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霍山县政府办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霍山县“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8-03-13 15:07 信息来源:农委办  字体:[  ]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霍山来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加快推进建设生态霍山、美好霍山的重要机遇期。科学编制霍山县“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对增强农业农村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协调性和开创性,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编制,旨在解决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实力。

一、“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农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惠农政策,以美好乡村建设为统揽,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抓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15年荣获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4年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荣获全国绿色茶叶基地县、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县、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全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2012年荣获全省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先进县,渔业生产、农业产业化、农经工作、生态建设、文明创建、综合治理、政务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先后30多次获得市、县表彰并获得奖牌,取得世人瞩目的业绩。

  (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全县“十二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11年17.0181亿元、6023元,2012年19.2346亿元、7001元,2013年20.7059亿元、8001元,2014年22.1552亿元、9449元,2015年23.6741亿元、10328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41.61%、72.84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先后跨越7000元、8000元、9000元、10000元大关,同时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长,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较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不断深化,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茶叶产量、肉类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2011年10.01万吨、4960吨、5010吨、16777吨、7000吨,2012年10.51万吨、4731吨、5500吨、18299吨、10087吨,2013年10.37万吨、4783吨、6100吨、18789吨、11055吨,2014年10.76万吨、4846吨、6300吨、19525吨、11546吨,2015年10.906万吨、4906吨、6764吨、19832吨、11800吨,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8.95 %、-0.041%、31.73%、23.98%、71.43%。全县“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油料产量小幅波动;茶叶产量、肉类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增幅较大,产业发展较快。全县“十二五”期间蔬菜、百合、蚕桑生产稳步发展。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势品牌农业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认真落实全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全市千亿元农产品现代加工“168”工程,围绕全县特色支柱产业,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拓市场、强合作、增收益,不断提升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食品酿造、毛竹、茶叶、茧丝绸、百合、油茶、石斛、灵芝、优质黑猪、鳗鱼、水库有机鱼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迎驾集团为龙头的酿酒产业体系,以龙华集团为龙头的毛竹产业体系,以汉唐清茗、抱儿钟秀公司为龙头的茶产业体系,以海泓丝业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体系,以绍峰集团和华林食品公司为龙头的水产产业体系,以一隆羽绒为龙头的畜禽产业体系,以宜康食品、鹏飞现代农业为龙头的蔬菜百合产业体系,以回音必制药、长冲中药材和衡济堂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体系,以中盛食用油为龙头的油茶产业体系,“九龙领航”基本形成。

  2、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县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辐射带动衡山农产品加工园、诸佛庵毛竹加工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县“十二五”期间,新培育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7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县经济开发区2010年12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013年10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衡山农产品加工园积极打造迎驾食品酿造产业园、绍峰出口农产品产业园,被评为“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诸佛庵毛竹加工园按照“一个核心区、三个组团”的总体设计框架,推进产业集聚,打造毛竹加工业长廊,被批准为“安徽省毛竹产业集群专业镇”,已初步发展成为辐射华东地区的江北竹制品加工集散地。201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2.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4以上,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900元。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2亿元。

  3、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主攻毛竹、茶叶、石斛、油茶、蚕桑、百合、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十大特色产业,着力加大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实施县领导牵头联系、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按照板块优势产业布局,实行标准化生产,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全县“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农业产业化基地30.1万亩,其中,2015年新建和改造农业产业化基地6.1万亩。着力创建渔业经济强县。通过连续多年开展增殖放流,养殖鳗鱼,加工冷冻烤鳗,推行大水面生态养殖,大力发展龙虾、水蛭、鳖、黄鳝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推行低碳高效微流水循环养殖,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开展水库有机鱼和鮰鱼、河蟹、鲍鱼、龙虾深加工,加强渔政执法管理等措施,2014年渔业生产排名全省第16名,2015年排名全省第13名,有望被批准为全省渔业强县(前20名)。

  4、加快农产品品牌认证大力支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著名、驰名商标注册,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全县“十二五”期间,新获得绿色认证11个、有机产品认 证24个,新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6个、安徽名牌产品2个、驰名商标1个,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全县通过国家有机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60多万亩,其中创建的10.145万亩茶叶基地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石斛、灵芝等GAP认证900亩。我县被批准为全国绿色茶叶基地县、国家级蚕桑、鳗鱼标准化示范区。

  5、加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办公室,2014年年10月被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一乡一业,大化坪茶叶加工贸易园、诸佛庵毛竹科技示范园、漫水河百合产业园、太平畈石斛产业园、但家庙油茶产业园等乡镇特色小区标准化建设加快。漫水河镇南庄村(百合)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漫水河镇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镇,太阳乡金竹坪村等6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6、加快转变流通方式。一是实施“引进来”战略,建好载体。重点建设了农业部定点的全国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大别山绿色商城、大化坪名优茶市场、太平畈中药材市场、漫水河百合市场、单龙寺香草茶街和城关农贸市场等8个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市场。国内首家羽绒交易市场在我县挂牌成立,省出入境检验局技术中心羽绒检测实验室落户我县。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品牌。鼓励、引导企业和大户到北京、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和市场,设立直销点和专柜,占领阵地,不断扩大霍山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我县的茶叶、石斛、百合、茶油、葛粉、饮料等产品进入家乐福、沃尔玛、百大CBD、乐普生等50多家大型超市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合肥高铁南站。汉唐清茗、抱儿钟秀公司在合肥设立了茶叶专销店、鹏飞公司在北京等地设立百合专销店。每年坚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北京、上海、青岛、武汉、福州、合肥、台湾等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举办推介会。2014年元旦,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霍山漫水河百合暨安徽宜康‘山老九’百合饮品”推介会。2014年8月30日又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了“佛子岭有机鱼”推介会。2015年4月我县组织霍山宝信园石斛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大别山百合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衡济堂灵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安徽霍山鹏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山葛老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参加北京、天津、济南、潍坊等8个大中城市开展的旅游及农副产品宣传推介活动。三是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2015年2月1日,霍山百合作为百合唯一品种,在全国最大的现货交易平台—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并被作为农林产品的1号示范工程加以推广。积极向企业推荐和宣传“邮乐农品”和“聚农e购”两大免费入驻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大沙埂电商产业园与相关龙头企业对接,每周开展一期电商培训。目前有60家龙头企业陆续入驻“邮乐农品”电商平台。四是发展外向性经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龙华集团注册5个国外销售公司,现有宇顺、泓浩竹艺、华林食品、易科环保等11家外贸自营进出口企业,25家出口供货企业,出口茶叶、丝织品、羽绒、竹制品、鳗鱼、中药材、板栗、龙虾、葛粉、山野菜等十大类10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位居全省县市前列。

  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每年出台《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并先后印发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霍山县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小区优惠政策》和《霍山县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小区创新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切实加大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综合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县乡农业园区建设。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对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合作社建设、品牌认证、科技培训等实行以奖代补,全县“十二五”期间共整合资金近2亿元,其中2015年3772万元。建立县级科技创新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基础研究、试验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研发和适用技术推广等。与中国民生银行合肥分行合作,先后成立了霍山黄芽、霍山毛竹小微企业互助合作基金,发展会员102个,县政府投入100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撬动近亿元贷款投入,霍山黄芽、霍山毛竹小微企业互助合作基金已成为霍山的“茶叶银行”、“毛竹银行”。组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71个,入会农户8874户,累计发放借款8018万元,到期还款率达99%。2015年5月28日,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9月12日,安徽至信竹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爱民食品有限公司、霍山泓浩竹艺有限公司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成功挂牌。依据全县发展现代农业计划,制定了《霍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考核办法》,年中开展检查督促,年底统一考核评比,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加快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全县“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7%。

  1、加快良种良法推广。一是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培训会、电视讲座、印发明白纸、宣传栏等多途径多方式,积极推进粮油、茶叶、蔬菜、百合、蚕桑、畜禽、水产等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加强政策和技术等宣传工作,增强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实效性。“十二五”期间农委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3176期次,组织农技骨干、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观摩52次共4500余人次,印发宣传资料47.5万份,培训农民48.6万人次通过“霍山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发布行业信息1000余篇,发送雨雪预警手机短信6460条。二是强化示范带动。精心组织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有机稻栽培、机插秧和工厂化育秧、甜玉米生产开发、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健康养殖、健身栽培等示范,建立示范户、示范点、示范片、示范区,建立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标准园,充分展示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十二五”期间农委共建立示范点1852处次,示范片612处次,万亩示范区34个次,示范户21500户次,示范面积126.4万亩次,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标准园11个。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十二五”期间农委实行包村入户指导,建立技术人员包保责任制,每个农技人员联系一个村、一家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指导10户科技示范户,开展进村入户指导服务。及时发布农情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累计发布苗情监测报告153期次,土壤墒情监测报告151期次,病虫情报42期次,施肥情报36期次;发放生物农药、配方肥1525吨,高效电动喷雾器1760台。开展咨询服务,接待群众上门咨询,建立农技110、网络服务平台接受农民咨询。加强农业抗灾救灾减灾工作,及时查灾核灾,指导科学抗灾救灾。

  2、加强调查研究。2012年在下符桥镇沈家畈村开展亩产1000公斤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省级测产验收亩产801.5公斤,刷新了全省百亩连片水稻高产记录,完成四期攻关目标,袁隆平院士亲临攻关点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间农委开展百合病害防控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茶树病虫绿色防控试验、水稻新品种区试、水稻新品种展示、水稻田间肥效试验、微量元素肥料使用试验、蔬菜新品种引进栽培等农业科学试验91项,收集了大量科学数据,筛选出适宜我县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方法,用于指导农技推广。开展野生菰、弯喙慈菇、野生葛、八角莲等野生植物调查。农委深入一线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土地流转、美好乡村、水源地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库区五转两倾斜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三资”管理、新型经营主体等25项三农发展重点、热点问题调查。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负责起草相关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整合奖补方案和佛子岭、磨子潭水库网箱(库湾)拆除户转产扶持意见等政策文件15份。

  3、加强生态保护。“十二五”期间,农委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农业生态环境,建立数据库。推广“稻鸭共生”、“猪-沼-菜”、“猪-沼-药”循环利用等生态模式,建立示范面积3500亩次。实施农药、化肥使用减量控害行动,加强对农作物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宣传指导和巡查。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空心莲子菜等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铲除、化除面积2140亩次。对我县工矿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区进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和加密普查,取样67个,制样后送省农委统一检测。2015年在全县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国控点18个。

  (五)加强监管,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2013年以来,紧紧围绕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目标要求,扎实做好茶叶、水产品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通过采取强化领导,周密部署(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高规格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组,设立了日常办事机构,构建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网络);制定方案,明确责任(制定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职责、目标和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人和具体经办人,确保工作做实做细),规范程序,强化指导(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安徽有限公司签订了示范区建设技术服务合同,对重点工作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保证了创建程序不混乱、创建计划不落空、创建工作不走样);广泛宣传,加强培训(全县共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出动宣传车20余次,发送手机短信5000余条;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150多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8万余份,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新型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等措施;2014年被授予省级、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5年,通过复审。2015年大力推广应用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建设成果,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展创建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预计能通过省级验收。

  2、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机制。新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明确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严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指导,建章立制,严格投入品管理,加大检验检测力度,定期对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全县未发生重大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制订并发布了水稻、小麦、油菜、百合及主要蔬菜、水产品等安全生产技术规程15项,开展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安全检测,农委“十二五”期间共抽检茶叶、水产品、蔬菜、瓜果样品10624个,检测合格率达99.7%;开展免疫抗体检测及瘦肉精检测,共完成送检血清1280份,自检血清3820份,检测瘦肉精2450头份,H7N9禽流感监测2660份。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实施植物疫情监测与防控,加强农作物种子、茶叶、中药材、蔬菜等产地检疫,积极防治豚草和一枝黄花。切实抓好春、秋两季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十二五”期间累计免疫猪瘟 80余万头份、猪蓝耳病 120余万头份、猪牛羊口蹄疫免疫195万毫升、禽流感 1100万毫升,平均免疫密度达98%,完成免疫效果检测 1900余份、专项病监测采样送检3425份。

  3、强化农业执法。“十二五”期间农委共出动执法人员4876人次,出动执法车、船1565辆(艘)次,发放宣传资料38000余份,张贴宣传单3500余份,竖立宣传警示牌72块,悬挂标语横幅132幅次,举办培训班24期次,电视宣传报道12期次,抽检各类农资样品722个次,开展生猪产地检疫51.65万头,家禽745.8万只,生猪屠宰检疫4.6万头。开展农资登记审查、经营档案管理、农资产品质量抽检、专项检查、专项行动等,开展渔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农资市场、渔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管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十二五”期间农委查扣农药1300公斤,清退违规肥料45吨,没收销毁假劣兽药17021 袋(瓶、支),没收电捕器79套,查处违法行为92起,共处罚款9万余元。2015年查处违法行为22起,共处罚款4万余元。农业行政执法无错案,农业行政处罚未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全县农资市场、渔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管理日趋规范,未发生重大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六)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1、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2013年上半年,我们实施了霍山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乡(镇)设置农业综合服务站,为独立法人资格的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根据各乡镇不同的产业特色设置岗位,主要有农技、农经、农机、畜牧兽医、茶叶、水产、蚕桑等,核定全县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编制总数为210名,组织到乡镇开展考核,确定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常务副站长、副站长任用人选,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定编定岗调整到位,乡镇站挂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编制调整、清产核资、账户设置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11底改革工作全面结束。目前,全县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编制总数调减为202名,全县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有在岗在编人员172名。     

  2、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按照“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注重规范”的要求,每个产业组建1个主导产业协会,每个乡镇每年至少成立合作社3个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发展建立主导产业行业协会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10家、联合社2家、家庭农场160家。其中获得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3家、市级3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市级7家。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38个、扶持成立茶叶生产服务队5个。为全县16家市级以上示范社建立了网上监测直报平台。每年组织500亩以上种粮土地流转大户向市申报农村土地流转奖补。组建县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建立土地承包仲裁庭。

  3、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我县2015年全面铺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总结2014年与儿街、落儿岭二镇的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我县于5月11日召开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培训会,出台领导小组文件、实施方案及考评办法。6月初,各项表格资料全面下发至乡镇。截止12月末,我县土地确权外业测绘基本完成,部分乡镇已经进入结果公示阶段,其中与儿街、落儿岭两试点乡镇公示已经结束,进入档案整理阶段。

  4、加强农村集体“三资”和农民减负监管。一是履行好农民负担监管职能。“十二五”期间,翻印“农民负担卡”和《全省致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12万余份,并发放至千家万户。严格审核“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筹资和以资代劳。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全县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实现了“三最一没有”(农民收入最高、负担最轻、监管最严,没有出现一例因农民负担问题上访案件)。二是履行好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职能。完善全县阳光村务查询平台建设,切实加大对各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的运行监管,实现资金及时入账、资产有效增值、资源盘活运营。三是履行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职能。稳定和完善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政策。支持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有序流转。

  5、开展全省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试点县工作。通过争取,2015年我县被省财政厅、省农委批准为全省该项工作试点县,省财政支持600万元,县财政支持300万元,撬动银行资金7200万元贷款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目前正在与县农业银行对接准备按要求发放贷款。

  (七)主动作为,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1、网箱拆除全面告捷。2013年3月正式启动佛、磨两库网箱(库湾)拆除专项行动,经过一个月的奋力拼搏,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月时间顺利完成网箱拆除任务。共投入经费1亿元,补偿网箱养殖户497户,拆除网箱27864只 、库湾24处,收购存鱼400万斤,处置船只600余只、排庵260个、锚7000个,拆除两库渔场职工住房1.1万平方米,新建职工安置房170套、搬迁改制并安置职工200户,县政府专门出台了转产扶持意见,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养殖户三方满意,库区环境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的硬仗,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2、稳步开展农村老兽医、农村老农民技术员、农村老拖拉机手身份、工龄认定发放工作。成立了专项领导组,明确专人办公,截止目前,我县符合条件老农民技术员已审核上报132人,老兽医27人,拖拉机手63人,其中已领取补助的农民技术员68人,老兽医16人,老拖拉机手55人。

  3、推进佛子岭、磨子潭渔场改制工作。成立了专门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政府筹集近3000万元的改制成本用于职工安置,2014年全面完成佛子岭、磨子潭渔场208名职工改制工作。

  4、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训。“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型农民培训任务11680人、阳光工程培训任务361人,2014年完成职业农民培训任务400人,2015年完成职业农民培训140人。

  5、全面推进农村沼气民生工程。认真抓好农村能源建设、世行生态家园、农村沼气民生工程、巩固退耕还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沼气池5900口、乡村 沼气服务网点28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200台,1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完成改厨、改圈、改厕1039户,发展农业生产1000余亩,改水1039户,改造项目区道路4.4公里。

  6、加强农业保险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入实施,2012年以来粮油作物共投保103万余亩,争取理赔款1400余万元,发放在册能繁母猪直补资金200余万元,完成能繁母猪保险4万头次,参保率达90%以上。全面启动育肥猪保险工作,参保育肥猪8万余头;积极开展蔬菜保险工作。

  (八)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编制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重点打造与儿街、衡山、诸佛庵、磨子潭等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在霍山茶谷、大沙埂现代农业园区、佛子岭风景区、大别山主峰风景区等具有鲜明特色区域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培育支撑产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特色产业基地、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专业村,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产业格局。2013年开始,连续两年组织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成功获得批准。紧紧围绕“功能提升、环境美化、产业升级、打造亮点、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在充分听取村民代表和乡村干部意见的基础上,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前两批41个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村庄布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美好乡村建设内容和产业发展方向。2014年,已完成21各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2015年完成9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

  (九)着力农业项目,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十二五”期间,争取农业项目资金近1.1亿元。实施了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站、农村土地经营纠纷仲裁、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茶树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职业农民科技培训、生猪标准化建设、渔业健康养殖场建设、渔业增值放流、农村能源等一批牵动性强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夯实了我县农技推广工作基础,加快了农技推广应用,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十二五”期间,实现招商引资5.39亿元,超额完成任务。

  (十)夯实基础,提升服务能力

  1、加强机关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农委机关、委属各单位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16个乡镇农技站有了办公用房与业务用房,其中新建8个,改扩建8个,各站配置了试验仪器、农民培训及办公设备。

  2、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认真开展创先争优、结对共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关效能、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实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队伍业务素质培训,服务效能不断增强。一是狠抓作风建设。重点聚焦“四风”和“小四风”问题,对党员干部修身严不严、用权严不严、律已严不严和谋事实不实、创业实不实、做人实不实的问题进行对照检查,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明确整改的方向、重点和措施及时间表,领导干部自觉从自身做起,一项一项抓整改,一项一项抓落实,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力求用最好的工作效果服务于全县“三农”工作大局。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完善农委机关管理、财经管理、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并落实干部目标责任制,规范管理,提高机关效能,推行阳光政务。三是严格工作督查。委领导重点从机关工作制度执行情况、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入手,严格工作督查,提高执行力,确保制度执行到位、任务落实到位,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通过努力,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服务效能不断增强。

  3、加强农业外宣和交流。认真办好《霍山县农业信息网》、“农业天地”电视栏目和《霍山农村》、《霍山新农村》简报,“十二五”期间,上报省市农业信息3012条,在县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上公开信息4200余条。2013年,农业部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调研会和华东地区暨京津渝十省市农业外事外经处长联席会在我县成功召开,2014年成功举办省农口老干部农村改革发展座谈会。“十二五”期间,接待农业部、省农委专项调研活动35次。

  二、“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条件

  1、国家宏观政策更加重视农业发展,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不断强化。随着中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的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支持“三农”发展的方法手段将更加科学,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各种资源配置也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农业科技水平将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将不断改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装备、技术支撑条件不断夯实,为我县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国家实施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战略,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带来良好机遇。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此举标志着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在规划中被列为核心发展区域。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欠发达地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规划对六安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安徽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的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制造业配套基地,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基地。规划还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改革等重点任务。该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将持续优化。同时,将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3、农业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将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不断创新,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要求,将推动我国农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农业农村服务业将向便捷化、优质化、标准化、配套化方向迈进。

  (二)不利因素

  1、经济新常态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用工工资将不断上涨,挤占农民增收的空间;农产品价格将进入波动幅度放大、波动频率增加的阶段。二是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滞后,使得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农民财产转变为现实收入的可能性不大。三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的长期存在及其局部严重化。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不完善,影响农业增产增收的可能性与可靠性。五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于放慢、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趋缓、转移性收入难以快速增加。

  2、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三大要素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将呈现日益加快的趋势,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耕地的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人口增长、农产品需求增加的形势下,耕地紧张的局势将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产业发展条件差,金融和社会资本对农业农村的投资短期内难有根本提升,这些都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科技服务滞后。涉农投入资金来源狭窄,农业建设资金仍显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肩负行政事务、业务工作双重职责,负担重、待遇低,农技推广队伍观念、知识结构等与当前“三农”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科研、推广与农民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加大,等等。这些都使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变数增加,城乡统筹难度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更加严峻。

 

 三、“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兴农富民”战略,坚持“四化”同步,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涉农投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加快推进建设生态霍山、美丽霍山、幸福霍山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立足霍山县情,立足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开展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促进绿色资源大县向现代生态农业强县跨越。

  (三)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主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坚持转型升级。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扩大消费需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促发展,打造具有霍山特色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版。

  坚持改革创新。把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加快构建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有效率、更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创新、加速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现代林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天蓝水秀山清的生态宜居区。

  (四)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农业综合效益更加显著,农业产业化程度更加提高,农业生产布局更加优化,农产品科技含量更加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更加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劲,农业生产与产品质量安全更加保障,农居环境更加健康友好。具体目标:

——农业总产值。到202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0.8亿元,年均增长14%。

——主要农产品产量。到202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5万亩以上,总产11万吨,保持稳定;油菜种植面积3万亩,总产0.5万吨,保持稳定;蔬菜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年产商品菜7万吨以上,年均增长4%、5%;优质百合面积6万亩,年产6万吨,年均增长10%、10%;茶园16万亩,年产商品茶8000吨,年均增长1.3%、4%;桑园6万亩,年产干茧2800吨,年均增长4%、8%;毛竹50万亩,年采伐1500万根,年均增长2%、7%;油茶15万亩,年产油茶籽1.5万吨,年均增长2%、73%;板栗5万亩,年产3000吨,保持稳定;中药材7万亩,年产4万吨,年均增长8%、7.5%;肉蛋总产2.5万吨,年均增长5.6%;生猪出栏量28.5万头,年增长5%;家禽出栏量700万只,年均增长7%;水产品养殖面积7.5万亩,总产1.4万吨,年均增长3%、4.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县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2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家以上,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40亿元以上,建成省级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沙埂现代农业园创建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农村能源。农民生活用能平均热效率达50%以上,使用沼气、太阳能等优质能源农户达5万户以上,传统能源使用率降至15%以下。

——农业机械。农机总动力达50万千瓦,年均增长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65%以上,年均增长1%左右,其中机耕水平达到90%、机抛(插)水平达到50%、机收水平达到8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

四、“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关键,以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调优增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到2020年,形成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加工业、现代休闲农业“四业并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建立企业集群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农民组织化“五化联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125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40亿元,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年均递增20%以上,突破6000元。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同时,重点主攻茶叶、毛竹、蚕桑、油茶、中药材(石斛为重点)、百合、蔬菜、畜禽、水产(鳗鱼为重点)、板栗等十大特色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布局,粮油以下符桥、与儿街、但家庙、黑石渡、衡山等乡镇为建设重点,到2020年建成10万亩优质稻和3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毛竹以诸佛庵、佛子岭、大化坪、落儿岭、黑石渡、单龙寺等乡镇为重点,新建毛竹基地5万亩,到2020年毛竹面积达到50万亩。茶叶以大化坪、佛子岭、太阳、诸佛庵、单龙寺、东西溪等乡镇为重点,新建丰产优质茶园1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达到16万亩。蚕桑以黑石渡、诸佛庵、漫水河、大化坪、衡山等乡镇为重点,新建优质桑园1万亩,到2020年桑园面积达到6万亩。油茶以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磨子潭、黑石渡等乡镇为重点,新建优质油茶基地1.5万亩,到2020年油茶面积达到15万亩。中药材以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太阳、大化坪、磨子潭、东西溪、单龙寺等乡镇为重点,新发展基地2万亩,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石斛1万亩)。百合以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太阳等里山区为主,鼓励向外畈区发展,在16个乡镇新建优质百合基地3万亩,到2020年百合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蔬菜以大化坪、上土市、漫水河、太平畈、太阳、磨子潭、东西溪、单龙寺等乡镇为重点,新发展高山蔬菜2万亩;以衡山、与儿街、但家庙、下符桥、黑石渡等乡镇为重点,建设设施蔬菜1万亩;以衡山镇周边村组为重点发展近郊蔬菜1万亩。畜禽以衡山、与儿街、下符桥、诸佛庵、黑石渡、但家庙、漫水河、太阳、太平畈、上土市、磨子潭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年出栏600万只生态土鸡、皖西白鹅养殖基地。水产以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大水库为重点,建设5万亩生态养鱼基地;以衡山镇迎驾厂村、南岳村为重点,建设4000亩鳗鱼养殖基地;以与儿街、下符桥、但家庙、衡山、黑石渡等乡镇为重点,建设1万亩龙虾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板栗以东西溪、与儿街、大化坪、黑石渡等乡镇为重点,低改基地1万亩,到2020年高产板栗面积达到2万亩。到2020年,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125万亩。

2、大力发展现代加工业。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创新、提升、优化、拓展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加工业。重点建设以县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大沙埂现代农业园和衡山农产品加工园、诸佛庵毛竹加工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太平畈霍山石斛产业园、漫水河百合科技园、大化坪茶叶加工贸易园、但家庙油茶产业园等乡镇特色小区加快建设。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立足我县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吸引县外民营企业来我县投资,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粮油加工重点培育汇佳生物、正军米业、鸟语生态等企业;茶叶加工重点培育汉唐清明公司、抱儿钟秀公司、圣茗公司等企业;茧丝绸加工重点培育海泓丝绸等企业;毛竹加工重点培育龙华竹业、置信竹业等企业;板栗加工重点培育爱民食品等企业;中药材加工重点培育回音必制药、天安药业等企业;霍山石斛加工重点培育天下泽雨、中国中药霍山公司、圣农等企业;百合加工重点培育大别山百合科技公司等企业;畜牧加工重点培育一隆羽绒、农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水产加工重点培育华林食品、三赢水产等企业。力争新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龙头企业8-10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以上,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家以上。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按照“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提升水平、规范发展”的发展思路,建设融美丽乡村以及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康体养生、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重点建设六大特色集聚区和实施四大工程,加快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到2020年,力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20个以上、农家乐200个以上、休闲渔业园50个。(1)建设六大特色集聚区。根据各乡镇地域环境、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根据《霍山茶谷规划》,重点培育与建设六大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打造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和农家乐集聚点。一是竹乡。以诸佛庵为核心的红色竹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片区,包括诸佛庵和黑石渡、落儿岭、佛子岭部分地区二是酒乡。以佛子岭为核心的生态酒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片区,包括沿淠河岸线景观改造与迎驾藏酒山洞旅游功能开发;三是茶乡。以大化坪为核心的深山茶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片区,包括大化坪和太阳乡、磨子潭、单龙寺、东西溪部分地区;四是渔乡。以磨子潭、单龙寺为核心的滨湖渔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片区,包括佛子岭水库、磨子塘水库两岸渔乡风情休闲体验旅游区;五是药乡。以太平畈、黑石渡为核心的仙草药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片区,包括太平畈、黑石渡和上土市、漫水河、落儿岭部分地区;六是花乡。以与儿街、但家庙为核心的田园农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片区,包括大沙埂现代农业园区和下符桥部分地区。(2)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美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发展以自然村落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农户参与”的方式,进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餐饮和乡村民宿,引导游客增加停留时间和提高消费水平。二是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升级工程。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逐步使农业园区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在园区建设和设施农业生产上,注入休闲农业功能,打造具备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的休闲农业园区。按照提高与农业的关联度、市民参与度、市场认可度的要求,发展以生态农业、种植养殖、果蔬采摘、户外运动为主要内容的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三是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推广工程。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省级、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一批知名品牌,不断提升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农业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工程。按照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加强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和产品研发,扶持培育乡村旅游商品企业。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土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规模,鼓励生产企业注册产品商标,争创驰名商标,打造名优品牌,大力发展集民俗、乡土、时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商品。加快建设各类乡村旅游商品购物中心,促进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延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严格按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适时监控、消费安全”的监管模式,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农业投入品监管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三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推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双认证”工作,加强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依法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建成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争创一个品牌、连接一个企业、带动一片基地、开拓一方市场”的思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市场拉动和项目推动战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著名、驰名商标注册,做强做响“霍山黄芽、霍山石斛、霍山鳗鱼、漫水河百合”等品牌;深入推进国家级茶叶、鳗鱼和蚕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通过各种展会、文化节以及媒体等加强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拓展销售平台,组织好名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扩大我县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每年新增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农产品注册商标3-5个,争创著名或驰名商标1-2个、安徽名牌农产品1-2个。到2020年,力争全县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突破80个以上,安徽名牌农产品25个以上,中国名牌农产品8个以上。全县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额达60%以上。

5、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始终把智慧农业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农业生产可视化远程控制、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基本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产销对接无缝化、监管服务智慧化、信息引导超前化”目标。在生产方面,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创新为突破,以政策为保障,以推进示范基地“生产经营模型化、生产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可视化、生产管理智能化”为基础,突出抓好智慧农业示范、智慧农业推广、智慧农业大数据集成、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四个环节,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做好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作物“四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加工车间生产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应用,打开智慧农业的“千里眼”。在营销方面,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大宣传促销,努力解决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阶段性滞销问题。在完善大别山绿色商城、中国羽绒大市场、大化坪黄芽茶市、单龙寺香草茶街、太平畈中药材市场、漫水河中药材市场、诸佛庵毛竹市场等为龙头的专业市场和遍布乡镇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办好霍山黄芽茶文化节和展销会,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和名优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交易会,重点组织参加北京、上海、合肥、武汉农产品交易会;引导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名牌产品进入省内外大中型超市,加快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中心的同时,抢抓“互联网+”的历史发展机遇,深入实施改革创新,借助渤海商品交易所P2C产业电商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挂牌上市,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鼓励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产销直挂、电子商务等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方面,完善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在信息服务方面,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抓好农业信息引导和农产品市场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产品市场开拓。加强农村信息传递,充分发挥霍山农业信息网等信息媒体平台作用,以互联网运用推进涉农信息综合服务,抓好延伸,扩大覆盖,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企业”。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和收集制度,及时将信息转递到千家万户,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3、小水电农网改造。

4、地质灾害防治。

5、农村能源建设。到2020年底,通过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的建立,提高现有沼气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将养殖企业粪便转化成高效的有机肥,提高沼气设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的发展。

(1)建立农村沼气后续管护长效机制

在沼气设施后续管护上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多元参与、方式多样”的原则,利用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引导资金的使用,在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托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专业技术员、依托专业合作社,购买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服务专业化、运营市场化,建立定期巡查制度,为沼气用户提供日常维护维修、综合利用指导、安全使用等服务,达到沼气池使用寿命15年以上、沼气使用率95%以上、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100%、农户自觉使用沼气设施、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总体目标。

(2)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上综合考虑乡镇、村、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养殖习惯,选用当地最需要的、见效快的沼气设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申报建设4处大型沼气工程、20处中型沼气工程。

(3)太阳能利用

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路灯。在“十三五”期间,将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重点放在农村,新安装2万平方米,使农村使用率达到60%以上;在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推广太阳能路灯200盏。

6、移民工程。

7、农机装备。

8、气象事业。

(三)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五、“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

1、大力实施粮食绿色增产行动,农业提质增效。

集成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强化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严把农业投入品安全关,利用现代生物、物理、信息技术,开展精准农业生产过程管理,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升。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坚持粮食生产与资源节约相结合,培肥地力,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

2、稳步推进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引导扶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适度规模,建立基地,品牌销售,以优质米、优质面、优质油等,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3、大力发展旅游农业。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茶叶、水果、花卉、中药材、渔业等,打造一批采摘园、休闲观光园、垂钓中心、农家乐。

4、发展生态畜牧业。强力推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过腹还田(地、林)”养殖模式,开展“大别山区林草畜生态农牧循环模式”示范创建,鼓励、支持和培育林下草地、人工草场等草场畜牧业,探索草场+观光农业模式。重点项目:南方草地推进项目。

5、发展特色畜禽产业。进一步深挖黑猪、黑山羊、大别山黄牛、土鸡、白鹅等地方特色畜禽产业优势,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重点项目:国家级淮猪保护区。

6、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养殖场、定点屠宰场(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设施设备建设;二是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厂,优先支持运用生物再利用技术;三是依托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等相关资金,建立完善病死猪损失补助、无害化处理补助以及病死猪送交补偿等激励机制。

重点项目: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项目。

7、提升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一是加强示范带动,鼓励养殖企业创建部、省、市示范场;二是改造升级老旧规模养殖企业,进一步提升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水平,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生态消纳和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

8、建设四大商品菜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在现有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实现开发资源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相结合、规模种植与集约化生产相结合,加快推进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我县蔬菜综合生产和产业竞争能力。野菜基地:食用竹笋、葛根、薇菜、厥菜等山野菜到2020年年采收量达到1.2万吨,重点建设笋竹两用林栽培基地4万亩。高山蔬菜基地:依托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主体,采用“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运作方式,在磨子潭、大化坪、太阳、上土市、漫水河等乡镇,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通过3到5年的发展,建立以四季豆、辣椒、茭白、番茄、黄瓜、生姜等品种的高山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设施蔬菜基地:衡山镇、下符桥、但家庙、与儿街、黑石渡、等乡镇建立大棚蔬菜基地0.5万亩。其中在县农业科技区和但家庙大河厂分别建设一个规模在300亩的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辐射带动全县蔬菜标准化生产。水生蔬菜和食用菌基地:以公司+农户形式推广莲藕、食用菌栽培0.4万亩,到2020年莲藕、香菇、黑木耳、竹荪、平菇产量达到0.3万吨。

9、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上综合考虑乡镇、村、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养殖习惯,选用当地最需要的、见效快的沼气设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申报建设4处大型沼气工程、20处中型沼气工程。

10、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在生产方面,重点做好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作物“四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加工车间生产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应用,打开智慧农业的“千里眼”。在营销方面,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大别山绿色商城、中国羽绒大市场、大化坪黄芽茶市、单龙寺香草茶街、太平畈中药材市场、漫水河中药材市场、诸佛庵毛竹市场等为龙头的专业市场和遍布乡镇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办好霍山黄芽茶文化节和展销会,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和名优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交易会,重点组织参加北京、上海、合肥、武汉农产品交易会;引导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名牌产品进入省内外大中型超市,加快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中心的同时,抢抓“互联网+”的历史发展机遇,深入实施改革创新,借助渤海商品交易所P2C产业电商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挂牌上市,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鼓励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产销直挂、电子商务等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方面,完善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信息服务方面,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抓好农业信息引导和农产品市场服务。

六、“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三五”是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必须立足实际,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怀农民,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建设和谐生态宜居的美好乡村。

(一)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增强三农发展的物质基础。

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一是鼓励多方投资。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方式,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户将土地入股参与农业投资。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和小额贷款要围绕支柱产业和基地建设,重点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真正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大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的申报、储备和管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三是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并向优势农产品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重点龙头企业倾斜,不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二)不断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三农发展的科技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人员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和多元推广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农技推广运行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充满活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善基层站所的办公条件,提高农技人员待遇,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实效。二是进一步完善农经管理服务体系。巩固和加强农经体系建设,配足配强人员,强力推进机构队伍服务大局意识,切实处理好业务与乡镇“中心”工作关系,落实好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检测和认证服务体系。全面开展蔬菜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推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规范农资经营秩序,加大禁、限农药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记录的规定,加大对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监管力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和完善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药残监控、技术支撑、物资保障等系统,全面提高动植物疫病虫害有效预防、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县级服务站、乡(镇)、村级服务网点三位一体的农村沼气综合服务网络。按照“六个一”的标准(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建设50个乡、村服务网点。六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到企业”活动,以信息化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发展精准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积极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七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

(三)不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强三农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是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保证学生安全。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做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加强和创新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做好农村敬老院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的。三是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国家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连片开发工作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

(四)不断深化各项农村改革,增强三农发展的体制基础。

一是进一步推进农经管理体制改革。以开放的农经理论,构建一个稳定性、高效性、适应性地机构性质与承担职责相匹配,人员素质与履行职责相称的农经队伍。二是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林业改革和林权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林权流转、林权争议调处、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节仲裁的立法及管理,加强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土地大规模流转,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比较效益。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乡财县管、村账乡代理,完善乡村财政管理体制,推进乡村财政科学化管理。切实抓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探索村级公益事业长效投入机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逐步降低城市户口的准入标准,促进农民就近转为城镇户籍,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四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企事业单位改革。以有利于政企事企分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工作效能、保障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为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五是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认真落实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政策,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积极推行撤村设社区,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稳步实施农村社区化发展,统筹推动公共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组织、聚合居住等工作,真正实现积聚、集约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本着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规范发展、强化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重特色、注重规范,努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依法制定合作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社有序运作,良性发展。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经纪人的自身特点,分类指导,因势利导,促进农村经纪人向经营规模化、活动组织化、运作现代化、功能综合化、市场多元化、服务信息化方向发展壮大,有效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六)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三农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在工作部署上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地位。把学习贯彻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放在重要位置,深刻领会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大意义。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建立完善主要领导负责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组织协调,亲自督查落实,确保每项工作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在工作推进上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地位。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敢于负责,真抓实干,超常运作,勇于攻坚,敢于突破,通过强化督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营造“人人关心三农、事事关系发展”的浓厚氛围,真正有效地促进三农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三是在抓好落实上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地位。以务实精神、创新精神、钻研精神、勤奋精神落实“三农”工作,始终做到涉及“三农”工作的政策优先、项目优先、资金优先。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充分释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四是在搞好服务上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地位。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提高农口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