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霍山县以基层党建“整体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创建活动为抓手,创新实施“全域党建+”品牌,引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力争当大别山区乡村振兴模范生和排头兵。“全域党建+”品牌先后被新华社、组织人事报、学习强国等专刊报道。
“党建+集体经济”,引领产业振兴。把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强化主体作用、坚持项目带动、健全管理机制、增强激励力度、拓宽发展渠道”的路径,形成了“合力推动、上下联动、示范带动、区域互动”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2020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较2019年新增3个,预计达50万元以上的村有25个、较2019年新增15个,全部消除10万元以下村,村均收入超过25万元,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在去年基础上有较大提升,相关做法被省村级集体经济领导组专刊印发。比如,与儿街镇山王河村整合土地资源,种植700余亩瓜蒌白芨,打造500亩七彩花海,新建500平方艾草加工车间,变群众的“黄土地”为集体的“聚宝盆”,2019年村集体经济达62.3万元。群众获得流转土地租金61万元,就近务工报酬37.85万元,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同步增收的“双赢局面”。
“党建+干部队伍”,引领人才振兴。定期开展从优秀村和社区“两委”干部中定向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考录乡镇公务员、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定向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实行特岗管理,挂任所在乡镇党委委员,每月享受特岗津贴;对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和退役军人类型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给予人才补助,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额外增加800元/月。为激发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全面实施乡镇干部周转房提升工程,真正让乡镇干部拥有温暖的“家”。为深入做好招才引智,建立人才大数据库,囊括县内县外各类人才1103人;成立霍山英才协会及其各省份分会,目前已建立四川分会;以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建设为契机,投资2亿元建设农民返乡创业示范园、科创中心、双创中心等三个孵化中心,让招引人才真正有“大展身手”平台。
“党建+文明银行”,引领文化振兴。积极发掘和弘扬群众身边的小真、小善、小美,在村(社区)设立文明银行,以“文明超市”为阵地,以文明新风评比为载体,把群众日常文明行为量化为“文明币”,存入“文明存折”,到“文明超市”兑换文明奖励。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文明人才贷”等信贷产品,为“文明之星”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用于发展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文明超市”99家,发放文明币近百万元,“文明人才贷”授信金额550余万元。在“文明银行”的推动下,“好人现象”叠加生成“好人效应”,在疫情防控期间,下符桥镇30多名贫困人口组成“抗疫先锋队”第一时间冲在防疫一线。“文明银行”的设立,真正实现了以“四两拨千斤”的形式教育引导身边人崇德向善。
“党建+绿色金融”,引领生态振兴。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积极探索“党建+绿色金融”新路子,通过党建引领,振兴绿色经济,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室,向农村党员推出免担保、纯信用的“党员红心贷”,着力激发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累计投放53户639万元。将基层党建与金融服务、乡村治理等有机结合,打造宣传金融知识、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新阵地—“金融夜校”,前期已试点开展60余场。“中国最美山村”堆谷山村依托乡村旅游扶贫协会,成立旅游扶贫协会党支部,大力实施“1+3+10”党建引领旅游扶贫项目,引导党员发挥传帮带作用,1个党员大户结对3户贫困户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实现10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相关做法入选《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被誉为“霍山堆谷山现象”。
“党建+共建联盟”,引领组织振兴。持续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党员干部进小区活动成果,实施机关社区“党建联盟”共建活动,建立“机关社区联合党委—居住小区联合党支部—楼栋党小组长—单元长”四级架构,有效形成“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格局,城市社区呈现了“社区吹哨、单位报到,群众点单、联盟接单”的生动局面。目前,81家县直单位结对10个城市社区,以社区为单元成立10个机关社区联合党委,设置党员先锋岗209个,党员突击队46支,累计倡导1100多名县直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万余人次,认领服务项目2000多项,解决实际难题近万件。特别是在年初的疫情防控中,实施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把“总支建在社区上、支部建在小区上”,1238名县直党员干部,成立13个临时党总支、97个临时党支部,配合社区24小时值班值守、封闭管理、跑腿服务,不仅守住了社区这道防线,更是让党员干部与社区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