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霍山县政府办 > 高质量发展 > 政策文件及解读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推深做实“6969”工程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22-03-26 09:08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

为切实抓好三年行动计划第二年工作,现将2022年《六安市推深做实“6969”工程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3月14日        

 

六安市推深做实“6969”工程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根据《六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六政秘〔2021〕90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抓好三年行动计划第二年工作,推深做实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依托我市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大推进、三年促提升”的要求,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我市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提供坚强保障。

二、主要目标

2022年,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面积达85平方公里,实现综合产值268亿元;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新扩建千亩连片、万亩集聚规模种养原料基地137个,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面积达37平方公里,新引进入园投资额超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28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5亿元,增幅10%以上;全面组织实施9个10亿元“企业航母”培育计划,新增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2家,精准瞄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发布的100强名单,新引进全国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7个。

积极拓展沪苏浙地区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力争新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县1-2个,实现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增幅15%以上,销往沪苏浙地区绿色农产品销售额增幅15%以上;新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7个左右;全市销往沪苏浙地区的绿色农产品370亿元左右。

通过实施“6969”工程,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04亿元,可比价增幅4%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9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487亿元,增幅达8%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17500元,增幅10%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重点任务

1. 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创建。严格对标对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监测评价办法和创建标准,提升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产业承载力,力争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持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升级改造园区路、水、电、渠、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内田块平整度、土壤肥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完善田头仓储、晒场、管理棚室等配套设施,园区内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60%。持续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度。每个园区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2个,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单企业单品种标准化订单生产,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分拣、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园区内适度规模经营率达65%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达65%。持续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争取实施中央和省、市支持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引入有实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入驻园区,充实完善融合发展经营业态。2022年,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个以上,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78亿元,综合产值增幅达18%以上,实现亩均效益达1.22万元,力争新申创1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 进一步推进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提标扩面。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守住耕地红线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建设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完成跨年度实施的规模种养基地建设项目。强化2021年底前新开工项目调度,明确序时进度和完成时限,力争2022年上半年投产达效。对2021年因土地等原因未能开工的基地建设项目,要加快重新选址建设。改造提升和扩建一批规模种养基地。霍邱县新发展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6个、实现生猪饲养量达175万头,皖西白鹅饲养量达465万只,麻黄鸡饲养量达3300万只,新增稻虾综合种养万亩连片基地2个。金寨县改造提升千亩连片生态茶园11个,发展中药材7.7万亩、桑蚕3.54万亩,鲜茧产量达2255吨。霍山县改造提升千亩连片生态茶园2个,发展中药材6万亩、蚕桑3.73万亩。舒城县新发展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1个,发展蔬菜35.15万亩,改造提升千亩连片生态茶园7个,皖西白鹅饲养量达125万只,肉鸡饲养量达3400万只。金安区发展蔬菜31.2万亩、水果13.5万亩,皖西白鹅饲养量达270万只,麻黄鸡饲养量达1300万只,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万亩连片基地1个。裕安区发展蔬菜34.94万亩、水果9.2万亩,改造提升千亩连片生态茶园3个,皖西白鹅饲养量达360万只,麻黄鸡饲养量达1000万只,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万亩连片基地1个。叶集区发展蔬菜面积10.71万亩、水果4.32万亩,麻黄鸡饲养量达340万只,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万亩连片基地1个。加快新建一批规模种养基地,霍邱县新增蔬菜标准园2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个。金寨县新增标准化茶园3个、千亩连片中药材基地1个,新建霍寿黑猪规模养殖场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个。霍山县新增标准化茶园2个、千亩连片中药材基地1个,新建霍寿黑猪规模养殖场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个。舒城县新增千亩连片蔬菜示范区1个、标准化茶园4个,新建肉鸡大型规模养殖场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个。金安区新增千亩连片蔬菜示范区1个、蔬菜标准园3个、集中连片万亩果园1个、标准化果园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个。裕安区新增千亩连片蔬菜示范区1个、蔬菜标准园3个,标准化茶园1个、万亩连片油茶基地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个。叶集区新增千亩连片蔬菜基地1个、标准化果园1个,新建麻黄鸡大型规模养殖场1个。

3. 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提档升级。加大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力度,加快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科学布局农产品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园和冷链仓储设施,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集中入驻园区。明确目标任务。霍邱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积极协调争取更多用地指标满足企业产能扩张需求,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0亿元。金寨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加大扩大厂房建设规模,推动现有园区内企业开展技改扩建和产能提升,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0亿元。霍山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进一步加大保健食品和休闲饮品加工研发力度,盘活园区内闲置低效可利用资产,提升产业集聚度,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0亿元。舒城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进一步提升建设标准化和产业层次,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引进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5亿元。金安区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增强园区内企业规模和实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亿元。裕安区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主导产业,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促进已落地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0亿元。招引入驻主体。每个园区新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左右,新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吸纳涉农整合资金和社会资本不少于1亿元。有效承接合肥经济圈和沪苏浙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主食粮油、中药材、白鹅及羽绒、小龙虾、休闲食品、木本油料等领域精深加工项目签约落户园区。提高服务质量。对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统计监测和动态评估,落实优惠扶持及奖补政策,建立完善跟踪服务和帮办联络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改扩建和智能化装备引进应用,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用地、环评、融资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4. 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农产品加工存量企业提档升级。支持各县区对照三年行动计划年度任务安排,对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加工型、销售型涉农企业加强运行监测和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小升规、小升高和规模化发展。2022年新增农产品加工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5-10亿元企业2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达8%以上。推动农产品加工招引企业落地生根。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储备遴选一批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面向沪苏浙地区和全国知名企业开展上门招商,引导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航母生产地落户六安。推动农产品加工后备企业培育发展。继续推进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试点县高质量发展创建活动,有效提升质量和效益,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转化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化运营。2022年,鼓励支持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50家家庭农场成立龙头企业公司,纳入龙头企业登记造册和统计监测范围。

5.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销售拓展市场。持续做大做强“汉妆美谷”加工产业园内“百草宣言”等品牌,加快西商食品现代产业园建设步伐,引导绿篮子超市建设本地优质原料采购基地,努力拓展面向长三角区域市场销售渠道。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工作。严格执行绿色农产品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抓好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质量认证工作,2022年,全市新申请地理标志数14个左右,其中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个,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3000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以上,农产品“食安安徽”品牌2个以上,力争“三品”总数增长10%以上。开展名优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加大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六安小龙虾、六安脆桃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和监管力度。通过农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重大节庆活动等平台和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支持市场主体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市及各县区计划组织开展20场左右面向长三角区域的企业品牌宣传推介专场活动。开展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快递物流企业建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加强与生鲜超市、知名电商等大中企业合作,建立产销联盟,提升集约商品化处理能力,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成农产品市场销售“领军企业”,进一步招引一批全国知名农产品商贸物流企业航母落地六安。2022年,全市新建2个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新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农村产品销售主体5-6个,实现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11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四、提升路径

1. 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青年农场主、返乡创新创业人员和能人大户,按照生产型、经营型、加工型、流通运销型、社会化服务型进行登记造册和统计监测,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对外交流与联系帮扶。2022年,全市新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2000名,其中乡级200人、村级1800人,结合民生工程组织开展业务培训3000人次,积极推荐申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

2. 大力开展“双招双引”。以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为抓手,面向沪苏浙地区主动承接农产品加工产业转移,力促签订一批农业投资合作协议。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领域招商引进签约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90个,完成竣工达产项目60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达到60亿元。瞄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开展农业精准招商,围绕食品加工、果蔬茶加工、饮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中药制造、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等领域,各县区招商引进农产品加工类“头部企业”1个。

3. 聚焦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依托农业项目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升粮食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农机作业水平,重点加快无人机、插秧机、烘干机、工厂化育秧以及温室自动化控制等新机具新技术推广。2022年,全市无人机达到736台,烘干机达到3000台,日烘干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水稻插秧机达到3800台,工厂化育秧面积达到0.7万亩,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80%以上。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引进和推广应用农业“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移动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等领域探索推广应用产业互联网技术,依托全市统一的数据采集服务平台,建设产业互联网营销中心、大数据中心、电商运营中心。

4.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服务范围由产中逐步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依托中央财政社会化服务项目,在每个县区选择3-4个村开展农业托管服务整村推进试点工作。整合农资、农机、农艺、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资源,提供全程专业社会化服务,力争全市农业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超过80万亩,单季或单项托管服务面积超过300万亩,新创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个。

5.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纵深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全面推进农药“实名制”和化肥“定额制”改革,加强源头控制,确保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县区、乡镇、村社三级秸秆收储运体系,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82%。强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五、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的领导,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经营主体深度参与的推进机制和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县区要根据本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推进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序时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及时梳理总结农业产业发展经验,推广一批典型案例和发展模式,营造全市上下深入推进“6969”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2.加大资金投入。高质量统筹整合市、县(区)两级涉农资金,分级分类实现应整尽整,从中切块支持“6969”工程比例不少于整合资金总额的30%,且支持资金总量不低于上年度。充分发挥财政涉农资金对社会资本进入的撬动作用,支持通过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投入方式,对当年新扩建或开展技改项目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各县区要依托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充实注册资本金,推动实质性运营和规范化运转,着力提升融资能力和投资效率,要将资金落实到具体的经营主体实施,并在单体项目资金安排上集中投入,重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拓展长三角销售市场方面做大做强。

3.强化项目管理。各县区要严格对照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内容确定扶持产业和实施主体,加大对统筹整合资金的项目化、企业化管理,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库,集中摸排、收集和汇总“6969”工程项目并动态调整,资金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择优推荐。对全年投资建设项目建立清单目录、进度报表和管理台账。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在资金配套、建设内容、绩效预期等方面具体任务,确保通过项目实施后,在当地产值、收入、就业、税收等4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4. 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金融、人才、用地等要素保障,推动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 强化金融支撑。鼓励银行机构根据农业产业生产经营贷款需求特点,推出适配度高的信贷产品。支持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满足市场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大人才保障力度。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壮大乡村企业家队伍、返乡创业带头人队伍、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新增四类队伍实用人才不少于1000人。市、县区分别成立乡村产业专家服务团队,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农业科技成果入股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加大用地保障力度。严格落实好乡村产业用地保障,学习借鉴沪苏浙先进经验,探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进一步简化、优化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流程,通过产业科学规划安排一批、园区整合供应一批、增减挂钩支持一批、存量用地挖潜一批、设施农用地保障一批,解决好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全产业链项目用地问题。

5. 强化督查考核。全面对照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度目标任务,倒排工期、落实主体、强化责任,实行清单化闭环管理。组织开展重点工作专项督查检查活动。加大对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的服务和调度力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度,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和资金使用效应。将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奖惩内容,健全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年评估”,将综合评估结果与涉农整合资金、项目安排、奖惩激励相挂钩,通过督查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