丰乐、海创4家企业的技改项目被认定为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重点项目。
四、源头控制促进综合治理
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推进工业窑炉技术改造。采取“改造升级一批、源头控制一批”的方式,通过煤改气、加装脱硫、脱硝及除尘设备,完成了全县11家企业共27台工业窑炉改造。严格管控挥发性有机物。对溢彩玻璃、亚力包装、雁江印务、红园化纤等全县16家VOCs企业编制了问题整改台账,建立了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新型材料等行业的VOCs排放改造全口径清单,督促企业限期整改落实到位,保证VOCs无组织排放治理取得实效。
二是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中小企业“散乱污”综合治理。联合县经开区、生态环境深入工业企业一线,对厂区卫生、生产现场、仓储运输、项目基建等环节的清洁整理、乱堆乱放、扬尘治理等检查指导,规范管理。督促非煤矿山做好防尘措施。指导在建矿山破碎加工储存采用全封闭作业设施,矿石加工配备围挡、收尘装置,运输车辆冲洗、封闭覆盖,道路实施混凝土硬化,裸露场地采取覆盖或者绿化等管理措施,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三是倾心助力绿水保卫战。认真贯彻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工作机制,指导重点行业能效水效提升。委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专门机构,每年安排4-5家重点用能用水企业和绿色工厂有针对性开展免费的节能节水诊断,指导企业通过建立节能节水制度、节能节水改造等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染排放。迎驾贡酒、迎驾曲酒等省定高耗水企业达到节水先进定额标准。引导重点行业节水改造。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酿酒、纺织、羽绒、电光源等行业中10余家企业拟定了“十四五”节水改造计划。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度融入长三角为契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制造体系,为“两山”理念实践打造新的样板。
突出规划引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工业民营经济调研,精心编制 “十四五”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规划,谋划一批高质量工业项目和科技项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依托,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助推全县制造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继续做强主导产业。整合优质资源,加快发展主导产业。以安徽霍山大别山生态食品特色产业集聚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迎驾春风美酒小镇建设,引领生态食品产业品牌化发展;以省级高端装备零部件战新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应流“退城进园”,引领高端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世林由单一光源制造向智能照明灯具产业转型,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光源产品生产基地;以“西山药库”建设为依托,加快回音必、天下泽雨、大别山霍斛科技、云湶谷、乐然堂等中药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创新生态的主责,加快省级“创新型县”建设,等高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资源,积极参与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省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重点推动应流创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迎驾中国生态白酒研究院、皖西黄茶研究院建设;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开展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对有效高企标识实施动态管理,树标提质;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工业强基专项、省“三重一创”及“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省科技重大专项。
突出工业招商选资。充分发挥园区工业招商主平台作用,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等产业分工合作,抢抓长三角产业“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机遇,更高层次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园区结对合作共建。依托“大制造、大酿造、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围绕“大趋势、高科技、产业链”,有针对性开展工业招商、长三角招商、产业园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强化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拉动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切实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贯彻《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深化“放管服”“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优化服务流程,全力营造更加清新的政务环境。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保扶增”帮扶工作和暖企行动,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创新培育、要素对接等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