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霍山县政府办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工作规划】霍山县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23-06-25 15:01 信息来源:霍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字体:[  ]

 

霍山县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编制说明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霍山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据中央和安徽省关于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霍山县实际进行制定,主要任务为总结霍山县“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成效、存在问题,确定“十四五”期间霍山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机遇,以文化引领,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品质提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和产业发展,努力打造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新居地。


目录

第一章 回顾十三五,迎接文旅融合新时代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做法

(二) 取得成绩

二.“十三五”问题总结

(一)产品特色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足

(二)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三)旅游交通通达性不够,没有融入合肥、长三角经济圈

(四)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需进一步协调

三.“十四五”机遇和挑战

(一)“十四五”发展机遇

(二)“十四五”发展挑战

第二章 提档升级,明确文旅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一) 人民为先,利民为本

(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三) 全域打造,共建共享

(四) 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五) 科技引领,智慧旅游

(六) 国际标准,品质保障

(七) 区域联动,合作共赢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指标

(三)发展策略

第三章 有序开发 ,优化全域发展新布局

一.空间发展策略

(一)龙头引领

)景点串联

)组团发展

)联动辐射

二.空间布局规划

(一) 一环:霍山最美旅游环线

(二) 双核

(三) 三组团

第四章 激发活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一.健全文艺创作引导机制

(一)明确文艺作品创作方向

(二)加强文艺作品原创能力

(三)加大政策扶持保障

二.用心打造地方特色精品

(一)弘扬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

(二)积极打造区域文艺品牌

(三)精心培养地方文化品牌

三.打造精品红色文化

(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

(二)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红色文化作品创作

(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四.加速优秀作品传播推广

(一)加快优秀文艺作品快速推广

(二)利用数字媒体快速传播

第五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一.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完善保护体系

(一)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二)加强文物安全与保护管理

(三)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

(四)合理开发利用文物

二.弘扬传统文化遗产,积极保护与传承传习

(一)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和推广

第六章 提高效能,构建完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搭建城区文化艺术服务中心

(二)完善乡镇综合文化中心

(三)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三.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四.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开展好文化惠民工程

(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三)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

(四)打造精品红色文化

五.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一)坚持人才发展战略

(二) 开展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第七章 创新发展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

一.文旅产业融合策略

(一)政策引领文旅融合

(二)文化强基策略

(三)文旅融合示范带动策略

(四)物质文化旅游化策略

(五)非物质文化类旅游化策略

(六)旅游商品文创化策略

二.文旅融合产品开发指导

(一)深挖霍山独有特色文化,展示地方文化魅力

(二)深化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

(三)依托霍山独有文化,创建主题新IP

(四)创新利用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旅游产品

(五)做好非遗文化传播,推广非遗旅游路线

(六)融入文化特色元素,推出独有文创产品

第八章 结构优化,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一.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比重

二.振兴传统工艺产业

三.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结构

四.激发文化旅游企业活力

五.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六.强化区域文化旅游特色

七.实施一批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八.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升级

第九章 加强监管,营造优质旅游发展环境

一.夯实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基础

二.完善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监管体系

三.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四.推进智慧旅游监管水平

五.提升文化旅游安全风险管控

第十章 塑造品牌,大力开展营销推广

一.总体思路

二.品牌营销手段

(一)整合营销计划

(二)新媒体网络营销计划

(三)节庆赛事营销计划

第十一章 保障体系规划

一.政府投入保障

二.创新政策机制保障

三.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四.产业人才保障

五.财税金融保障

六.安全监管

(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

(二)建立规范管理机制

(三)建立智慧智能监管模式

附件:霍山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库

附件:霍山县文化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图集

 

 


第一章 回顾十三五,迎接文旅融合新时代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霍山县以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为重点,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以县城为中心、霍山最美旅游环线为纽带,带领老区人民把美丽风景转化成美丽经济2016年至2020年,霍山旅游接待人次分别是690万、700万、740万、780万和850万,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是37亿元、39亿元、42亿元、45亿元和47亿元。旅游市场主体逐步壮大,旅游就业人数不断增多,旅游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攀升。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亿元,旅游接待人次3760万。

(一)主要做法

一是战略引领,多要素保障。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的文化旅游工作领导组。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完成《霍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修编推进多规合一,引领和规范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强化资金保障,出台《扶持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先后投入15余亿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撬动60余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建设。组建大别山国投集团,成立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强化人才保障,组建旅行顾问团队大别山文旅产业智库。

二是加大投入,多方位提升。创新实施八个一特色文化旅游工程。一批文旅设施。投资2亿多元,建成县五馆合一文化艺术中心、县影剧院、全域旅游标识标牌等公共文旅设施。一条最美环线。累计投入26.6亿元建成200余公里,贯穿7个精品核心旅游景区,连接3个文创部落,辐射16个乡镇的霍山最美旅游环线。一个集散中心。按照景点化、综合化、功能化、现代化原则,建成5000平方米的旅游集散中心。一个龙头项目。引进民营企业华强集团,投资50亿元建成陡沙河温泉小镇、华强文旅城等项目。一组特色线路。在12个乡镇打造中医药养生、峡谷漂流、醉美酒乡、深山净土、主峰徒步、高山避暑等12条精品线路。一个IP形象。以汉武帝形象为基础,设计刘通通旅游IP形象,开发延伸产品。一支讲解队伍。组建一支由乡镇和20余家单位职工组成的编外讲解员队伍。一个数据平台。投入500万元实施智慧霍山导览系统,实现一机在手,游遍霍山

三是融合发展,多产业联动。旅游+文化。建成安徽红色区域中心纪念、西镇暴动纪念馆三家村等红色教育文创特色景区。旅游+农业。建大化坪茶乡小镇、钟秀黄茶园等农旅项目。旅游+工业。建成一批以酒文化和水文化展示、航空业铸造、中医药生产等为特色的工业旅游示范点。旅游+体育。建成大别山射击俱乐部、峡谷漂流等一批体育体验项目,组织开展大别山万亩油茶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溯溪越野挑战赛等体育赛事。旅游+康养。建成太平畈石斛小镇、陡沙河温泉小镇以及绿斗生态园、淮源农庄等康养民宿

四是文艺活动,多特色开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繁荣。坚持群众自娱自乐、政府引导服务、打造特色文化、弘扬健康向上原则,年均举办活动近30场,春节文化周等特色文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举办了CCTV7《乡村大世界--走进霍山》、唱响十九大,喜迎新时代合唱比赛等活动。文艺创作成果令人瞩目。谢鑫出版了《章鱼哥派出所》系列侦查童话、陈迪忠创作了根书《中国梦》等;谢鑫的《课外侦探组13·生日宴会诱拐事件》获评第六届全国侦探推理小说三等奖暨独角兽奖,被省委宣传部专题研讨。传承与学习并重出作品。出版了《游击队长车厚桥》《霍山历史文化丛书》《霍山文化旅游大辞典》等书籍。拍摄省级非遗专题片《李如瑶的庐剧人生》、弘扬乡村振兴主旋律电影《我的瓦尔登湖》。

是文遗保护,多渠道推进。先后实施了省保玉玺楼文庙决兴庵、西镇暴动旧址、四望堡等维修工程县保维修工程。组建西山文化研究会,传承发展西路庐剧、连响舞、四弦书等非遗文化。

六是加强监管,多角度管理。转变思想深化职能转变。实行全程帮办、一网通办,互联网+政务服务。强化执法促文旅市场健康。常规执法与专项整治并重,单独执法与联合执法并重,日常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并重,扫黄打非扫黑除恶并重,在重要时间节点和节假日期间,加大执法检查,确保文旅市场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是文旅扶贫,多层次助力。117处易地扶贫安置点、43个贫困村出列提供公共文体设施。创新推出“旅游绿色减贫项目”,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堆谷山村成立全市首家乡村旅游扶贫协会,实施“1+3+10”旅游扶贫工程,被誉为“霍山堆谷山现象”。建成单龙寺长院、太阳公园房车营地等旅游扶贫项目,旅游业对脱贫的贡献率超15%。霍山县陡沙河村、堆谷山村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

(二)取得成绩

霍山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安徽省两个县之一。将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等。

先后获得中国天然氧吧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摄影家基地、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安徽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培训基地”、“中国散文之乡”等荣誉称号。佛子岭水库连拱坝获评第八批国保单位。磨子潭镇堆谷山村、太阳乡金竹坪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批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4个,省旅游避暑目的地6个、省特色旅游名镇10个、省特色旅游名村11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霍山县获评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陡沙河温泉小镇、石斛小镇和佛子岭生态酿造小镇入选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月亮湾作家村成为中国作协文学创作基地、淮河书院和江淮文学联盟永驻地;仙人冲画家村入围“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佛子岭水库大坝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单、《堆谷山村志》入选第二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二.“十三五”问题总结

(一)产品特色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足

“十三五”期间霍山县致力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建设与升级,虽有一定的成效,但规模化产品、国际化产品仍显不足,集聚化程度有待提升;霍山县目前全域旅游缺乏龙头核心项目带动,没有5A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样高品质旅游产品,在自身市场竞争力、品牌的影响力等方面不够;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多层次消费选择,仍处于“低、小、散”的状态,缺少新兴的文化创意类经营单位,文化消费引领不够,市场拉动不强,文旅产业规模化程度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现阶段对特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中药材、森林、湖泊等许多优质的康养资源还未充分开发,文旅融合不充分,业态不丰富;文旅产品创新不足,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尚未形成,生态度假、休闲购物、商务会展、养生养老业态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够,城乡文化场馆、阅读空间等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能适应人们的多元需求,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文旅执法、管理人员不足,缺乏旅游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造成乡村旅游产品品质不高、服务不规范,全域共建推动后劲不足。

(三)旅游交通通达性不够,没有融入合肥、长三角经济圈

霍山县地处江淮之间,是联通东部与中部,衔接南下与北上的关键节点,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望成为省会合肥的后花园,但是目前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G35与外部联通,高铁也尚未开通,交通通达性不足严重的制约了霍山县的文旅产业发展,使其融入合肥与长三角经济圈受限,旅游发展空间有限。

(四)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需进一步协调

霍山县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拥有皖西六大水库中的三座,也是下游合肥、六安等大城市的“生态水缸”,全县有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都划定为生态红线,霍山发展文旅产业空间受到挤压,开发与保护间矛盾突出。

三.“十四五”机遇和挑战

(一)“十四五”发展机遇

1. 中央对文化旅游发展提出新要求,发展迎来利好环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成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国家、省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关于促进旅游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市场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利好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霍山县要贯彻落实好相关精神,加快文旅产业高地、文旅赛事重地、文旅惠民福地和康养旅游旺地建设,积极解决文旅产业结构和公共文旅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2. 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的背景下,推动霍山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

随着霍山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纵深推进,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和安徽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及霍山县全景霍山建设与全域旅游无缝对接,霍山县在十四五时期推动文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新居地,将迎来多重历史新机遇。

3. 全力推进交通进一步优化,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构建霍山文旅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努力打通“北融东向”大动脉,构建快速通达长三角中心区的立体化交通格局。推进六安景高铁、宣商高速、霍英绿色通道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全域旅游交通网络全面激活霍山,推动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构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和文旅产业升级。

4. 科技赋能驱动文旅业态新变革,全域旅游将引领旅游供给侧改革

十四五期间,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的应用将带来文旅产品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将推动文旅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传统的以展示自然资源为主的观光旅游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文化旅游日受青睐。在全域旅游引领下,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优化旅游供给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旅游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转变,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二)“十四五”发展挑战

文旅发展内部问题:

1. 文化产业发展有待提高

目前霍山县文化资源发掘不够,文化发展还不足以形成产业化。

2.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融合领域不宽、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文旅融合切入点与突破口不多,文旅游产品融合较为初级,在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方面不够。

3. 生态管控开发受限

如何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开发生态资源,拓展产业价值,是霍山“十四五”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文旅发展外部问题:

1.新冠疫情防控不确定性的风险与挑战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已经有效控制疫情发展态势,国内疫情防控已经转向以防输入为主,社会经济全面恢复,文化与旅游产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疫情期间的国家援助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但是国际疫情的防控形势,势必影响文化和旅游的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对人们生活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动机、出行方式,进而改变传统的市场结构与发展出境市场。疫情过程与发展态势、国内防疫格局,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要求。     

2.区域性同质化资源竞争日益加剧

目前霍山县与周边的岳西县、金寨县等都有着同样的山体景观为载体的旅游业态,区域性同质化资源竞争日益加剧。未来可相互结合,促进合作,更有利于霍山县的发展及其地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3.市场需求带来的产品迭代升级

我国进入全民休闲时代,消费者对产品要求变高,定制化、特色化、体验化、沉浸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受追捧。在旅游产品急需迭代升级的大背景下,霍山县面临着从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向体验互动式文旅产品的转变,应针对市场推出体验化、品质化、独特化的文旅产品,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第二章 提档升级,明确文旅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文化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着力建设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业的品质化、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和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以“生态立县、工业富县、旅游兴县、人才强县、开放活县、文明育县”六大战略为统领,以“康养旅游新居地”和建设“全景霍山”为总揽,以“提档升级,品质优化”为主线,以文旅融合为理念,以“五个一批”建设为抓手,按照“一体两翼”工作思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产品创新发展、IP形象品牌塑造、推动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努力打造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新居地,奋力推进霍山更高质量绿色发展,争当大别山区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一)人民为先,利民为本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建设美丽霍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切实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严格保护,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产业,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

(三)全域打造,共建共享

通过全域打造、全民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高品质旅游生态圈,共建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建全域旅游,共享美好生活。坚持文化旅游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

(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霍山县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做强创新主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好的提高创新力与创新资源吸纳力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

(五)科技引领,智慧旅游

科技的应用将带来文旅产品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要坚持科技引领的原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成果和旅游+”“+旅游的优势,拓展文化旅游发展新领域、新空间,逐步构建智慧旅游体系,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与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六)国际标准,品质保障

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坚持旅游发展规划与国家、省、市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顺应旅游消费升级趋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智慧化、体验化、国际化水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按照国际化标准,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七)区域联动,合作共赢

重点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实现霍山县文化旅游与安徽全省旅游体系、周边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相互结合,促进合作,在区域协同发展、旅游联动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针对旅游资源富集,景点距离相近,业态类型多样的区域,通过多点连线,以线带面建设综合景区。培育壮大核心景区,辐射带动周边景区,形成多元互动游线,以线路整合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旅游产业要素、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形成联动融合的区域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优势,到2025年,把霍山县建设成长三角“文旅康”跨界融合强县。到2035年,把霍山县建设成复合文化休闲、康养度假、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国家文旅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及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新居地。

将霍山县打造成为安徽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点)、全力打造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新居地、国家文旅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升级和结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内有影响力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建设基本满足时代需求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激发释放市场需求潜力,精准研判市场需求,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建立以高端康养度假产品为引领,涵盖山地康养、运动体验、自驾露营、红色研学、乡村休闲等各种形式,符合各年龄段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建设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政策,有效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市场更加繁荣有序,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文化和旅游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更加凸显。

——构建特色鲜明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文化遗产有效利用率、旅游产品转换能力和科技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安全保护能力大幅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更加完善。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区域均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基本文化和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精准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切实增强,社会、市场、政府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格局基本建成。

(二)具体指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顺应文化和旅游发展趋势和阶段要求,综合确定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体系。

文化事业繁荣:牢牢把握文化事业发展方向,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不断守正创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文化创作精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感、幸福感。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馆评估标准,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作高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或抢险加固工程,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工作,全面推动保护制度的落实工作,逐步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利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申报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项目、预防性保护项目、数字化保护项目。深入挖掘非遗代表性项目内涵,加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积极争取申报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国保单位。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整理出版传承人口述史,建立比较完善的传承人档案。积极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完成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录及资料整理入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传习基地。推出一批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建成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努力把霍山建设成为大别山红色旅游高地。

文旅产业兴旺:加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优质服务为杠杆,通过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产业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文旅产业夯实基础,持续提升文化和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2个国内知名的文旅产业集聚区,打造12家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实力的文化创意品牌,着力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康养休闲品牌,每2年举办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康养论坛活动。形成一批采用数字技术提供制作、传播、营销、推广等服务的文旅服务企业,为文旅产业和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提供支撑。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建设1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康养度假区,打造1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文化创意旅游街区,推出5个文化旅游特色精品产品,推广5个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5个旅游融合创新业态,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商品,支持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旅游领军企业和人才。

品牌支撑有力: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品牌塑造作为十四五期间工作的主要发力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十四五期间,编纂出版霍山县传统文化类书籍,拍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宣传专题片。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开展非遗展览展示等活动,重点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做好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展示。争创1个国家级、省级戏曲艺术作品,争创1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一批文化创意项目、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小镇,创建多业态文旅融合的品牌景区景点。争创34A级景区,43A级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若干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村)、休闲旅游示范点高和度假酒店旅游民宿。

融合发展有序: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创新开发模式,立足长远,谋划一批“旅游+”及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全力把霍山打造成为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新居地。通过找准产业融合发展定位,健全产业融合机制,注重产业融合特色,最终实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理念融合、功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使文化成为提升旅游发展内涵与品质的核心要素与灵魂,使旅游成为宣传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与载体。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1个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一批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示范点、示范馆/园、旅游景区文化综合中心;建成1个“互联网+”文旅融合数字化服务与管理平台;建成1个文旅融合金融服务平台;建成一批文化旅游融合项目。

1 “十四五”期间霍山县文旅体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

1

 

 

 

 

 

产业发展指标

文旅大型企业

3

2

全县文旅企业数量

20

3

文旅产业集聚区

2

4

文创品牌

1

5

康养旅居品牌

1

6

国家级文创旅游街区

1

7

文旅特色精品产品

5

8

文旅精品路线

5

9

文旅融合创新业态

5

10

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

11

全县旅游接待人数

万人次

1400

12

全县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76

13

全县文旅产业投资

亿元

80

14

“互联网+”文旅融合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

1

15

文旅融合金融服务平台

1

16

 

 

创建指标

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

17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

18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4

19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

20

省级旅游度假区

1

21

高品质度假酒店或民宿

5

22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1

23

 

 

 

 

文化繁荣指标

国家级、省级戏曲艺术

1

24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筑面积国家标准

2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2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27

培养非遗传承人

20

28

每个乡镇建立特色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数量

1

29

每个村设立历史文化展馆(室)

1

30

全县新建历史文化展示馆

5

31

全县完成历史文化展示馆

10

32

每年小剧种文艺汇演

1

33

每年“送戏进万村”活动

144

34

每年农村工艺电影放映数量

1728

35

每年乡镇文化站指导村开展文化活动

6

(三)发展策略

1. 全域大景区

全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围绕红色旅游、乡村休闲、运动养生等主题,带动霍山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深度挖掘各个乡镇丰富的山水、湖泊、乡村、文化等资源,丰富产品结构、完善产业系统、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持续提升霍山县城市品牌形象

2. 融合大发展

霍山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所诞生的文化旅游新兴产业是融合性非常强的产业,是旅游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观光农业、运动休闲产业、商业、自驾车产业等相关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交叉性、综合性产业。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不仅延展了相关产业价值链,极大拓展了文化旅游产业无极限发展及融合式发展的空间,丰富霍山县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对霍山县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引爆大IP

针对霍山县的汉文化历史进行挖掘,以汉武帝形象为基础,融合地名传说、迎驾贡酒、睡美人等渊源故事,不断对霍山县的汉文化进行开发,进行文化创意周边打造,提升文旅体产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各种文化融合多元发展,打造汉文化研学目的地等多方法来展现城市形象,建设国内知名的汉文化旅游圣地,带动区域内其他文化发展。

4. 龙头大项目

华强大别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建成陡沙河温泉小镇(一期、二期),华强文旅城(一期),越野公园等项目,西山药博园等项目即将开工项目已成为旅游全要素融合的典范工程。应继续引入知名企业,着力打造品牌旅游区、精品景区、旅游节庆会展和旅游演艺品牌,推进周边区域旅游合作建设发展,加强全国区域旅游合作与交流,加快与国际旅游服务标准接轨,全面提升霍山县旅游国际化水平。

5. 智慧大创新

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方面加强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和整合,以信息化促进文化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努力提升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酒店等旅游企业的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期间霍山县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章 有序开发 ,优化全域发展新布局

以打造“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新居地”为目标,围绕“文化体验+文化休闲+康养度假+运动休闲+研学教育”主题,构建一环、两核、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空间发展策略

(一)龙头引领

以建设较为成熟和资源优势明显的大型景区景点为龙头,拉动人气。

)景点串联

 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纽带,串联沿线优质精品景点景区资源,串联整个县域,形成旅游示范带。

)组团发展

以县城为旅游集散和服务配套中心,县域内形成相对完备的文化、康养、运动、休闲旅游功能组团,通过片区的组团发展,形成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旅游目的地。

)联动辐射

以风景道路串联沿线景区景点和乡村,向外拓展,激发全域活力,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二.空间布局规划

(一)一环:霍山最美旅游环线

位置范围:G35高速霍山段、大别山国家风景道、S318构成。

发展目标:打造大别山最美摄影休闲观光廊道。

功能定位:休闲运动、自驾观光、山水摄影

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自驾休闲为主,观光摄影为特色,推进景观提升和业态布局。

G35高速霍山段、大别山国家风景道、S318轴线,整合沿线自然风景,打造屋脊山、宋家河、金竹坪、百家山等系列摄影观景节点。

引导周边的村落发展美食、民宿等业态、以霍山石斛、灵芝、黄芽为亮点,打造霍山养生药膳美食品牌,促进居民收入。

建设项目:沿线的观景平台及景观节点项目、长院牧野等风景道十大打卡地项目、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自驾游营地建设项目、旅游绿道建设项目、停车场及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村庄改造项目、大地景观项目等

(二)双核

1. 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核

位置范围:上土市镇、漫水河镇、太平畈乡、太阳乡。

发展目标:打造国家级康养旅游度假区。

功能定位:康养度假、休闲旅居自然观光

发展思路:依托山水、温泉、石斛等优质资源,以山林康养与传统文化结合为特色,以上土市温泉小镇、太平畈石斛小镇为平台,以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创建为抓手,推进景区整合、景点整合,构建大别山山林康养度假片区和运动探险片区,推进景区提升、设施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疗养、康体服务项目、民宿体验及休闲旅居项目丰富山水游憩体验,在生态山水中开展一系列以改善身心健康、保健、养生、养老为主要目的的山林康养旅游度假产品。

大别山山林康养度假板块,以陡沙河温泉小镇和太平畈霍山石斛小镇为核心,整合温泉小镇、石斛小镇、铜锣寨景区、越野运动公园、千工堰水上漫城、茶马古道、五峰山、何家大院、药王故居、农业园等资源,主打康养品牌和民俗体验及观光休闲业态,引导周边村落发展中高端民宿,打造江淮地区国家级山林康养旅游度假高地。

旅居度假区,以“观光休闲+旅居度假”为特色,主打森林观光休闲和旅居度假业态。以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为核心,打造森林休闲娱乐,同时引入文创业态,发展区域核心产品。

建设项目:陡沙河温泉小镇、太平畈石斛小镇、铜锣寨景区、越野运动公园、茶马古道▪徒步探险、山林疗养基地、药王文化园、自驾车营地、森林健身瑜伽基地、大别山健康食疗营、浪漫星空房、半缘山景区、摩云尖景区、千工堰水上漫城、龙金千亩杜鹃园及金菊园、双龙尖建设、马漕河大峡谷、西镇暴动纪念馆、五峰山建设、观音岩水上开发、520观景平台、文创艺术村。

2. 佛子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

位置范围:霍山县城、佛子岭镇、落儿岭镇、诸佛庵镇。

发展目标:打造一站式服务休闲综合体及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慢城休闲旅游度假区。

功能定位:红色文化体验、汉文化体验、慢城休闲、旅游集散。

发展思路:聚焦国际慢城品牌和红色文化休闲,以县城和佛子岭镇为核心,依托佛子岭水库资源和县城的商业资源,以文化慢城休闲为主题,打造霍山国际慢城休闲娱乐综合体、汉文化体验、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地。

国际慢城度假板块。佛子岭景区加快景区建设和业态导入,打造核心引客点。佛子岭景区和县城,以慢城为主题,以汉文化为背景,以酒文化特色,建设“一园一馆一镇两街区”,建立慢游、慢吃、慢玩、慢宿于一体慢游体验系统,打造全方位慢游体验。

红色探险文化休闲区。依托诸佛庵镇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落儿岭山地资源,引入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业态和山地运动休闲业态,活化红色文化和山地资源,激发红色资源活力和山地资源价值,打造集红色文化体验和运动休闲为一体的集聚板块。

建设项目:县城综合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佛子岭景区、大峡谷漂流、六万情峡、大别山红色军旅小镇、迎驾春风美酒小镇、华强康养基地、仙人冲画家村、大别山竹海公园、迎驾酒文化博物馆、地质文化村、蓝城桃李春风旅游小镇、朗坤石斛产业园、高桥湾水上建设、南岳山景区、仙人湖景区、桃源河水库建设、东大街旅游建设、上林苑景区、大林竹海开发、酒主题休闲创意集聚区、霍山美食街、慢生活文创艺术产业园、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展馆、红色讲习所、影视基地、小兵驿站文创基地、红色纪念园。

(三)三组团

1. 大别山旅游区组团

位置范围:太阳乡、大化坪镇、磨子潭镇。

发展目标:打造霍山山地运动探险品牌、最美休闲旅游风情区。

功能定位:自然观光、运动探险、民宿度假、红色文化体验

发展思路:根据特色资源,推进景区景点整合,打造太阳乡旅居度假小镇、大化坪茶香小镇,磨子潭运动探险小镇三大板块,积极引入艺术文创、文化体验、运动探险等业态,推进酒店、度假村、民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打响大别山旅游区品牌。

太阳乡旅居度假板块,以“观光休闲+旅居度假”为特色,主打森林观光休闲和旅居度假业态。以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为核心,打造森林休闲娱乐,旅居度假同时引入文创艺术业态,打造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

大化坪茶香小镇按照“一山一镇一环线”基本思路,坚持“徽韵茶风”,围绕“打好生态牌、做好茶文章、建好商贸镇”,拓展镇区建设空间和产业带动范围,打造茶农场、茶文化产业园、禅茶民宿、茶文化博物馆等业态,积极创建4A级茶香旅游景区,打造特色“茶香小镇”。

磨子潭运动探险小镇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重点建设户外运动、主题民宿集聚区,以“主题民宿+山林探险运动”为特色,发展山林探险品牌和主题民宿业态。以宋家河古村落为核心,打造运动探险家俱乐部、主题民宿和自驾车营地,整合户外运动探险资源,引入和山林探险相关的业态,打造磨子潭山林运动探险综合体项目,成为区域引客核心产品。

建设项目:大别山主峰景区、龙井峡景区建设、磨子潭堆谷山户外运动小镇、别山湖建设、宋家河-广家河建设、四望山建设、百家山建设、爬爬岩水库建设、风泉岩建设、金鸡山黄茶原产地建设、殷氏寨建设、大河北民宿建设、大别山度假山庄、大别山房车营地、森林旅舍、太阳九仙尊仙草谷、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茶农场、茶文化产业园、禅茶民宿、茶文化博物馆、大化坪徒步茶道、宋家河▪探险家村、“Discover极限探索主题公园”、森林营地、探险家俱乐部。

2. 研学旅游组团

位置范围:单龙寺镇、东西溪乡、诸佛庵镇。

发展目标:打造以红色文化研学、红色文化体验、农耕研学、乡村旅游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活态体验休闲区。

功能定位:研学教育、红色文化体验、乡村休闲。

发展思路:诸佛庵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引入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业态,活化红色文化和山地资源,激发红色资源活力,打造红色文化研学教育体验板块。

单龙寺在鲜花种植、培育、研发和加工上下功夫,做好鲜花产品定位与开发,融合生态综合体、产业服务区、观光休闲度假区等版块,完善“一村一镇两廊”整体格局,打造“鲜花小镇”。

东西溪乡依托印象三线月亮湾作家村,整合杨三寨、金矿、平峰山、九里河等景点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书香小镇”。

建设项目:诸佛庵红色军旅小镇、青少年户外研学营地、大别山画家村、护国寨观景平台、红色文化展馆、红色讲习所、影视基地、小兵驿站文创基地、红色纪念园,屋脊山摄影家村、鲜花小镇、陌上花开田园综合体,月亮湾作家村、杨三寨、金矿旧址、平峰山、九里河大峡谷。

3. 运动休闲组团

位置范围:与儿街镇、下符桥镇、但家庙镇。

发展目标:打造以运动休闲、农业休闲为主题的山林运动游乐休闲区。

功能定位:运动休闲农旅融合

发展思路:该组团依托山地农业资源,突出农业休闲品牌和山地运动休闲双主题,提升三个乡镇的农旅融合,带动发展山地农旅板块,通过资源整合、产品提升,打造农旅融合运动休闲板块。依托三个乡镇不同的农业资源,完善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等配套产品。

建设项目:稻花香田园综合体、万亩油茶基地结合、通光山建设、沈家畈瓜果田园农旅建设、庙岗集水利景观建设、观音岩九峰十三洞建设、东观禅院、黑虎山建设、凡冲茶海、西石笋建设、真龙地乡村旅游度假区、农民文化乐园、大别山珍稀植物园、大沙埂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儿街山体公园、徒步山野绿道、百果农场、但家庙农业公园。

专栏1  构建霍山全域发展新布局

构建“一环、两核、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1.一环:霍山最美旅游环线。以G35高速霍山段、大别山国家风景道、S318轴线,整合沿线自然风景,打造屋脊山、宋家河、金竹坪、百家山等网红系列摄影观景节点。建设项目:沿线的观景平台及景观节点项目、长院牧野等风景道十大打卡地项目、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自驾游营地建设项目、旅游绿道建设项目、停车场及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村庄改造项目、大地景观项目等。

2.双核

1)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核。大别山山林康养度假板块,整合温泉小镇、石斛小镇、铜锣寨景区、越野运动公园、千工堰水上漫城、陈家畈峡谷、茶马古道、五峰山、何家大院、药王故居、农业园等资源,以陡沙河温泉小镇和太平畈霍山石斛小镇为核心,主打康养品牌和民俗体验及观光休闲业态,引导周边村落发展中高端民宿,打造江淮地区国家级山林康养旅游度假高地。旅居度假区,以“观光休闲+旅居度假”为特色,主打森林观光休闲和旅居度假业态。以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为核心,打造森林休闲娱乐,旅居度假同时引入文创艺术业态,打造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成为区域引客核心产品。建设项目:陡沙河温泉小镇、太平畈石斛小镇、铜锣寨景区、越野运动公园、茶马古道徒步探险、山林疗养基地、药王文化园、自驾车营地、森林健身瑜伽基地、大别山健康食疗营、浪漫星空房、半缘山景区、摩云尖景区、千工堰水上漫城、龙金千亩杜鹃园及金菊园、双龙尖建设、马漕河大峡谷、西镇暴动纪念馆、五峰山、观音岩水上开发、文创艺术村。

2)佛子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打造一站式服务休闲综合体及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慢城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慢城度假板块和红色探险文化休闲区。建设项目:县城综合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佛子岭景区、大峡谷漂流、六万情峡、大别山红色军旅小镇、迎驾春风美酒小镇、华强康养基地、仙人冲画家村、大别山竹海公园、迎驾酒文化博物馆、地质文化村、蓝城桃李春风旅游小镇、朗坤石斛产业园、高桥湾水上建设、南岳山景区、仙人湖景区、东大街旅游街区、上林苑景区、大林竹海、酒主题休闲创意集聚区、霍山美食街、慢生活文创艺术产业园、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展馆、红色讲习所、影视基地、小兵驿站文创基地、红色纪念园。

3.三组团

1)大别山旅游区组团

打造太阳乡旅居度假小镇、大化坪茶香小镇,磨子潭运动探险小镇三大板块,积极引入艺术文创、文化体验、运动探险等业态,推进酒店、度假村、民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打响大别山旅游区品牌。建设项目:大别山主峰景区、龙井峡景区、磨子潭堆谷山户外运动小镇、别山湖、宋家河-广家河、四望山、百家山、爬爬岩水库、风泉岩、金鸡山黄茶原产地、殷氏寨、大河北民宿、大别山度假山庄、大别山房车营地、太阳九仙尊仙草谷、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茶农场、茶文化产业园、禅茶民宿、茶文化博物馆、大化坪徒步茶道、宋家河探险家村、Discover极限探索主题公园”、森林营地、探险家俱乐部。

2)研学旅游组团

诸佛庵镇打造以红色文化研学、红色文化体验、农耕研学、乡村旅游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活态体验休闲区。单龙寺融合生态综合体、产业服务区、观光休闲度假区等版块,完善“一村一镇两廊”整体格局,打造“鲜花小镇”。东西溪乡依托印象三线月亮湾作家村建设,整合杨三寨、金矿、平峰山、九里河等景点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书香小镇”。建设项目:红色军旅小镇、屋脊山、青少年户外研学营地、大别山画家村、红色文化展馆、红色讲习所、影视基地、小兵驿站文创基地、红色纪念园、鲜花小镇、陌上花开田园综合体、月亮湾作家村、杨三寨、金矿旧址、平峰山、九里河大峡谷、书香小镇。

3)运动休闲组团

打造以运动休闲、农业休闲为主题的山林运动游乐休闲区。依托山地农业资源,提升三个乡镇的农旅融合,带动发展山地农旅板块,通过资源整合、产品提升,打造农旅融合运动休闲板块。依托三个乡镇不同的农业资源,完善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等配套产品。建设项目:稻花香田园综合体、万亩油茶基地、通光山、沈家畈瓜果田园农旅、庙岗集水利景观、观音岩九峰十三洞、东观禅院、黑虎山、凡冲茶海、真龙地乡村旅游度假区、农民文化乐园、大别山珍稀植物园、大沙埂现代农业产业园、徒步山野绿道、百果农场、但家庙农业公园。

第四章 激发活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尽展霍山新时代风采,着力推出一批讴歌霍山红色文化、霍山山水风光、霍山淳朴民风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现代化美好霍山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一.健全文艺创作引导机制

(一)明确文艺作品创作方向

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把霍山历史的厚度和现实的温度、大关怀和小切口有机结合起来,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价值和灵感,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提炼素材和主题,既底蕴深厚,又生动活泼。

(二)加强文艺作品原创能力

打造地方特色文艺作品,实现地方文化振兴。通过挖掘霍山的红色文化、汉文化、茶文化,争取创作一批舞台剧、话剧等多种形式的精品文艺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期待。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计划,争取推进艺术创作项目入选省级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项目。

(三)加大政策扶持保障

逐步增加对艺术创作生产的投入,把艺术精品创作纳入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扶持范围。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资或捐助艺术创作生产,探索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对获得全国性重大奖项的优秀作品和主创人员给予配套补贴奖励。结合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实施,同时借助国家艺术基金对艺术创作工作的扶持和资助,努力抓精品、攀高峰,引领霍山艺术创作工作。

二.用心打造地方特色精品

(一)弘扬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

积极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乡村传统工艺传承振兴,建立霍山县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列入振兴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鼓励20名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

推动乡镇特色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展示项目,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处特色民俗文化或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各村(社区)设立历史文化展馆(室),将各村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图片、文字和老物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展览,进一步提升全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乡镇历史文化展示馆,由乡镇文化站组织实施,新建5处乡镇历史文化展示馆,2025年全县10处历史文化展馆全部建设完成。

(二)积极打造区域文艺品牌

振兴霍山民间艺术社团。争取省市文化专项扶持资金,并且积极整合现有28家民间文艺社团、演艺演出团体等文艺创作资源,开展好“春节文化周”、“广场舞展演”、“黄芽茶文化节”、“文艺演出进景区”、“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围绕重大活动,实施文艺作品原创与质量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以精品文化促进文化活动大发展大繁荣,出台文艺精品创作相关扶持政策,继续深化引才合作,积极引进文化名人大家,鼓励支持名家工作室落户霍山,推动举办精品艺术展演与交流。

保护传承皖西庐剧等地方剧种,均衡发展小剧种。组建成立霍山县群众艺术团,组织相关艺术社团开展固定演出和小剧种文艺汇演,积极开展“送戏下乡”,传承发扬皖西庐剧。

制定霍山艺术社团文化振兴三年计划。1)积极组织安排参加安徽省剧协举办的各类戏剧大赛,争取参加两年一次的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2)每年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送戏下乡演出任务。3)由文旅局组织牵头招收曲艺爱好者2030名进行培训,以填补演职人员不足的情况。

(三)精心培养地方文化品牌

繁荣本土文化艺术创作。打造精品戏曲,传承与发展霍山县“皖西庐剧”项目。培育推陈出新,出精品、出名家。创编出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戏曲人才,培育一大批爱好戏曲、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

专栏2  用心打造地方特色精品

1.历史文化展馆: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推动乡镇特色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展示项目,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处特色民俗文化或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各村(社区)设立历史文化展馆(室),由乡镇文化站组织实施,新建起5处乡镇历史文化展示馆,2025年全县10处历史文化展馆全部建设完成。

2.振兴霍山民间艺术社团:1)积极组织安排参加安徽省剧协举办的各类戏剧大赛,争取参加两年一次的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2)每年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送戏下乡演出任务。3)由文旅局组织牵头招收曲艺爱好者2030名进行培训,以填补演职人员不足的情况。

3.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打造精品戏曲,传承与发展霍山县“皖西庐剧”项目。培育推陈出新,出精品、出名家。创编出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戏曲人才,培育一大批爱好戏曲、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

三.打造精品红色文化

(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

持之以恒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面向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理论宣传普及,推出通俗理论读物、公益广告、融媒体产品等。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

(二)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不懈用“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用好用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三)坚持红色文化作品创作

激发文艺作品时代活力。围绕现实题材、新时代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抗洪防疫、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发展、红色文化等主题,开展专题专项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推出大别山红色文化演艺。探索旅游文艺演出新模式,依托专业艺术院团、重点旅游景区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常态化专场剧目。积极响应六安艺术红舞台项目,在霍山开展联动设点,依托红剧场等平台,大力传承弘扬霍山红色基因,突出大别山精神,打造独有霍山特色红舞台

(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依托霍山优秀的旅游资源和原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创新、传播和载体建设,打造以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为主题的高标准、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创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保护传承,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旅游业态产品创新,构建以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红色康养、红色乡村、红色节庆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加强红色文化发掘与利用,完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瞻仰系列旅游产品。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推出重走红军路、红色旅游扶贫典范等优质线路。培育一批大别山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一批国防教育基地,创新策划精品红色文化和旅游活动,举办红色教育进景区、红色研学夏(冬)令营等系列活动,开展低空飞行、国防素质训练、山地运动等活动。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专栏3  打造精品红色文化

1.创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霍山优秀的旅游资源和原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创新、传播和载体建设,打造以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为主题的高标准、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创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1)构建产品体系。促进红色旅游业态产品创新,构建以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红色康养、红色乡村、红色节庆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2)打造优质线路。加强红色文化发掘与利用,完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瞻仰系列旅游产品。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推出重走红军路、红色旅游扶贫典范等优质线路。

3)培育红色研学基地。培育一批大别山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一批国防教育基地,创新策划精品红色文化和旅游活动,举办红色教育进景区、红色研学夏(冬)令营等系列活动,开展低空飞行、国防素质训练、山地运动等活动。

四.加速优秀作品传播推广

(一)加快优秀文艺作品快速推广

指导戏曲艺术深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艺术普及活动,持续强化“送戏进万村”、“送戏进社区”、“送戏进校园”等惠民演出,开展文艺小分队进景区、进街区活动,组织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示范性主题文化活动,推动文艺精品宣传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扩大优秀艺术作品的群众传播力和基层影响力。

每年为全县144个行政村(社区)送去“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14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28场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维护,确保完成每行政村(社区)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观看1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乡镇文化站指导村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竭力开展好一年一度“春节文化周”、“广场舞展演”、“黄芽茶文化节”、“文艺演出进景区”、“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着力组织开展好重大节庆、节点文艺汇演活动。

(二)利用数字媒体快速传播

推动霍山文化艺术走入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新媒体等传播渠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支持各文艺院团依据自身实际,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推广优秀文化艺术创作作品,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展演展示的媒介平台。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等载体,增强网络文化供给能力。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通过线上直播、录播等方式,多渠道展示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不断提升展演展览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专栏4  优秀作品宣传推广

1.艺术普及活动:指导戏曲艺术深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艺术普及活动,持续强化“送戏进万村”、“送戏进社区”、“送戏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每年为全县144个行政村(社区)送去“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14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28场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维护,确保完成每一行政村(社区)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观看1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乡镇文化站指导村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竭力开展好一年一度“春节文化周”、“广场舞展演”、“黄芽茶文化节”、“文艺演出进景区”、“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

2.利用数字媒体快速传播: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等载体,增强网络文化供给能力。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通过线上直播、录播等方式,多渠道展示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不断提升展演展览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五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弘扬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深入挖掘霍山文化遗产内容,创新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做好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深入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建立皖西红色文化基因库,协同打造“红三角”精品路线。

一.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完善保护体系

(一)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完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工作,全面推动保护制度的落实工作,逐步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利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工作,规范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十四五”期间,力争申报成功一至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100%;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90%

(二)加强文物安全与保护管理

加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管理力度。规范文物保护单位工程方案、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及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库,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抢救濒危文物古建筑。加强文物安全,层层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大投入,力争实现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古建筑、革命旧址类)文物保护员制度全覆盖。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提高文物安全防范水平,加强文物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实施“三防”(消防、安防、雷防)项目建设,搭建文物安全监控平台,确保文物绝对安全。对安徽红色区域中心建设配套项目、文庙、西镇暴动纪念馆、刘淠西故居(诸佛庵兵变旧址)、舒传贤烈士革命旧址、青枫岭磨子潭战斗纪念碑、玉玺楼、白云庵、决心庵等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对已完成的扶贫异地搬迁中剩下的古民居的处置问题制定详细计划。

(三)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

重新梳理革命文物遗址遗迹资源与现状,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编制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全面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一方面为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含修缮、保养维护、抢险等)的开展提供技术性指导,另一方面提供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在专项资金分配时向革命文物倾斜。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完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文物保护监测设施;强化革命文物安全监管,提升革命文物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守住革命文物安全底线、红线和生命线。

(四)合理开发利用文物

深挖文物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物资源旅游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合适的文物资源用于保护性旅游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

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努力拓展文物利用的有效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说话,讲好历史故事,提升霍山文化影响力,用文物力量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认真谋划项目,编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设计方案,积极争取省市文物保护项目资金。

专栏5  文化遗产保护

1.打造红色保护工程:深入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建立皖西红色文化基因库,协同打造“红三角”精品路线,争取设立长三角红色文化论坛永久会址。

2.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十四五”期间,力争申报成功一至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100%;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90%

3.建立项目库:建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及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库,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抢救濒危文物古建筑。加强文物安全,层层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大投入,力争实现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古建筑、革命旧址类)文物保护员制度全覆盖。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提高文物安全防范水平,加强文物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实施“三防”(消防、安防、雷防)项目建设,搭建文物安全监控平台,确保文物绝对安全。对安徽红色区域中心建设配套项目、文庙、舒传贤烈士革命旧址、西镇暴动纪念馆、刘淠西故居(诸佛庵兵变旧址)、青枫岭磨子潭战斗纪念碑、玉玺楼、白云庵、决心庵、等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

4.合理开发利用文物:深挖文物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物资源旅游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合适的文物资源用于保护性旅游开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编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设计方案,积极争取省市文物保护项目资金。

 

二.弘扬传统文化遗产,积极保护与传承传习

(一)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梳理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配合市委、市政府完善六安非遗数据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媒体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丰富完善的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及数据库,健全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保护名录,持续开展传承人研习工作;举办“霍山非遗周”活动,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非遗主题传播活动;围绕霍山非遗传统文化特性,积极促进非遗项目活化利用;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强化推广“非遗产业”概念,加快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步伐。

争取申报成功一至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争取省市级非遗项目发展资金。积极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和推广

增强文化场馆的非遗传习能力,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非遗传播基地,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进乡村、进家庭,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一批地方非遗街区类展示基地及非物质文化主题公园。实施非遗传承与传播精品工程,实景记录优秀非遗传承人工作与生活,提高优秀非遗项目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广非遗特色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非遗+直播”等活动。加强非遗区域协作与交流,加快长三角非遗一体化建设,积极参加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化研讨会,组织参加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海)、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长三角区域“非遗进景区”等长三角地区非遗展示展演交流活动,积极响应长三角非遗企业互动交流。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保护工程,采取“互联网+”的模式,运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管理体系,积极完成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采录工作。

依托专业设计开发团队,创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不同系列文创产品,促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及其他文博单位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创意产品开发。引入非遗传承人与企业、设计师合作的“非遗合伙人”创新模式,培育打造具有霍山特色的知名非遗文创产品。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推动非遗元素进一步融入民宿、农家乐、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中,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旅游节点,开展非遗传习和传承活动。

专栏6  文化遗产传承

1.建立非遗保护数字化管理体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保护工程,采取“互联网+”的模式,运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管理体系,积极完成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采录工作,建立丰富完善的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及数据库,健全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保护名录,持续开展传承人研习工作;举办“霍山非遗周”活动,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非遗主题传播活动。

2.建设非遗展示基地:丰富非遗传播基地,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进乡村、进家庭,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一批地方非遗街区类展示基地及非物质文化主题公园。

3.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引入非遗传承人与企业、设计师合作的“非遗合伙人”创新模式,培育打造具有霍山特色的知名非遗文创产品。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推动非遗元素进一步融入民宿、农家乐、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中,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旅游节点,开展非遗传习和传承活动。

 

第六章 提高效能,构建完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内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搭建城区文化艺术服务中心

文化艺术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三馆”建筑面积均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的基础上力争一级。其中博物馆、文化馆建设高标准展厅,图书馆配备数字资源区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招租投用多功能影剧院剧场,全面提升霍山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完善乡镇综合文化中心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应纳入当地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完成铜锣寨大别山文华苑项目建设,综合设施建筑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包括文化排演室、游艺活动室、展览室、教育培训室、影视厅和文化广场。到2025年,提升16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

内部设施配置主要有:(1)基本乐器、欢庆锣鼓及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必需设备;(2)音响、灯光、摄影等设备;(3)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4)体育活动健身器材等。

(三)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参照我省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关标准,突出资源整合和闲置场地设施利用,注重好管好用,推进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以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为契机,对文化站、文化广场提档升级。到2025年,完成14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专栏7  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 搭建城区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文化艺术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筑面积均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的基础上力争一级。其中博物馆、文化馆建设高标准展厅,图书馆配备数字资源区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招租投用多功能影剧院剧场,全面提升霍山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完善乡镇综合文化中心: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应纳入当地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完成铜锣寨大别山文华苑项目建设,综合设施建筑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包括文化排演室、游艺活动室、展览室、教育培训室、影视厅和文化广场。到2025年,提升16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

3.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参照我省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关标准,突出资源整合和闲置场地设施利用,注重好管好用,推进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以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为契机,对文化站、文化广场提档升级。到2025年,完成14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结合“信息消费”“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霍山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

打造霍山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鼓励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创新管理与服务,推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快速配送优质文化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城乡基层倾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助力文化扶贫。征集挖掘整理霍山民间传统文化、特色非遗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建设具有霍山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应用,实现主客共享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

专栏8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1. 打造霍山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结合“信息消费”“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霍山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征集挖掘整理霍山民间传统文化、特色非遗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建设具有霍山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应用,实现主客共享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

 

三.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围绕“数字霍山”,通过智慧广电建设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产业发展提质、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广电5G网络建设,力争到 2025年,基本建成霍山广播电视智慧化生产、智慧化传播、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监管的智慧广电体系,广播电视网络逐步成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承载网络之一。高清频道成为电视主流播出模式,广播电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成效更加显著,网络和信息等服务能力日益增强,行业现代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智慧广电在霍山文化建设和数字经济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开展好文化惠民工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每年为全县144个行政村(社区)送去“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14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28场、农村体育活动144场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维护,农家书屋图书及时更新;确保完成每行政村(社区)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观看1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乡镇文化站指导村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深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提档升级,拓展功能,不断提升管理和活动水平,确保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各公共文化场所坚持每周对外开放不少于56小时,县体育馆常年对学生和军人实行优惠。

(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开展好一年一度“春节文化周”、“广场舞展演”、“黄芽茶文化节”、“文艺演出进景区”、“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着力组织开展好重大节庆、节点文艺汇演活动。支持各类民间文艺社团开展活动,加强在现有28家民间文艺社团、演艺演出团体引导和扶持,出台《霍山县文艺社团奖励扶持办法》,培育特色品牌剧目和文化活动。

(三)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普及文化艺术培训,完善实施公共场馆免费开放举措,不断提高群众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加强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推动社会艺术水平整体提升。

(四)打造精品红色文化

实施艺术精品创作行动计划。大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作家村、画家村、摄影家村等基地作用,深挖优质文艺赋存资源,拓展艺术创作矩阵,鼓励文艺作品原创。推出反映霍山历史及当代精神的优秀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美术、音乐、诗歌、戏剧、影视、动漫和地方民俗史志等原创精品艺术作品。配合市委、市政府完成谋划创排以皋陶文化、红色文化、淠史杭精神为主线的六安首个音诗歌舞情景舞台节目《印象六安》。

专栏9  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1.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为全县144个行政村(社区)送去“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14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28场、农村体育活动144场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维护,农家书屋图书及时更新;确保完成每一行政村(社区)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观看1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乡镇文化站指导村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确保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各公共文化场所坚持每周对外开放不少于56小时,县体育馆常年对学生和军人实行优惠。

2.文化精品工程:开展好一年一度“春节文化周”、“广场舞展演”、“黄芽茶文化节”、“文艺演出进景区”、“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着力组织开展好重大节庆、节点文艺汇演活动。支持各类民间文艺社团开展活动,加强在现有28家民间文艺社团、演艺演出团体引导和扶持,出台《霍山县文艺社团奖励扶持办法》,培育特色品牌剧目和文化活动。

3.艺术普及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普及文化艺术培训,完善实施公共场馆免费开放举措,不断提高群众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加强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推动社会艺术水平整体提升。

4.打造精品红色文化:实施艺术精品创作行动计划。推出反映霍山历史及当代精神的优秀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美术、音乐、诗歌、戏剧、影视、动漫和地方民俗史志等原创精品艺术作品。配合市委、市政府完成谋划创排以皋陶文化、红色文化、淠史杭精神为主线的六安首个音诗歌舞情景舞台节目《印象六安》。

 

五.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一)坚持人才发展战略

充实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人员库,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培训。充分发挥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主阵地作用,每年定期开展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文艺创作等培训和文化协管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努力培养县乡村文化骨干。

每年通过公招引进1-2名文化专业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专业结构、岗位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业余文化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在文化工作当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批联系实际、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文艺理论人才,一批深入生活、群众喜爱的本土名编导、名主持、名演员,一批紧跟时代步伐、艺术水平精湛的文学艺术人才,一批既懂得宣传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得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熟谙玩具文化内涵,技艺精湛的研发设计人才;着手文艺人才库的建设,并制定、实施相关的培训计划、奖励条例,促进文化建设迈向一个新台阶。

(二)开展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坚持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每年安排专项培训经费,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专栏10  壮大服务队伍

1.加强人才建设:充实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人员库,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培训。每年通过公招引进1-2名文化专业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工作者队伍,着手文艺人才库的建设,并制定、实施相关的培训计划、奖励条例,促进文化建设迈向一个新台阶。

2.开展专项培训:每年安排专项培训经费,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主阵地作用,每年定期开展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文艺创作等培训和文化协管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努力培养县乡村文化骨干。


第七章 创新发展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

一.文旅产业融合策略

(一)政策引领文旅融合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系列政策,通过培育文化旅游消费热点、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区、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系列、推动文化旅游扶贫等手段,实现文旅融合体系构建。

(二)文化强基策略

在游客和当地居民两个方面实现文化强基策略。游客方面,通过活态文化、创意文化和旅游体验相结合,让游客在轻松的旅游氛围中感受霍山独特的文化展示氛围,延续文化生命的同时实现霍山汉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的有机活化和趣味传承。当地居民方面,通过外部环境的文化氛围改造,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觉醒,让居民自发对外界推销展示自己家乡。

(三)文旅融合示范带动策略

建立一批国家、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点,为文旅融合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文旅小镇,用“文化旅游+”带动特色小镇发展;建立文旅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积聚性发展;建立文旅综合体,打造精致化的、主体化的、高品质化的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建立文旅景区、景点、度假区,推进文化和旅游及基础配套设施系统化整合。

(四)物质文化旅游化策略

整合霍山现有的博物馆、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分批升级和改造,打造霍山文旅综合体。开展博物馆提升计划,完善历史类博物馆的基础上,结合霍山本土文化特色,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加强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开发。

(五)非物质文化类旅游化策略

挖掘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政府指导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平台、媒体创新非遗文化节目、博物馆设专区推广项目等方式体验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遗传承发展,推广非遗旅游线路。

(六)旅游商品文创化策略

深挖霍山特色文化符号,将文化创意与霍山特色文旅资源融合,丰富产品内涵,突出独特性。立足充分的市场调研,既要旅游商品保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又要有一定的功能实用性。通过IP和地域文化符号的引领,使旅游商品提质增效,突出旅游商品的独特性、主题性。

专栏11  推进文旅产业融合

1.示范区建设:建立国家、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点,为文旅融合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文旅小镇,用“文化旅游+”带动特色小镇发展;建立文旅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积聚性发展;建立文旅综合体,打造精致化的、主体化的、高品质化的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建立文旅景区、景点、度假区,推进文化和旅游及基础配套设施系统化整合。

2.霍山文旅综合体建设:整合霍山现有的博物馆、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分批升级和改造,打造霍山文旅综合体。开展博物馆提升计划,完善历史类博物馆的基础上,结合霍山本土文化特色,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加强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开发。

二.文旅融合产品开发指导

(一)深挖霍山独有特色文化,展示地方文化魅力

充分挖掘汉文化、深度挖掘西山区域孝道文化、中医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文化展示方式,建立霍山县全域旅游智慧网络与“智慧霍山”导览系统,以沉浸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方式来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推进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重塑霍山的文化发展脉络和文化形象,加强地方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二)深化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

依托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乡村民宿与精品农家乐创意开发等文旅融合项目,打造数个示范点作为示范模板;借助高校优势,联合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深入开展汉文化研究、汉代建筑更新与改造研究、民俗文化研究与乡村振兴、中医药康养理疗研究等学术科研系列活动。

(三)依托霍山独有文化,创建主题新IP

在霍山众多文化中选出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四种文化,依托霍山的汉文化、中医药石斛文化、霍山黄茶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打造品牌主题产品体系,包括一些拟人化IP形象宣传活动,主题客栈、旅游民宿、度假村,展览馆、创意馆等,范围覆盖霍山全域。

(四)创新利用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旅游产品

依托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和佛子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大核心项目,突出康养度假和观光休闲,通过品牌项目引进和精致创意设计,打造康养度假和观光休闲品牌产品,引进品牌度假酒店,打造大型会议会展中心、中医药康疗商业区等系列产品,打造一系列主题度假酒店,酒文化主题的特色商业街区。

(五)做好非遗文化传播,推广非遗旅游路线

依托霍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一是拍摄“非遗”宣传专题片,推广非遗旅游线路。二是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展览展示等活动。三是非遗传承人计划。积极评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做好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人与传播展示。四是非遗文化研学项目。发展西路庐剧、连响舞、四弦书等“非遗”文化研学。

(六)融入文化特色元素,推出独有文创产品

依托霍山特色文化元素,将文化抽象为符号化融合现代创意设计,推出霍山汉茶、仙药石斛、红色大别山等系列文创产品。

专栏12  开发文旅融合产品

1.特色导览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文化展示方式,建立霍山县全域旅游智慧网络与“智慧霍山”导览系统,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2.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依托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乡村民宿与精品农家乐创意开发等文旅融合项目,打造数个示范点以作为整个霍山全域的示范模板。

3.创新主题新IP:在霍山众多文化中选出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四种文化,依托霍山的汉文化、中医药石斛文化、霍山黄茶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打造品牌主题产品体系,包括一些拟人化IP形象宣传活动,主题客栈、民宿、度假村,展览馆、创意馆等,范围覆盖霍山全域。

4.打造品牌旅游产品:依托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和佛子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大核心项目,打造康养度假和观光休闲产品。一是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活化和创新利用大别山康养资源,引进品牌度假酒店,打造大型会议会展中心、中医药康疗商业区等系列产品;二是佛子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意化营造,打造一系列主题度假酒店,酒文化主题的特色商业街区,塑造“品质慢生活”。

5.做好非遗文化传播:一是拍摄“非遗”宣传专题片,推广非遗旅游线路。二是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展览展示等活动。三是非遗传承人计划。积极评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做好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人与传播展示。四是非遗文化研学项目。发展西路庐剧、连响舞、四弦书等“非遗”文化研学。

 

第八章 结构优化,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全面优化霍山文化和旅游的产业发展结构,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创造新供给激活新消费,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比重

挖掘霍山红色文化、茶文化、汉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民俗文化等,整合成集创意、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以红色文化景点景区、文化休闲产业园、特色文化街区、废弃老旧厂房、传统特色村镇等为依托,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

以文化产业集聚区或文化产业园区的带动性及示范性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进霍山陡沙河温泉文化创意产业园、佛子岭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戏曲文创产业园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专栏13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以红色文化景点景区、文化休闲产业园、特色文化街区、废弃老旧厂房、传统特色村镇等为依托,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以文化产业集聚区或文化产业园区的带动性及示范性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进霍山陡沙河温泉文化创意产业园、佛子岭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戏曲文创产业园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二.振兴传统工艺产业

挖掘霍山传统工艺资源,塑造霍山地方传统工艺产业品牌。引入数字技术,运用现代科技参与传统工艺研发和制作,提高传统工艺研发能力和制作技艺水平。发掘传统工艺丰富的题材内涵和产品品种,帮助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和企业改进并升级产品,同时由政府牵头搭建传统工艺产品宣传、推广、营销平台,打造一批霍山地方传统工艺品牌。

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有发展前景、具备规模生产基础、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进行梳理,建立霍山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实施动态管理,对列入振兴名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鼓励在线上线下文旅商品展销区设立传统工艺品销售专区,由政府牵头举办多种传统工艺展销会和传统工艺交流论坛,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霍山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

三.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结构

霍山在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方面,要对各项文化旅游产品之间在整体规模、数量、类型和层次等方面的组合关系和比例进行全面整合,同时要全面做好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强化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创意,要做到文化旅游资源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兼顾开发不同档次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激活夜间旅游消费市场,打造佛子岭旅游特色商业街区、六万情峡“电影小镇”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

专栏14  发展夜经济

1.激活夜间旅游消费市场,打造佛子岭旅游特色商业街区、六万情峡“电影小镇”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

 

四.激发文化旅游企业活力

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外部引进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引导鼓励本地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品牌输出、连锁经营、投资合作、融资上市等渠道做大做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本地大型文旅项目。引导龙头企业有效整合资源,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引领霍山文化和旅游产业高效、快速发展。到2025年,培育打造34家文化和旅游大型企业,力争全县年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达到20家、亿元以上5家。

促进中小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政策,支持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创建孵化园区,发挥其对自主创新创业的孵化作用。对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加大资金帮扶和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专栏15  培育文旅企业

1.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培育打造34家文化和旅游大型企业,力争全县年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达到20家、亿元以上5家。

2.促进中小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政策,支持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创建孵化园区,发挥其对自主创新创业的孵化作用。对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加大资金帮扶和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五.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借助现有的文化旅游各项优势,深挖旅游资源,打造霍山旅游知名品牌,充分提升品牌效应和附加价值,以此提升霍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积极围绕城镇化建设,突出历史文化体验,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强化对知名旅游品牌的推广和营销,提升其知名度。充分突出具有霍山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主题,使得旅游消费者在观光旅游的同时能够深切感受到霍山的文化底蕴。全面突出霍山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以旅游观光、生态山庄、氧吧旅游、康养旅游等为亮点旅游项目。通过全面打造旅游知名品牌全面加速霍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强化区域文化旅游特色

充分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文化基因,山野民居的人文风情,将地方特色视为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点,以文化连接优势自然资源,形成生态体验专线,依据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完善空间布局,形成众多的文化旅游精品和人文特色。加强对文化旅游申遗工作,建设一批高质量、高品质、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项目,全面提长三角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文化旅游市场竞争优势。

七.实施一批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谋划并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项目四年行动计划,以重点旅游项目支撑文化和旅游强县建设。建设一批、培育一批旅游项目,充分释放“旅游+”的活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精品项目,强化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的投资引导。

专栏16  实施一批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1.谋划并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项目四年行动计划,对大别山康养旅游度假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佛子岭旅游度假区、铜锣寨景区提升、六万情峡旅游综合建设、屋脊山景区建设、月亮湾作家村、大别山1号公路整体打造、但家庙体育小镇、大别山红色军旅小镇、磨子潭民宿小镇、太阳爱情小镇、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下符桥智趣乐园、迎驾春风研学营地、真龙地乡村旅游度假区、霍山县乡村旅游度假集聚区等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并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以重点旅游项目支撑文化和旅游强县建设。

 

八.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升级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重点区域和线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停车场、观景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和最美环线的金竹坪、陡沙河、宋家河等乡村集聚区、迎驾春风美酒小镇、诸佛庵红色军旅小镇、“三家村”、佛子岭景区,铜锣寨景区、六万情峡景区等景区项目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

 

第九章 加强监管,营造优质旅游发展环境

为了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完善政府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双管齐下,积极构建行业过程监管体系。

一.夯实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基础

根据文化和旅游行业特点和行业信用综合监管评价需要,集中本行业监督检查、执法监管、投诉举报、安全质量事故等与监管相关的信用信息,建立本行业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数字监管平台,实施动态监管。

推进全县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议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县内旅游市场,鼓励镇、村组建乡村旅游协会,对经营户进行规范管理。

二.完善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主客体的信用监管制度,加强市场信用数据库建设,建立市场分级监管制度,健全文化旅游投诉统一受理和快速处理机制,完善线上旅游投诉和处理机制,提高游客投诉快速处理能力。

推进全县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议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县内旅游市场,鼓励镇、村组建乡村旅游协会,对“大别山人家”、星级农家乐、旅游民宿等经营户进行规范管理。借助安徽省文化和旅游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和六安市诚信旅游“红黑榜”,通过对企业经营业绩、投诉数量、处罚情况等进行量化处理,即时评估并展示企业诚信状况,为广大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消费提供参考。

三.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整理地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创作和推出一批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开展一批法治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发挥“三馆一院”作用,推动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法治书画展览、法治图书阅读、法治讲堂、法律研讨会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品牌化的法治文化服务项目。指导乡镇、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法治宣传教育功能。结合“5.19”中国旅游日和江淮普法行等重要节点,开展文化和旅游法律宣传。

将文明旅游宣传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活动相结合,积极做好文明旅游宣传和志愿服务六进活动,推行旅游文明公约,开展文明导游(讲解员)等文明典型评选活动,全面提升了游客和群众的安全文明旅游意识,号召更多人员加入旅游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活动。

四.推进智慧旅游监管水平

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应用系统,进一步推进霍山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切实提升文化和旅游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形成文化和旅游市场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服务格局。

五.提升文化旅游安全风险管控

健全行业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和规范日常工作运行,严格执行会议、工作报告、警示、通报、约谈、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六项制度”,明确各项制度的执行主体、运行程序和操作办法。

完善防疫机制。积极响应安徽省的防疫政策,督促霍山当地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严格落实风险点排查、评价和分级管控措施,对重大风险实施专项管控、实时监控。

强化安全意识。充分利用部门门户网站,着力宣传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发布各类官方预警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制作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提示、小视频等,对重点人群、特定人群,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上进行重点宣传。各企业、单位在重要场所出入口、主要路口、热门景点等醒目位置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标语,通过官方公众号、短信、小广播、LED屏幕等播放安全应急提示。开展文化和旅游安全三年整治工作,制定安全隐患信息标准,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确保整改到位。对统计的安全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查找易发风险点和区域,提高监管针对性。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加强文化和旅游安全监测,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举办安全培训,压实安全监管责任,凝聚部门合力,进一步健全文化和旅游安全监管机制,通过制定标准、组织演练、完善预案、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安全监管队伍水平。

 

第十章 塑造品牌,大力开展营销推广

“千里大别山,主峰在霍山”整体形象为统领,构建霍山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营销体系,拓展营销平台,统筹线上、线下,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霍山成为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新居地。

一.总体思路

树立营销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引领消费需求,提升霍山旅游核心竞争力。创新营销方式,完善旅游营销体系,强化品牌意识,创响“千里大别山,主峰在霍山品牌形象结合霍山“一环,两核,三区”建设,前瞻性包装目的地品牌,面向重点客源地深度营销和网络营销。不断鼓励“六安人游霍山,大力拓展本地旅游消费市场,有针对性地加强长三角、皖西周边省市等重点市场的开拓力度着重培育文化、非遗、休闲度假等细分市场。创新城市旅游品牌,巩固传统旅游品牌,培育新兴文化旅游品牌。

二.品牌营销手段

(一)整合营销计划

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四位一体整合营销机制,围绕强化城市总体形象,深入开展客源市场细分调研和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分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统一的宣传促销方案,运用新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推广霍山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坚持立足散客、扩展团队、巩固省内、拓展周边、开辟远程的市场定位,加大在皖地区千里大别山,主峰在霍山品牌的推广力度,培育长三角地区等机会市场,不断做大霍山县旅游客源总量。

注重线上、线下媒体投放与活动执行。加大与国内搜索引擎、网络旅行商、社交平台、视频分享网站的合作力度,实现营销广告的精准投放。深度整合媒体资源,优化国内电视台、广播、杂志、报纸、车体、户外广告等硬广告投放比例,积极开辟国内官方媒介平台上的霍山旅游推广专区。

(二)新媒体网络营销计划

采用多元媒体组合+网络营销的方式实现全面营销。运用三微(微博、微信、微电影)、网络社区、旅游网站、手机 APP、旅游宣传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营销;建立霍山旅游大数据库,充分把握游客消费行为、习惯偏好、心理需求等因素,进行精准式营销推广,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私密化、尊享的旅游服务体验。

县政府推动指导,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加以扶持。以文旅投公司为单位,牵头成立旅游协会,吸纳景区景点、旅行社、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旅游商品销售等加入,开展品牌营销策划、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旅游文创商品研发等,促进县内各涉旅企业互惠互利,利益共享。

(三)节庆赛事营销计划

深入挖掘霍山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以乡村旅游、红色文化与休闲度假为主题,重点打造霍山非遗民俗文化旅游节、大别山自行车赛、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节等品牌节庆赛事活动。

 

第十一章 保障体系规划

一.政府投入保障

充分发挥县旅指委职能作用,在全县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统筹全域旅游巩固提升建设工作,协调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核心旅游区域建设。

各级政府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

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使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解决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随着人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

二.创新政策机制保障

为适应新时期新要求,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县域层面对文化旅游发展、配套资金、产品体系建设、营销推广、土地供应、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继续推动各个产业改革创新,深化管理机制、产业制度、政策措施等先试先行,落实旅游改革创新任务,实现管理体制机制的活力进一步释放,在改革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统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创新旅游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形成突破

三.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各级部门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努力把十四五规划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将重大旅游相关设施项目和重点旅游项目纳入新区重点建设项目库,认真排查新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制定专案,着力破解。从实际出发,在编制新国土空间规划时,要与旅游相关规划建立有机衔接,将旅游相关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跟踪问效,确保目标任务落实。

四.产业人才保障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强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岗位服务型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人才储备库,建立专业人才档案,加强与各类人才的联系与交流。通过政府津贴、事业编制、优先提拔、重点扶持等形式进行高级人才的引进。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人员培训、专题讲座等,健全文化旅游部门和企业等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式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一批产业发展领军人物。

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一是在霍山职业学校开设旅游班,培养实用的旅游从业人员;二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建立完善政府、协会、企业三级培训体系,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快培养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人才,推动旅游企业的岗位练兵,努力形成更多地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新局面。

五.财税金融保障

积极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搭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设立霍山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贷款风险补偿、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领域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对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深化文化旅游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霍山金融支持文化旅游消费的力度,提升消费便利水平。

规范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根据县政府已出台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规范资金使用,一是支持旅游宣传营销协会(营销联盟)用于旅游宣传推介、交通、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品牌建设、旅游企业上等级奖励等;二是支持乡村旅游集聚区用于人才引进、奖励、规划、品牌等;三是支持一些重大旅游项目配套工程建设,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和名品,同时采取旅游资金每年递增和年终评选的办法确定下一年的资金流向,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

六.安全监管

(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

健全旅游平台管理机制。健全度假区、特色小镇、文旅产业园管委会职能,加强人员配置,建立管理体制,健全项目招商、设计、落地到运营的管理机制。

建立督查和考核制度。加强规划督查管理,加强规划实施项目的动态管理进和跟踪分析,对重要目标任务实时跟踪反馈;各部门乡镇要落实专人负责信息统计报送工作,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建立考核制度,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制度,把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与政府目标管理挂钩。重点优化各乡镇的差异考核,适当提高旅游发达乡镇旅游指标的分值和比重。

完善旅游市场运作机制。推进旅游资源配置改革,推进景区经营权改革,打造国资委授权、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开发、运营、投融资平台。

(二)建立规范管理机制

加强综合执法建设。推广1+3+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通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及其他联合执法机构,解决旅游治安、旅游突发事件、旅游消费投诉案件等方面问题。

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旅游危机事件的应急机制与预案,依托数字旅游平台建立预警系统,提高旅游紧急救援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旅游安全预防和保险体系,与公安、交警、卫生、保险公司和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合组成“旅游安全紧急救援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安全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等工作;积极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并且建立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与旅游企业(滑雪、索道、游船、水上运动等)具有一定危险的旅游项目签订《年度旅游安全责任书》,设置专门安全防护人员,负责防护景区的日常安全运作。

(三)建立智慧智能监管模式

全面推行文旅市场监管智慧化建设,建立霍山县应急广播系统,推动“互联网+监管”模型。推广应用大数据、视频监控系统等技术,实现执法现场台账随手翻阅、档案随手查看、问题随手处理等现场效率化办公,实现非执法现场远程监控、远程指挥、远程调节的智慧智能化管理,打造一键投诉、及时响应、联动处置、实时反馈、限时办结的涉旅投诉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市场治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附件:霍山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库

项目类型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全域发展格局

一环

1

霍山最美环线

G35高速霍山段、大别山国家风景道、S318轴线,整合沿线自然风景,打造屋脊山、宋家河、金竹坪、百家山等系列节点。

建设项目:沿线的观景平台及景观节点项目、长院牧野等风景道十大打卡地项目、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自驾游营地建设项目、旅游绿道建设项目、停车场及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村庄改造项目、大地景观项目等。

双核

2

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核

大别山山林康养度假板块,整合温泉小镇、石斛小镇、铜锣寨景区、越野运动公园、千工堰水上漫城、陈家畈峡谷、茶马古道、五峰山、何家大院、药王故居、农业园等资源,以陡沙河温泉小镇和太平畈霍山石斛小镇为核心,主打康养品牌和民俗体验及观光休闲业态,引导周边村落发展中高端民宿,打造江淮地区国家级山林康养旅游度假高地。旅居度假区,以“观光休闲+旅居度假为特色,主打森林观光休闲和旅居度假业态。以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为核心,打造森林休闲娱乐,旅居度假同时引入文创艺术业态,打造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成为区域引客核心产品。

建设项目:陡沙河温泉小镇、太平畈石斛小镇、铜锣寨景区、越野运动公园、茶马古道徒步探险、山林疗养基地、药王文化园、自驾车营地、森林健身瑜伽基地、大别山健康食疗营、浪漫星空房、半缘山景区、摩云尖景区、千工堰水上漫城、龙金千亩杜鹃园及金菊园、双龙尖建设、马漕河大峡谷、西镇暴动纪念馆、五峰山、观音岩、文创艺术村。

3

佛子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

打造一站式服务休闲综合体及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慢城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慢城度假板块和红色探险文化休闲区。

建设项目:县城综合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佛子岭景区、大峡谷漂流、六万情峡、大别山红色军旅小镇、迎驾春风美酒小镇、华强康养基地、仙人冲画家村、大别山竹海公园、迎驾酒文化博物馆、地质文化村、蓝城桃李春风旅游小镇、朗坤石斛产业园、高桥湾水上、南岳山景区、仙人湖景区、桃河水库、东大街旅游街区、上林苑景区、大林竹海、酒主题休闲创意集聚区、霍山美食街、慢生活文创艺术产业园、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展馆、红色讲习所、影视基地、小兵驿站文创基地、红色纪念园。

三组团

4

大别山旅游区组团

打造太阳乡旅居度假小镇、大化坪茶香小镇,磨子潭运动探险小镇三大板块,积极引入艺术文创、文化体验、运动探险等业态,推进酒店、度假村、民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打响大别山旅游区品牌。

建设项目:大别山主峰景区、龙井峡景区提升、磨子潭堆谷山户外运动小镇、别山湖、宋家河-广家河、四望山、百家山、爬爬岩水库、风泉岩、金鸡山黄茶原产地、殷氏寨、大河北民宿、大别山度假山庄、大别山房车营地、太阳九仙尊仙草谷、太阳乡甜蜜旅居小镇、茶农场、茶文化产业园、禅茶民宿、茶文化博物馆、大化坪徒步茶道、宋家河探险家村、“Discover极限探索主题公园、森林营地、探险家俱乐部。

5

研学旅游区组团

诸佛庵打造红色文化活态体验休闲区。单龙寺打造“鲜花小镇”。东西溪乡打造“书香小镇”。

建设项目:红色军旅小镇、屋脊山、青少年户外研学营地、大别山画家村、护国寨观景平台、红色文化展馆、红色讲习所、影视基地、小兵驿站文创基地、红色纪念园、鲜花小镇、陌上花开田园综合体、月亮湾作家村、杨三寨、金矿旧址建设、平峰山、九里河大峡谷、书香小镇。

6

运动休闲组团

打造以运动休闲、农业休闲为主题的山林运动游乐休闲区。依托山地农业资源,提升三个乡镇的农旅融合,带动发展山地农旅板块,通过资源整合、产品提升,打造农旅融合运动休闲板块。依托三个乡镇不同的农业资源,完善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等配套产品。

建设项目:稻花香田园综合体、万亩油茶基地结合、通光山、沈家畈瓜果田园农旅、庙岗集水利景观、观音岩九峰十三洞、东观禅院、黑虎山、凡冲茶海、西石笋、真龙地乡村旅游度假区、农民文化乐园、大别山珍稀植物园、大沙埂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儿街山体公园、徒步山野绿道、百果农场、但家庙农业公园。

文化类项目

地方特色精品

7

历史文化展馆

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推动乡镇特色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展示项目,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处特色民俗文化或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各村(社区)设立历史文化展馆(室),由乡镇文化站组织实施,新建起5处乡镇历史文化展示馆,2025年全县10处历史文化展馆全部建设完成

8

民间艺术社团

积极组织安排参加安徽省剧协举办的各类戏剧大赛,争取参加两年一次的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每年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送戏下乡演出任务由文旅局组织牵头招收曲艺爱好者20—30名进行培训,以填补演职人员不足的情况。

9

地方文化品牌

打造精品戏曲,传承与发展霍山县“皖西庐剧”项目。培育推陈出新,出精品、出名家。创编出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戏曲人才,培育一大批爱好戏曲、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

精品红色文化

10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依托霍山优秀的旅游资源和原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创新、传播和载体建设,打造以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为主题的高标准、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创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1)构建产品体系。促进红色旅游业态产品创新,构建以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红色康养、红色乡村、红色节庆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

2)打造优质线路。加强红色文化发掘与利用,完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瞻仰系列旅游产品。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推出重走红军路、红色旅游扶贫典范等优质线路。

3)培育红色研学基地。培育一批大别山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一批国防教育基地,创新策划精品红色文化和旅游活动,举办红色教育进景区、红色研学夏(冬)令营等系列活动,开展低空飞行、国防素质训练、山地运动等活动。

优秀作品宣传推广

11

艺术普及活动

指导戏曲艺术深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艺术普及活动,持续强化送戏进万村送戏进社区送戏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每年为全县144个行政村(社区)送去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14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28场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维护,确保完成每一行政村(社区)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观看1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乡镇文化站指导村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竭力开展好一年一度春节文化周广场舞展演黄芽茶文化节文艺演出进景区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

12

数字化传播

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等载体,增强网络文化供给能力。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通过线上直播、录播等方式,多渠道展示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不断提升展演展览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

13

打造红色保护工程

深入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建立皖西红色文化基因库,协同打造红三角精品路线,争取设立长三角红色文化论坛永久会址。

14

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力争申报成功一至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100%;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90%

15

建立项目库

建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及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库,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抢救濒危文物古建筑。实施“三防”(消防、安防、雷防)项目建设,搭建文物安全监控平台,确保文物绝对安全。对安徽红色区域中心建设配套项目,文庙,玉玺楼,白云庵,青枫岭磨子潭战斗纪念碑,舒传贤烈士革命旧址,决心庵,西镇暴动纪念馆,刘淠西故居(诸佛庵兵变旧址)等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

16

合理开发利用

深挖文物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物资源旅游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合适的文物资源用于保护性旅游开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编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设计方案,积极争取省市文物保护项目资金。

文化遗产传承

17

建立非遗保护数字化管理体系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保护工程,采取“互联网+”的模式,运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管理体系,积极完成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采录工作,建立丰富完善的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及数据库,健全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保护名录,持续开展传承人研习工作;举办霍山非遗周活动,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非遗主题传播活动。

18

建设非遗展示基地

丰富非遗传播基地,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进乡村、进家庭,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一批地方非遗街区类展示基地及非物质文化主题公园。

19

创新非遗传承模式

引入非遗传承人与企业、设计师合作的“非遗合伙人”创新模式,培育打造具有霍山特色的知名非遗文创产品。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推动非遗元素进一步融入民宿、农家乐、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中,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旅游节点,开展非遗传习和传承活动。

完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0

搭建城区文化艺术服务中心

文化艺术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筑面积均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的基础上力争一级。其中博物馆、文化馆建设高标准展厅,图书馆配备数字资源区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招租投用多功能影剧院剧场,全面提升霍山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1

完善乡镇综合文化中心

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应纳入当地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完成铜锣寨大别山文华苑项目建设,综合设施建筑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包括文化排演室、游艺活动室、展览室、教育培训室、影视厅和文化广场。到2025年,提升16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

22

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参照我省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关标准,突出资源整合和闲置场地设施利用,注重好管好用,推进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以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为契机,对文化站、文化广场提档升级。到2025年,完成14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23

打造霍山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结合信息消费”“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霍山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

征集挖掘整理霍山民间传统文化、特色非遗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建设具有霍山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

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应用,实现主客共享的一站式共文化服务。

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24

文化惠民工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为全县144个行政村(社区)送去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14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28场、农村体育活动144场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维护,农家书屋图书及时更新;确保完成每一行政村(社区)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观看1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乡镇文化站指导村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确保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各公共文化场所坚持每周对外开放不少于56小时,县体育馆常年对学生和军人实行优惠

25

文化精品工程

开展好一年一度“春节文化周”、“广场舞展演”、“黄芽茶文化节”、“文艺演出进景区”、“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着力组织开展好“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庆、节点文艺汇演活动。支持各类民间文艺社团开展活动,加强在现有28家民间文艺社团、演艺演出团体引导和扶持,出台《霍山县文艺社团奖励扶持办法》,培育特色品牌剧目和文化活动

26

艺术普及工程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普及文化艺术培训,完善实施公共场馆免费开放举措,不断提高群众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加强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推动社会艺术水平整体提升。

27

精品红色文化

实施艺术精品创作行动计划。推出反映霍山历史及当代精神的优秀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美术、音乐、诗歌、戏剧、影视、动漫和地方民俗史志等原创精品艺术作品。配合市委、市政府完成谋划创排以皋陶文化、红色文化、淠史杭精神为主线的六安首个音诗歌舞情景舞台节目《印象六安》。

壮大公共服务队伍

28

加强人才建设

充实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人员库,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培训。每年通过公招引进1-2名文化专业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工作者队伍,着手文艺人才库的建设,并制定、实施相关的培训计划、奖励条例,促进文化建设迈向一个新台阶

29

开展专项培训

每年安排专项培训经费,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主阵地作用,每年定期开展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文艺创作等培训和文化协管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努力培养县乡村文化骨干。

文旅产业融合

文旅产业融合策略

30

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

建立一批国家、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点,为文旅融合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文旅小镇,用“文化旅游+”带动特色小镇发展;建立文旅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积聚性发展;建立文旅综合体,打造精致化的、主体化的、高品质化的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建立文旅景区、景点、度假区,推进文化和旅游及基础配套设施系统化整合

31

霍山文旅综合体建设

整合霍山现有的博物馆、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批升级和改造,打造霍山文旅综合体。第一,开展博物馆提升计划。完善历史类博物馆的基础上,结合霍山本土文化特色,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第二,加强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开发。

 

 

 

 

文旅融合产品开发指导

32

特色导览系统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文化展示方式,建立霍山县全域旅游智慧网络与“智慧霍山”导览系统,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33

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

依托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乡村民宿与精品农家乐创意开发等文旅融合项目,打造数个示范点以作为整个霍山全域的示范模板。

34

创新主题新IP

在霍山众多文化中选出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四种文化,依托霍山的汉文化、中医药石斛文化、霍山黄茶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打造品牌主题产品体系,包括一些拟人化IP形象宣传活动,主题客栈、民宿、度假村,展览馆、创意馆等,范围覆盖霍山全域。

35

打造品牌旅游产品

依托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和佛子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大核心项目,打造霍山山林康养和山野探险娱乐休闲创意开发的典范。一是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活化和创新利用大别山康养资源,引进品牌度假酒店,打造大型会议会展中心、中医药康疗商业区等系列产品;二是佛子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意化营造,打造一系列主题度假酒店,酒文化主题的特色商业街区,塑造“品质慢生活”。

36

推广非遗旅游线路

一是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每年都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展览展示等活动。二是非遗传承人计划。积极评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做好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人与传播展示。三是非遗文化研学项目。发展西路庐剧、连响舞、四弦书等非遗文化研学。

 

37

文化创意产业园

以红色文化景点景区、文化休闲产业园、特色文化街区、废弃老旧厂房、传统特色村镇等为依托,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推进霍山陡沙河温泉文化创意产业园、佛子岭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戏曲文创产业园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优化结构壮大文旅企业规模

夜经济

38

发展夜经济

激活夜间旅游消费市场,打造佛子岭旅游特色商业街区、六万情峡“电影小镇”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

培育文旅企业

39

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培育打造34家文化和旅游大型企业,力争全县年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达到20家、亿元以上5家。

40

促进中小文化旅游企业发展

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政策,支持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创建孵化园区,发挥其对自主创新创业的孵化作用。对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加大资金帮扶和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行动计划

41

旅游重点项目四年行动计划

谋划并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项目:提升大别山康养旅游度假区、佛子岭旅游度假区、铜锣寨景区;建设六万情峡旅游综合建设、屋脊山景区、月亮湾作家村;整体打造大别山1号公路乡村旅游度假集聚区,包括但家庙体育小镇、大别山红色军旅小镇、磨子潭民宿小镇、太阳爱情小镇、下符桥智趣乐园、迎驾春风研学营地、真龙地乡村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以重点旅游项目支撑文化和旅游强县建设。


附件:霍山县文化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图集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