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暖我心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22-11-28 14:33信息来源:霍山县残联 字体:[  ]

我叫董开香,是霍山县但家庙镇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家8口人生活,与两个儿子及孙子、孙女一起生活。一家8口人就有5口人残疾,两个儿子及儿媳都是聋哑人,孙女(小雪)也是个多重残疾人。我是个要强的人,不向命运低头,这一路走来,历下千辛万苦,好在有政府的民生实事来相伴,体察民情解难题。

201410月小雪(化名)出生,为一家人带来了希望。6个月时候,孙女还竖头不稳,逗她也不笑。感觉与同龄孩子不太一样,201555日带小雪去了安徽省儿童医院诊断,医生诊断为发育迟缓。建议做家庭康复(关节挤压+辅助翻身训练),于是遵照医生的建议做起了家庭康复训练,并定期到医院随诊。自此开始了霍山——合肥的治疗、康复旅途。

2019年在一次县残联组织到但家庙镇集中宣传活动时得知霍山本地有针对孙女这种残疾类别孩子的康复训练机构——霍山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咨询工作人员针对孙女在医院做训练时有没有补贴时,得出了一个好消息,县残联正在实施一项民生实事儿童康复训练项目并补贴生活费。不久后在县残联为孙女申请到一个康复训练项目名额。

陪着孙女做康复训练有8年了,一年四季天天不间断。面对一路走来的辛酸,眼中泛着泪花。每次抱着孙女坐在公交车上,有许多人投来了异样的眼光,甚至还有人问这个孩子天天做训练能恢复吗,有的人直接劝说放弃,说实话心里对于这种种现象还是很生气的,但又不得不承认现实。孙女发育迟缓有言语障碍和运动障碍,智力也有问题,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行走,但经过这些年的康复治疗,2021年双腿可以跪着了、能辅助性独立站起来并能独立行走了。情况比预想中的要好很多,这么多年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这里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温馨的康复环境、精湛的训练技术,残联还有相应的补助政策,今年又提高了1000元的生活补助,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给我们支持和希望,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说起家门口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家长心中有一杆秤,看着康复老师每天不厌其烦地引导孩子重复做着各种康复动作,使孩子尽早融入社会活动,觉得特别温暖。

作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霍山县儿童康复中心主要服务肢体(含脑瘫)类的康复治疗,设置了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认知训练、感统训练、推拿等多个项目,为每个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及优质服务。

“这里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有言语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有的甚至需要终身做康复训练。”除了日常的康复治疗外,县残联出资由县特教老师每月定期为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开展上门教育服务,并向家长传授如何对孩子进行日常干预和强化训练,让家长成为一名“家庭康复治疗师”,促进孩子更好更快恢复健康。

“对不少残疾人家庭来说,康复服务是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家门口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给了家庭极大的方便。”每年县残联加大对儿童康复中心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康复训练、治疗设施设备,满足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并从政策上给予患者补助,减轻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帮助特殊孩子健康成长,尽早融入社会活动。

孙女的命运是坎坷的,却又是辛运的,康复民生实事的陪伴,让她在这个本就不富裕、特殊的家庭里也能走上康复训练之路,从不能行走到独立行走,从不跟人交流到愿意与人有交流的意愿······孙女一天天的进步,让我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为孙女做训练的决心,没有政府民生实事的兜底,就没有我的一家。民生实事温暖了我的心,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但家庙镇董开香口述,县残联张来俊整理报送)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