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评:深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筑牢作风建设基石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25-06-12 09:15信息来源:安徽新闻网 字体:[  ]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央八项规定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2年12月审议通过的一项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其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通过具体行为规范带动党风政风根本性转变,深刻改变了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志性举措。

制度约束是根本。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约束不仅遏制了显性“四风”,更推动政治文化从“潜规则”向“明规则”转变。破除了特权惯性,重塑了官场文化,倒逼了治理现代化,从“应酬交际”转向“干事创业”,基层干部感叹“陪会、陪酒少了,抓落实时间多了”,倒逼地方政府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会议审批制”等精细化管理制度,群众普遍认为“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尤其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问题大幅减少。制度约束是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从“人治”到“制治”,通过刚性制度压缩权力任性空间。

领导示范是关键。基层管理者主动加班攻克技术难点,团队会更愿意投入。若领导者说一套做一套,制度与政策将失去权威性,执行力也会大打折扣。职工因领导言行不一而产生失望情绪,导致消极怠工。高层失范会逐级放大,最终破坏整体组织生态。领导示范的本质是“用行动定义规则”,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制度约束或物质激励。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领导者需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信号效应”,通过持续、一致的示范,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团队的共同行动。

群众路线是基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风建设必须回应人民期待。群众路线是作风建设的“动力之源、方向之舵、成效之尺”,是作风建设问题发现的“传感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扎根群众,实现了从“党内纪律”向“社会共识”的转化。作风建设若仅靠党内监督易陷入“自我循环”,群众路线则可以注入外部动力。“社会共治”破“特权壁垒”, 群众举报倒逼干部规范用权,如“表哥”“房叔”等网络曝光事件推动反腐向纵深发展。文化重构促风气转变,婚丧嫁娶简办、拒绝“人情债”等移风易俗新风尚被群众广泛接受,社会成本显著降低。唯有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作风建设才能持续焕发生机,为党长期执政筑牢最坚实的民心根基。

常抓不懈是保障。为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唯有常抓不懈。“常抓不懈”的本质是将短期行动转化为长期能力,需要系统性的机制设计和领导者的坚定意志。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推动党员干部从“小事”改起,并深刻改变党风政风,核心在于其通过制度约束将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则,形成刚性纪律和长效治理机制。(作者 胡丽)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