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霍山县政府办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霍山县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4-2030)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6-12-15 00:00 信息来源:霍山县人民政府  字体:[  ]

目  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6

第四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7

第五章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0

第六章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12

第七章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16

第八章近期交通堵点改善建议... 18

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21

第十章规划实施策略... 23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推进实施霍山县城区“东进南拓、北优西延”发展战略,落实《安徽省霍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目标,应对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梳理交通现状、迎接未来挑战,特制定《霍山县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4-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国家相关法规以及霍山县城区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3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研究范围为总体规划中G35济广高速-规划金霍舒高速-淠河-南岳山合围区域,面积约88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霍山县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7.5平方公里。

第4条  规划年限

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0年以后。

第5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由霍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6条  以下文本中黑色加粗倾斜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第一节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第7条  交通发展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满足各类人群交通需求;

2、从实际出发,满足未来交通需求;

3、坚持协调发展,处理好区域、城市与交通之间的关系;

4、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城市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第8条  交通发展总体目标

1、综合交通规划应能满足霍山县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交通需求;应能支撑城市用地布局及发展;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间的紧密衔接。

2、形成集水运、铁路、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安全、高效、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慢行交通主导短距离出行的多模式均衡发展的城市交通结构。2030年,公共交通分担比例接近30%,慢行50%,小汽车控制在15%以内。

第9条  道路网络运行指标

1、时效指标:规划范围内形成“15-30-40”交通圈,15分钟生活圈、30分钟通勤圈、40分钟城区任意两点互达。

2、速度指标:组团间通道、组团内干道、组团内辅助路网车速目标分别为50、40、20km/h

3、饱和度指标:主干路网饱和度控制在0.65以下,次干路、支路网饱和度分别控制在0.65、0.50以下。

4、密度指标:干道网密度大于2.5km/km2

第10条      公共交通运行指标

1、分担率指标:近期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14%、远期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8%

2、时效指标:组团内、组团间公交出行时间分别控制在20分钟、30分钟。

3、密度指标:规划范围内老城区组团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0 km/km2,外围新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2.0~2.5km/km2

4、覆盖率指标:规划范围内公交站点300米、500米半径覆盖率分别达到50%、90%

第二节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

第11条      综合交通体系总体布局

霍山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总体上呈“一平台、二网络、三通道、四核心、五系统”的布局形式。

第12条      构筑一信息平台

一平台是指霍山县信息交互中心平台,此平台汇总道路、公交、物流、停车等信息,并存储、处理、发布相关信息,发挥城市交通信息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交通管理中心等功能作用。

第13条      构建两网络系统

1、道路交通网络

道路交通网络包括通达的市域高等级公路网络、高效畅达的组团间、组团内干线通道网路、完善的组团内辅助循环网络。各级道路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尤其是高等级路网的建设对组团城市的布局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公共交通网络

公共交通网络包括常规地面公交、社区公交、旅游公交等多种公交方式,来完善全市公交体系,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第14条      布局三通道

1、对接六安、合肥主枢纽通道

霍山县规划为六安都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时位于合肥经济圈辐射范围,未来霍山县与六安、合肥的交通联系势必会加强,且目前霍山县的大交通出行还主要依靠公路枢纽,规划霍山县对外联系中需重点规划铁路通道(含城际轻轨)以及对接六安市区及高铁站、合肥机场的快速通道。

2、布局公交通道

霍山县中心城用地规模有限,而且被山体、水系分隔,城市东西向交通走廊明显,适宜布置公交通道。为实现城市宜业宜居的目标,应考虑交通可持续发展,鼓励发展公共交通,从而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打造慢行景观通道

霍山县拥有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生态、宜居城市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因此综合交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居民慢行交通的需求,为践行慢行交通品质战略,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水系、文化资源,布局合理的慢行景观通道,保障居民慢行交通出行的需求,提升慢行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

第15条      规划五交通系统

1、积极融合的对外交通系统

霍山县作为六安都市区的副中心,位于合肥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与六安直线距离约45公里,与合肥约120公里,应积极融入六安都市区、合肥经济圈,加强与合肥新桥机场、六安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联系,全方位对接六安市区,且需加强与周边市县的交通联系。

2、完善高效的道路交通网络

组团间交通联系网络主要是快速、高效,组团内联系道路主要是连续、畅达,组团内交通辅助网络主要是完善、循环,最终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服务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

3、方式多样的公共交通系统

规划形成“三分级”的公交线路模式,线路规划实现“客流疏散分级、线路分级、服务分级”,采用“复合化、立体化、配套化”的公交用地集约化发展模式,最终形成“相互衔接、客流互济、结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4、动静协调的静态交通系统

构建动静协调的静态交通系统,包括居住地的停车与非居住地的公共停车,从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看,静态交通的供应应当以建筑的配建泊位为主,公共停车场作为静态交通系统的有效补充,最终形成以静促动、动静协调发展的静态交通系统。

5、品质悠闲的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思路是圈廊结合,构建核心慢行圈、慢行圈和主要步行节点,并利用慢行通廊、慢行廊道和步道衔接,慢行交通作为公交的主要接驳工具,引导慢行+公交+慢行的出行模式。

第三节       交通发展政策和策略

第16条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策略

1、改变交通规划从属地位

在城市规划各阶段编制相对应的交通规划,且把对应层次交通规划的内容纳入相应城市规划成果。

2、加强交通规划法律支撑

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属于法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属于法定规划的专业规划,是法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单独编制的时候,交通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范畴。应提高交通规划的法律地位,赋予其权威性、严肃性、延续性。

第17条      TOD发展策略

根据城市发展规模,霍山县城区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常规公交引导型TOD模式,即以常规公交引导城市发展,以主要公交站点为中心,在周边合理的步行范围内进行中、高密度用地开发,混合居住、就业、商业和公共用地等多种土地用途,并创造出适合非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出行环境。

第18条      交通规划与投资政策

1、确保必要的交通用地

强调交通规划的超前性与前瞻性,使交通道路建设与城市形态布局调整相协调,突出交通规划的整体性与权威性,确保城区交通整体规划的整体性和全面实施,把公交设施、道路、客运枢纽和各类站点的用地纳入到城市开发规划之中,建立公共交通建设用地专用制度,确保交通用地的落实。

2、维持适度超前的交通投资

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巨额投资的刺激下,道路设施和公交设施将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为了保持足够的交通投资力度,尚需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拓展交通建设资金来源,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社会投资、企业自筹、政府投资等多元投资的格局。

4、建立土地利用交通一体化规划机制

在重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同步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并对规划提出反馈意见。如果在重点地区、重大项目未通过交通影响分析的规划方案必须进行修改,如果经过修改后方案仍然能不能满足要求,则需要进行重新选址。

第19条      各种交通方式发展策略

1、常规公交――大力发展、调整结构

目前霍山县常规公交主要包括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两种模式,是地区之间客运交通的主体,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线路布设不尽合理、公交体系结构有待优化等。未来霍山县城市常规公交应当朝“大力发展公交基础设施、优化调整公交结构体系”的方向发展。

2、出租汽车――总量控制、便捷惠民

出租车由于灵活方便,能实现点到点的服务,因此它具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优势,未来霍山的出租车发展应当定位为城市公交系统的一个补充方式,提供比公共交通更为舒适的使用环境,但同时总量需要控制、减少空驶里程,同时在服务上、价格上应该便捷惠民。

3、私家车――有序发展、控制使用

有序发展的目的是防止居民小汽车的拥有呈现爆炸式、集中增长的局面,即通过相关的管理规定,设置相应的购车门槛,引导小汽车保有量逐年稳步增长。控制使用的目的是在居民拥有小汽车后,政府应当实行相关的措施,引导居民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出行,通过加大对城市公交的投入,给予城市公交更为便捷的出行空间,提升公交以及慢行交通方式对小汽车的竞争力,使得居民主动放弃使用小汽车出行。

4、货运交通――外围分流、安全运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路运输仍然是城市货运交通的主体,对货运交通出行应通过交通管理的手段,对过境交通进行分流,进出城货运车辆尽量少穿越城市生活区、学校。同时优化货运车的结构,向小型货车和大型货车方向发展。

5、慢行交通――提高品质、舒适悠闲

慢行交通作为一种无污染的交通方式,是城市实现绿色、低碳的有效途径之一。霍山县城区对于慢行交通的发展应遵循“提高品质、舒适悠闲”的原则,主要是通过改善慢行交通通行空间,优化慢行交通出行环境,适当引导慢行交通。

6、摩托车三轮车――加强管控、分流替代

摩托车、三轮车的使用对交通安全、通行效率等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且城区交通集散点非法三轮车抢揽客现象对出租车运营影响较大。强化对于三轮车使用者的管理,加强管控、分流替代的同时,应多方面关注这类从业人员的就业、生存问题,使用更清洁、现代化的交通方式逐步替代目前的人力车,并规范其从业行为。

第20条      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1、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发展地位

2、明确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目标要求

3、科学编制和实施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4、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5、完善公共交通线路网络体系

6、加大公共交通发展政策扶持

7、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8、构建公交优先发展的保障体系

9、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策略

第21条      “五先五化”道路交通策略

1、坚持用地为先,实现用地交通协调化。

2、坚持规划做先,实现道路建设一体化。

3、坚持科技争先,实现交通管理数字化。

4、坚持车让人先,实现道路通行权利人性化。

5、坚持教育领先,实现交通宣传社会化。

第三章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第22条      基本目标

构筑以霍山作为六安市域次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一体化对外交通体系,紧密对接六安中心城区,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综合协调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等各种交通方式,把霍山县建成皖西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霍山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和现代化。

第23条      内外衔接

通过城市内部的火车站、客运站、码头和收费站等交通转换点,将铁路、公路、水路等对外交通与对内的道路、公交等系统衔接转换,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体系。

第24条      铁路系统规划

阜鹰汕铁路由安徽阜阳,经六安、安庆、景德镇、鹰潭至广东汕头的国家Ⅰ级铁路,目前六安经安庆至景德镇段已列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阜六安城际铁路作为京九走廊,与济广高速、阜鹰汕铁路共用走廊。

合肥经济圈规划形成“两环四射”轨道交通线网,霍山位于轨道交通线网外环线,属于1小时内轨道交通圈范畴,规划设站。

第25条      航空系统规划

霍山航空运输可以充分利用合肥新桥机场。

第26条      港口及内河航道规划

1、港口

霍山港区为旅游客运港区,以旅游客运码头为主。服务水库游客及周边地区,主要承担旅游客运,兼顾普通客运、农副产品装卸。作业区及作业码头包括: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岩。

2、内河航道

规划航道四条。六级航道2条:佛子岭—磨子潭(坝上—龙井冲)、佛子岭—白莲崖(坝上—大河北);七级航道1条:佛子岭—磨子潭(龙井冲—磨子潭;八级航道1条:佛子岭—白莲崖(大河北—白莲岩)。规划坝上、龙井冲、大河北、白莲崖四个码头。

第27条      公路客货运站规划布局

城区范围内规划3个客运站:公交枢纽总站(二级站)、新汽车站(一级站)、城东客运中心(为规划火车站综合枢纽预留)。

规划物流中心3个,包括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与儿街物流中心和诸佛庵物流中心。

第28条      市域干线路网规划

县域范围内规划形成“三主+环形加放射”的公路骨架。

1、三主

G35济广高速公路、规划金霍舒高速公路、霍山—英山高速。

(二)环形加放射

“环形加放射”指由国道、省道形成的环城加放射型的公路骨架。

国道—指G105国道。G105国道改扩建已列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省道—指318省道和209省道。升级改造318省道和209省道,使其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升级改造太阳乡至单龙寺县道、诸佛庵X068为省道。

县道:改造提升现有的X001X002X012X014X065X066X067X069X070X071等县道为三级公路。

第29条  城市路网对外衔接规划

城区内部主要干道与外围环路紧密对接,形成交通转换、逐级分流的重要通道。

1)规划高桥湾路、G105国道改线、迎宾大道、肖家院路合围形成外围环路,作为引导城区过境车流的主要道路,逐渐减小对迎驾大道的依赖和对城市居住生活的干扰。

2)目前在建的迎宾大道西延线(S318省道改线)将作为货运分流的重要通道。

3G105国道改线至城区外围,减少对城区的干扰。

第四章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第一节       规划目标及道路分级

第30条      规划目标

霍山县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服务明确、密度适宜、级配科学、环境优美的完善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支撑城市发展战略。

第31条      道路分级

本规划结合霍山县城区实际情况,分为将其道路等级按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划分。

第二节       道路网络布局规划

第32条      道路网络规划

根据城市布局特征,优化调整道路等级。外环路由主干路调整为次干路、文庙路-中兴路由主干路调整为次干路。

远景年县城区规划形成“一环+两横七纵”主干路系统。

一环:西环(肖家院路)-北环(高桥湾路)-东环(105国道)-南环(迎宾大道)。近期北环由外环路承担,主要分流部分过境客运交通。迎宾大道分担过境客、货运交通。

两横:淠河路、迎驾大道

七纵:爱民路-象山路、潜台路-桃园路、衡山路、花园路、霍山大道、安园大道、源牌路。

远期县城区规划范围内远期形成 “四横七纵”主干路系统。

四横——高桥湾路、淠河路、迎驾大道、迎宾大道四条东西向干道。

七纵——潜台路-桃园路、衡山路、花园路、霍山大道、安园大道、源牌路、105国道等七条南北向道路。

本规划范围内主干路总长度43.8km,路网密度1.75km/km2

本规划范围内次干路总长度42.4km,路网密度1.7km/km2

本规划范围内支路总长度58.3km,路网密度2.33km/km2

规划道路一览表:

序号

道路等级

道路名称

起止点

道路长度(m)

道路宽度(m)

断面形式

1

主干道

迎宾大道

六潜高速-文峰路

5400

50

5.5+16+8+16+5.5

文峰路-白马尖路

3300

30

3.5+3+1+15+1+3+3.5

2

主干道

105国道

迎驾大道-六潜高速

2662

40

5.5+13+3+13+5.5

3

主干道

高桥湾路

燕窝南路-淠滨东路

1644

42

4+2+11.5+7+11.5+2+4

4

主干道

淠河路

文峰路以东、潜台路以西

2466

50

4.5+5.5+4.5+21+4.5+5.5+4.5

文峰路-潜台路

1781

45

4.5+5.5+2+21+2+5.5+4.5

5

主干道

迎驾大道

白马尖路-105国道

8864

40

4.5+5+21+5+4.5

6

主干道

潜台路

外环线-迎宾大道

2500

40

6+4.5+2+15+2+4.5+6

7

主干道

桃园路

淠滨南路-高桥湾路

1520

40

6+4.5+2+15+2+4.5+6

8

主干道

衡山路

外环线-迎宾大道

2744

30

4.5+3.5+14+3.5+4.5

9

主干道

花园路

与儿街路-纬九路

3200

40

3+2.5+1+11+5+11+1+2.5+3

10

主干道

霍山大道

外环路-纬十一路

5020

50

5+16+8+16+5

11

主干道

安园大道

外环路-迎宾大道

2400

45

6+12+9+12+6

12

主干道

源牌路

外环路-迎宾大道

2850

35

3+3.5+2+8+2+8+2+3.5+3

13

次干道

外环路

白马尖路-迎驾大道

7820

26

3.5+19+3.5

14

次干道

中兴北路

文盛路-迎驾大道

690

33

6+21+6

15

次干道

文庙路

外环路-西大街

850

32

6+21+6

16

次干道

中兴南路

迎驾大道-淠源路

772

30

6+18+6

17

次干道

世林路

霍山大道-105国道

5310

30

3+2.5+2+15+2+2.5+3

18

次干道

与儿街路

霍山大道-衡山路

2733

30

3+2.5+2+15+2+2.5+3

19

次干道

纬六路

幽芳路-105国道

6350

30

3+2.5+2+15+2+2.5+3

20

次干道

淠源路

潜台路-霍山大道

4265

30

3+2.5+2+15+2+2.5+3

21

主干道

白马尖路

迎宾大道-外环路

2785

30

3+2.5+2+15+2+2.5+3

22

次干道

淠滨南路

桃园路-燕窝南路

1346

24

5+14+5

23

次干道

淠滨东路

高桥湾路-桃园路

1985

24

5+14+5

24

次干道

文峰北路

外环路-迎驾大道

2018

24

5+14+5

25

次干道

文峰南路

迎驾大道-纬九路

2100

24

5+14+5

26

次干道

高科路

迎驾大道-纬九路

3163

24

5+14+5

27

支路

南岳路

衡山南路-文峰南路

1366

30

3+2.5+2+15+2+2.5+3

28

支路

玉带路

淠河路-淠源西路

1310

30

3+2.5+2+15+2+2.5+3

29

支路

一隆路

霍山大道-迎驾大道

2000

30

3+2.5+2+15+2+2.5+3

30

支路

纬一路

霍山大道-经一路

2360

24

5+14+5

31

支路

诸佛庵路

潜台路-花园路

2610

24

5+14+5

32

支路

经五路北段

外环路-纬三路

1069

24

5+14+5

33

支路

经五路南段

纬三路-迎驾大道

531

24

5+14+5

34

支路

保安路

迎驾大道-纬九路

2508

24

5+14+5

35

支路

纬七路

花园路-世林路

6575

24

5+14+5

36

支路

高新路

燕窝南路-高桥湾路

1963

24

5+14+5

37

支路

创新路

纬六路-迎驾大道

1299

24

5+14+5

38

支路

文盛路

衡山路-外环路

1500

24

5+14+5

39

支路

康复路

外环路-迎驾大道

1021

20

4+12+4

40

支路

惠民路

南岳东路-迎宾大道

1060

20

4+12+4

41

支路

西镇路

西大街-淠源西路

1333

20

4+12+4

42

支路

燕窝南路

淠滨南路-高桥湾路

1329

20

4+12+4

43

支路

飞凤路

淠滨南路-高桥湾路

1101

20

4+12+4

44

支路

莲花路

燕窝南路-桃园路

1728

20

4+12+4

45

支路

清水路

桃园路-淠滨东路

397

20

4+12+4

46

支路

东西大街

玉带路-花园路

2300

20

4+12+4

47

支路

利民路

白马尖路-潜台路

716

20

4+12+4

48

支路

经一路

源牌路-外环路

1410

18

3+12+3

49

支路

经三路

外环路-105国道

4305

18

3+12+3

50

支路

同心路

迎驾大道-迎宾大道

1730

18

3+12+3

51

支路

纬三路

霍山大道-源牌路

1849

18

3+12+3

52

支路

纬五路

安园大道-同心路

1241

18

3+12+3

53

支路

纬八路

经一路-世林路

2681

18

3+12+3

54

支路

磨子潭路

迎驾大道-迎宾大道

643

16

3+10+3

55

支路

北城河路

文庙路-潜台路

1281

16

3+10+3

56

支路

南潭路

环城路-迎驾大道

405

16

3+10+3

57

支路

新小巷

迎驾大道-迎宾大道

783

16

3+10+3

58

支路

幽芳路

花园路-污水处理厂

2200

16

2+12+2

污水处理厂-

300

11.5

9.5+2

59

支路

荷香路

文庙路-幽芳路

500

12

2+8+2

60

支路

与二街北支路

文盛路-幽芳路

1165

12

2+8+2

61

支路

黑石渡路

淠河路-迎驾大道

1000

12

2+8+2

62

支路

环城路

衡山路-东大街

1200

12

2+8+2

63

支路

大塘路

西镇路-文峰路

735

12

2+8+2

64

支路

传贤路

迎驾大道南

772

12

2+8+2

第三节       道路断面及节点规划

第33条      道路横断面规划

1、车道数及车道宽度:车道数应根据规范并考虑实际交通控制情况确定,本规划采用的车道宽度见下表所列。

道路等级

外环公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路段单车道宽度(m)

3.5~3.75

3.3~3.5

3.2~3.5

3.2~3.5

路缘带宽度(m)

0.5

0.25

0.25

0.25

2、本规划综合考虑了交通性、商业性、生活性、景观性四类道路与建议断面布置形式。

3、道路双向超过4条机动车道时,考虑到慢行过街中央驻足区、景观及交叉口拓宽的要求,应设中央分隔带,最小宽度一般为2m。建议霍山县道路中央分隔带宽度为3~5m;两侧分隔带宽度至少为2m

4、非机动车道以独立设置为主,单车道宽1.5米,每增加一条车道宽度增加1米,霍山县城区非机动车宽度适宜取值为2.5~5米。

3、霍山县城区人行道适宜的规划宽度为2~6米。

4、人行过街设施以地面过街为主,人行横道线过街。

第34条      平面交叉口渠化控制

1、对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原则上一律采取交叉口展宽及信号控制,拓宽车道数结合交通需求确定。按交通组织要求,采取展宽进出道路红线、增加进出口车道等渠化措施。

2、新建及改建交叉口,其进口道一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0m

3、车道拓宽设计(主要考虑进口道)可采取下列三种措施设置:①.取消或压缩分隔带法;②.中线偏移法;③.拓宽红线宽度法。

4、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转弯半径控制指标见下表所示。有非机动车道时,推荐转弯半径需减去非机动车道及机非分隔带的宽度。

 

红线宽度(m)

12

15

20

25

30

35

40

60

 

12

15

 

 

 

 

 

 

 

 

15

15

15

 

 

 

 

 

 

 

20

15

18

18

 

 

 

 

 

 

25

18

18

18

20

 

 

 

 

 

30

18

18

20

20

20

 

 

 

 

35

18

20

20

25

25

25

 

 

 

40

18

20

20

25

25

25

25

 

 

60

20

20

25

25

25

25

30

30

5、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和街区地块出人口距交叉口的距离,应从交叉口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起向上、下游计算。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途如下表所示

 

交叉口

类型

红线宽度增加值(m)

展宽段长度(m)

展宽渐变段长度(m)

 

主干路

次干

支路

主干路

次干

支路

主干路

次干

 

主-主

7

 

 

80

 

 

50

 

 

 

主-次

7

7

 

70

60

 

40

30

 

 

主-支

0

 

0

 

 

 

 

 

 

 

次-次

 

7

 

 

60

 

 

30

 

 

次-支

 

0(3 )

0

 

0(60)

 

 

0(30)

 

 

支-支

 

 

0

 

 

 

 

 

 

第五章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第35条      规划目标

霍山县公共交通系统要建成以常规干线公交为走廊,多种交通方式有机协调的综合客运体系。

1、到2030年,城区公共交通发展阶段性目标:公交准点率达到90%以上;建成区高峰时段平均候车时间小于7分钟,平峰时段平均候车时间小于9分钟;万人公交车辆拥有率达到710标台;老城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

2、形成合理的城市公交体系结构,从乘客出行需求出发,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构建级配合理、互相协调的城市公交体系结构。服务中长距离出行的应实现“快速、可靠”目标,服务短距离出行的应做到“易达、舒适”目标。

3、近期完善城市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提供城市公交运营最基本的保障,远期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依托主要内外换乘枢纽、公交换乘站点等场站设施建设各类公交枢纽,通过枢纽形成全县便捷的公交换乘系统。

4、出租车系统应减少其空驶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应从“随手扬招”逐步过渡至“电调+路泊”的运营模式。

第36条      规划原则

公交优先原则——从政策制度方面、设施建设方面及运营管理方面给予城市公交充分的优先政策;

与土地使用协调优化原则——公共交通系统应以城市土地发展规划为基础,支持城市形态发展方向,达到城市发展目标,同时促进城市用地的合理布局形成。

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公共交通资源的最优配置,明确公交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分工,保障城市公交系统快速、准时、方便、舒适的同时,尽可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人性化设施原则——基于乘客角度,优化乘客使用环境,包括车内环境及候车环境,从设施角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第37条      发展策略

战略上优先:始终坚持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加快常规公共交通系统扩展和完善。

政策上优先:在政策上给予地面常规公交优先,对公交部门、运营企业给予一定政策优先。

运营上优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地面公共交通优先权,以提高整体运行速度,提高运输效率,提高服务水平。

第38条      公交运营指标规划

公交运营指标

线网结构

组成

功能

运营车速

(km/h)

高峰发车间隔

站间距

常规公交

干线公交

构建霍山县公交系统的主要网络,实现组团内的便捷联系

15~22

4~6min

600~800m

支线公交

形成加密型公交网络,实现公交对于地块的便捷服务要求

12~15

6~10min

300~500m

公交线网基础设施要求

线

线网结构

组成

基础设施要求

公交专用道

公交枢纽

公交车辆

公交场站

常规公交

干线公交

普通专用道(部分路段)

首末站进枢纽

普通车辆

夜间全部进场停车

支线公交

首末站进枢纽

小型车辆

第39条      地面公交线网规划

霍山县常规公交系统包括干线公交和支线公交。

干线公交主要沿城市干道布设,线路长度控制在12公里~15公里左右,站间距控制在600~800米。

支线主要实组团内部的公交出行,实现公交同轨道交通站点、重要枢纽的接驳,线路长度控制在6公里~8公里,站间距控制在400~500米。

第40条      线网规划指标

1、公交线网密度:在县中心区域内应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城市边缘区应达到2~2.5公里/平方公里;

2、公交重复系数:根据《交通工程手册》,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一般在1.25~2.5,取2.0

3、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控制在1.2~1.4

4、常规地面公交线路长度:控制在8~12公里。

第41条      线路规模预测

干线公交线路:约5~6条线路。

支线公交线路:约8~9条线路。

规划霍山县2030年城区公交干线5条,具体线路布局见附图。

第42条      公交车辆规模预测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小城市每1200~1500人一标台公交车拥有率,针对霍山县城区,2030年应达到公交拥有率710标台/万人,公交车拥有量350500标台(其中县域公交170~200标台,城区公交180~300标台)。

第43条      公交停车保养场站规划

规划按每标准车180平方米指标配备,2030年总停保场需求面积约6.75公顷。未来在用地困难的情况下,可以修建立体停车库。

第44条      公交首末站

公交首末站应满足每条线8001000平方米的要求,用地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若有多条线重合于一个首末站,可降低用地指标至600800平方米,其它区域应按照每条线不低于800平方米的规模控制。

第45条      公交中途站

霍山县公交中途站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干道上的公交中途站应尽量设置为港湾式站台,有条件的支路也应当设置港湾式站台。

公交线路县中心区域平均站距尽量控制在500~800米、郊区线应控制在800~1000米。

公交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应大于城市用地的50%,按500米计算应大于城市用地的90%

公交港湾站的规模(站台长度)应以站内停靠的公交线路数为主要考虑因素,同时考虑线路的发车频率及设置的具体位置。

霍山县的港湾式公交站点站台长度的控制指标建议值:

线路数

2~3

4~6

6条线路以上

发车频率

应当考虑拆分站点线路,避免一站多线路

站台长度(米)

35

50

50

50

50

65

第46条      出租车发展规划

未来霍山县出租车发展规模至2020年达到300辆,至2030年达到360辆。霍山县出租车未来的发展应当注重提升出租车的档次,使之同城市常规公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发挥出租车舒适、直达的,使之成为城市公交有效的、可靠的补充。

第六章         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第47条      规划原则

(1)保证停车设施的提供与车辆的使用相平衡。

(2)根据不同交通小区的停车需求,空间上合理规划停车泊位。

(3)公共停车设施服务半径一般不宜超过200米,最大不宜超过500米。

(4)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5)公共停车场(库)的规划与布局综合协调周边道路设施。

(6)路内停车设施的规划布局同周边地块相协调。

第48条      规划目标

霍山县静态交通系统规划的总目标是:提供静态交通设施的保障,完善静态交通管理的策略,满足居民机动车出行的需求,实现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的平衡,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远期目标

1)城区机动车停车泊位与机动车保有量之比达到1.1:1,形成以建筑配建停车为主、专用公共停车设施为辅,以路外停车设施为主、路内停车设施为辅的静态交通系统。

2)居住区停车实现“一车一位”保障;

(3)建筑物的配建停车泊位能够满足工作出行停车要求;

(4)伴随老城区人口、岗位的外迁,结合旧城区改造,逐步完善老城区停车供应设施,并加强静态交通管理,综合考虑道路与地块容量要求,适当控制老城区的停车需求。

(5)完善客运枢纽的停车泊位供应,满足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

近期目标

(1)近期采取扩大泊位供应为主、停车需求管理为辅的策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泊位规模,尤其是老城区的公共停车泊位供应,缓解老城区停车矛盾。

(2)利用政策引导、交通管理、价格调节等多种方式,规范城区停车行为,减少违章停车现象,引导居民合理使用路内、路外的停车场,提高路外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

(3)加强公交枢纽和对外枢纽点的停车功能建设,方便停车换乘,并预留好大型换乘枢纽的建设条件。

第49条      静态交通发展策略

1、综合协调供应策略

1)在旧城区采用改建结合的模式,结合旧城改造,要求开发商配建相应的社会公共停车泊位;

2)利用绿地空间,进行地下停车场的建设;

3)利用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红线用地,进行部分停车场的建设;

4)利用现状未建设用地,进行停车场的建设。

5)停车管理:完善停车位申报和审批管理制度,改进停车执法手段,加大停车管理力度;

6)停车收费:推广停车收费制度,优化停车收费结构,完善停车收费方式,调节停车供需。

2、车位共享策略

不同停车需求车位共享、日夜互济,缓解停车压力。

第50条      停车设施需求预测

在停车规划设计规范中建议为:城区机动车停车泊位与机动车保有量之比达到1.1:1~1.3霍山县建议取值11.1。停车总需求分为基本需求(配建停车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公共停车需求)。

停车需求总需求:202024600个泊位,203041250个泊位。

公共停车泊位需求:2020年为3540个泊位,2030年为6200个泊位。

基本需求:2020年为18876个泊位,2030年为33000个泊位

第51条      配建停车改善规划

配建停车问题解决对策:近期缓解,远期控制。

(一)近期缓解

挖掘现有居住区停车空间,适度建设停车泊位;(在小区内绿地、公园建设地下停车库)

合理组织居住小区内部交通组织流线,设置单向交通组织流线,设置路侧停车泊位;

合理组织居住小区周边路网交通流线,设置路内停车泊位;

恢复现状被挪用的停车泊位功能;

医疗办公用地周边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

学校周边挖掘停车资源,采用学校周边路网路外绿化带建设树阵式停车泊位,设置接送人员等候区等。

(二)远期控制

六安市停车配建指标制定相对比较细化,对霍山停车适应性较强,建议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霍山县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分区适度提高标准。并鼓励公共用地配建停车泊位对社会开放,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及使用效率。

第52条      公共停车场规划原则

(1)停车场选址

重点布置在综合性商业、服务和活动中心、交通换乘枢纽等;

充分利用城市闲置边角地带、公共绿地和休闲广场的地下空间;

考虑周围的土地利用和停车设施建设情况,规模要与路网容量相平衡,出入口的设计要符合规范;

停车场出入口尽量设置在支路或次干路上,禁止在主干路设置出入口,并同周边交叉口保持一定的距离;

(2)停车场规模

遵循分散布局、均匀布局、规模适中的原则,以100~200个车位为宜,不过多设置大型公共停车场。

(3)停车场范围半径

停车场服务半径一般在200~300米左右,考虑到霍山县分区停车需求的特性,建议老城区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控制在150-200米,其它地区300米以内。

(4)停车场设施类型

设施的型式应因地制宜,在衡山镇老城区等用地紧张、停车需求量大的区域,可采用立体停车楼、多层停车架等型式,有公园、绿地等设施的,宜综合利用公共活动设施的地下空间。

第53条      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

2020年,城区规划公共停车场共29处,泊位5264个;其中临时停车场3处,泊位236个;完善货运停车场3个,货车泊位320个;

2030年,霍山县城区规划公共停车设施36个,提供小汽车泊位7018个。规划货运停车场4处,提供货车泊位470个。

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2020年)

序号

名称

停车场面积/m2

泊位/个

类型

说明

1

衡山工业园货车停车场

12000

120

地面

外环路西侧

2

淠河景观带停车场地

4000

160

地面

外环路南侧

3

淠河路老汽车站临时停车场地

3150

105

地面

淠河路北侧

4

新天地停车场

3470

112

地面+地下

现状保留

5

法制广场停车场

4500

150

地下

中兴北路东侧

6

中兴路临时停车场

3600

144

地面

中兴北路西侧

7

新城小学停车场

12000

344

地下

迎驾大道南侧

8

上元街停车场

700

28

地面

现状保留

9

大园盘(山城宾馆)停车场

250

10

地面

现状保留

10

迎驾大道汽车站停车场

9000

360

地面

迎驾大道北侧

11

体育馆停车场

1900

76

地面

现状保留

12

老政府停车场

1600

64

地面

现状保留

13

红源广场停车场

1500

60

地面

现状保留

14

四馆停车场

12040

344

地面+地下

淠河路南侧

15

淠阳湖北停车场

1400

56

地面

现状保留

16

淠阳湖东停车场

1150

46

地面

现状保留

17

政务区停车场

28250

1130

地面

政务区内

18

县住建局

4000

160

地面

现状保留

19

迎驾大道淠阳湖停车场

5000

160

地面

迎驾大道南侧

20

文峰公园东停车场

1500

60

地面

现状保留

21

文峰公园三期停车场

15000

225

地面

花园路西侧

22

大别山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

11550

330

地面+地下

迎宾大道北侧

23

汽贸城地下停车场

4800

192

地下

现状保留

24

凤凰大厦周边地面停车

2250

90

地面

现状保留

25

开发区中央商务城区停车场

15000

428

地面+地下

迎驾大道南侧

26

与儿街路货运停车场

3000

50

地面

世林路路以南

27

开发区货车停车场

15000

150

地面

外环路以北

28

开发区云盘山停车场

4000

100

地面

创新路西侧

29

迎宾大道高速出入口停车场地

300

10

地面

迎宾大道北侧

30

合计

181910

5264

 

 

注:原现状停车场17个中,诸佛庵路与衡山路交叉口东南角,外环路货车停车场未来不具备作为停车场的条件,予以取消;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停车场主要为配建使用,不宜作为公共停车场,予以取消;迎驾大道汽车站停车场现有20个泊位,作为近期改造计划实施,列于近期建设中。2020年共有共停车场29个(12保留现状+17近期建设)。

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2030)

序号

名称

停车场面积/m2

规划停车泊位(个)

类型

说明

备注

1

衡山工业园货车停车场

12000

120

地面

外环路西侧

近期

2

新东路-高桥湾路交口东南

22200

650

地面

150货车泊位,500小汽车泊位

远期

3

淠河景观带停车场地

4000

160

地面

外环路南侧

近期

4

衡山路东

27000

100

地面

4条公交线路场站,100小车泊位

远期

5

淠河路老汽车站临时停车场地

3150

105

地面

淠河路北侧

近期

6

文盛路-东大街交口东北

3750

150

地面

 

远期

7

新天地停车场

3470

112

地面+地下

现状保留

现状

8

法制广场停车场

4500

150

地下

中兴北路东侧

近期

9

新城小学停车场

12000

344

地下

迎驾大道南侧

近期

10

大园盘(山城宾馆)停车场

250

10

地面

现状保留

现状

11

迎驾大道汽车站停车场

9000

360

地面

迎驾大道北侧

近期

12

体育馆停车场

1900

76

地面

现状保留

现状

13

中兴南路东

5000

200

地面

南岳路、淠源路之间

远期

14

传贤路西

3000

120

地面

 

远期

15

红源广场停车场

1500

60

地面

现状保留

现状

16

文峰路东

3900

150

地面

淠源东路至纬六路

远期

17

四馆停车场

12040

344

地面+地下

淠河路南侧

近期

18

政务区停车场

28250

1130

地面

政务区内

近期

19

县住建局

4000

160

地面

现状保留

现状

20

淠阳湖北停车场

1400

56

地面

现状保留

现状

21

淠阳湖东停车场

1150

46

地面

现状保留

现状

22

迎驾大道淠阳湖停车场

5000

160

地面

迎驾大道南侧

近期

23

文峰公园东停车场

1500

60

地面

现状保留

现状

24

文峰公园三期停车场

15000

225

地面

花园路西侧

近期

25

淠源东路北

3000

120

地面

保安路、霍山大道之间

远期

26

纬六路-霍山大道交口东北

6000

240

地面

 

远期

27

大别山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

11550

330

地面+地下

迎宾大道北侧

近期

28

开发区货车停车场

15000

150

地面

外环路以北

近期

29

与儿街路货运停车场

3000

50

地面

世林路路以南

近期

30

凤凰大厦周边地面停车

2250

90

地面

现状保留

现状

31

汽贸城地下停车场

4800

192

地下

现状保留

现状

32

经三路-纬五路交口西北

6000

200

地面

 

远期

33

开发区中央商务城区停车场

15000

428

地面+地下

迎驾大道南侧

近期

34

开发区云盘山停车场

4000

100

地面

创新路西侧

近期

35

世林路-纬五路交口西南

12400

60

地面

公交保养场站(50辆公交车)配套小汽车泊位60个

远期

36

迎宾大道高速出入口停车场地

300

10

地面

迎宾大道北侧

近期

37

合计

268260

7018

 

 

 

注:2020年共有共停车场29个,其中临时停车场有3个:上元街货车停车场、中兴路临时停车场(农贸大棚改造)、老政府停车场(地块出让);远期规划新增停车场10个,数据来源分别为各区块控规、总规。2030年规划停车场共36个。

停车设施布局规划详见附图。

第54条      路内停车场规划原则

(1)尽量减少城市主干路设置路边停车,考虑到衡山镇老城区目前停车泊位空缺严重,社会公共停车场的完善尚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近期可以在部分流量不高的次干路错时设置临时停车区域,但主干路仍应当尽量减少路边停车。

(2)设置路内停车的道路,其路段高峰服务水平一般在C级或C级以上,路段服务水平为D级的视情况灵活设定,低于D级严格禁止设置路边停车区域。

(3)路网脆弱度在C、D级的路段要进行必要的交通影响评估决定能否设置路边停车,脆弱度达到E、F级需严格禁止路边停车。

(4)为了保证路边停车不会影响到交叉路口的正常通行,路边停车路段与交叉口之间应该间隔不小于30米的距离,且严禁在道路交叉口的展宽段设置路边停车。

(5)路内停车区域与小区出入口应保持不小于5m的距离。

(6)路边停车所占用车行道的宽度占道路车行道宽度的百分比应不大于35%。

(7)路内停车场的规模视周边停车需求以及路段长度灵活设置,从停车管理角度,每个路内停车场的规模不宜过小,尽量避免单处少于5个泊位的停车路段。

(8)一些小型公共服务设施和便利店附近可设置一些路边停车场,方便居民停车处理事物或购买东西。但是停车时间应限制在15-30分钟内,可以通过相关管理措施实现。

(9)各组团中心城区商业支路上,严禁停车。

第55条      路内停车场规划布局

规划2030年路内停车泊位2344个。

规划路内停车泊位尽量设置于公共设施用地(商业、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周边的城市次干路及支路。

第56条      自行车停车场规划

对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规划布局应结合城市不同用地对自行车停车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不同形式自行车停车场设置如表所示。

停车场建造形式

特点

适用范围

服务半径

路边停车

使用方便,投资少,可达性好,大量停车影响景观。

临时停放

50米

广场式停车

使用方便,投资少,占地面积大,便于集散。

出行者临时停放,大量停车需求场所。

50~100米

地下停车库

可停放量大,几乎不占用地面面积,防日晒雨淋,投资大,使用不方便,停车安全性好。

大量停车需求场所,长时间停放。

100米

立体停车楼

可停放量大,配合主体建筑物建造,防日晒雨淋,投资大,使用较不方便,停车安全性好。

大量停车需求场所,职工定人定点,长时间停放。

100米

第七章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第57条      慢行交通发展定位

慢行交通定位:日常短距离出行、休闲健身为主,将霍山县打造为引导绿色慢生活的宜居山水县城、合肥经济圈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城市。

第58条      慢行交通发展策略

构建一个多层次、全面保障步行、合理引导自行车发展的慢行交通系统,充分发挥慢行交通在短距离出行以及与公共交通的接驳功能,形成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体的集约型交通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两点:

通过改善慢行交通通行空间,优化慢行交通出行环境,适当引导慢行交通;

保证步行、自行车方式与公共交通方式的良好衔接,引导“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的出行方式。

第59条      慢行交通系统结构

根据霍山县空间布局特征,慢行交通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慢行交通保障原则:①片区间连通,相邻片区通过一定数量的廊道相连,以期霍山县中心城区内部慢行系统联络成网;②片区内部畅达,片区内部慢行网络较为完善,片区内部的慢行圈之间可以便捷地实现沟通;③慢行圈内优先,保证慢行圈内慢行尤其是步行优先。

慢行交通方式:各种慢行圈内步行交通为主,自行车辅助;避免长距离跨片区的自行车交通。

第60条      慢行圈规划

生活慢行圈:主要围绕居住聚集的地区设置,联系各种日常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创造一个安静、便捷的慢行环境;

商业慢行圈:围绕片区内重要的商业中心设置,通过构建慢行圈,创造舒适的步行购物环境,提高商圈的人气;

交通枢纽圈:以客运中心等交通设施为中心设置慢行换乘圈,通过慢行交通衔接居民出行,换乘公共交通设施,是鼓励公交出行的有效方式;

旅游休闲圈:围绕着公园绿地景点设置,构建适宜的步行环境,为居民的休闲和游客提供舒适的慢行环境。

滨河观光带:结合淠河、淠源渠的岸线特点,构建风景怡人的景观带,满足亲水、休闲、观光的需求,形成霍山县的特色景观带。

第61条      县域慢行网络规划

县域慢行网络依据《安徽省霍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县域空间管制分区,依托现状自然空间特征并结合绿地功能分析重点综合布局。

县域绿地空间管控规划布局结构为:“四区、一轴、三带、多点”。

四区——大别山中山峡谷风貌区、天堂寨丘陵岗地风貌区、万佛山丘陵岗地风貌区、衡山镇城市风貌区;

一轴——南北游憩绿轴;

三带——白莲崖水库-东淠河景观带、磨子潭-东淠河景观带、南部山地森林景观带;

多点——铜锣寨省级风景区、大别山主峰景区、四望堡、佛子岭、南岳山、白莲崖水库、磨子潭水库、佛子岭水库、霍山文庙、下符桥遗址等10个核心保护区。

第62条      城区慢行网络规划

(1)慢行廊道——连通重点步行区域与主要公共交通站点之间的人行步道,实现“步行+公交+步行”的良好衔接。主要依托慢行分区内的次干路布设。

城区规划范围共规划6条慢行廊道,形成“两纵两横两环”的慢行廊道布局。慢行廊道主要依托于城区道路中轴线和骨架道路以及沿淠河的沿线水岸自然风光。两横分别为迎驾大道、淠河路;两纵分别为潜台路-桃园路、中兴路;两环分别为淠滨东路-淠滨南路-高桥湾路组成的环形廊道及外环路。

(2)慢行干道

在各组团内部构建慢行干道,连接片区内重要的慢行区域,满足中、近距离的连续、贯通的慢行出行,布局尽可能穿过、擦过或靠近更多的慢行圈,以实现慢行圈之间的连通,最大限度的发挥廊道的集散作用;

慢行干道力求布设于直线道路,以避免过多的转弯或变道。在此基础上,结合霍山县道路网布局,从“快慢分行”的角度出发,选择连通性较好的次干路构建慢行干道网络,局部选交通性略低的主干路。共规划6条慢行干道,总规模29.8km。

(3)慢行连通道

除慢行通廊、干道、休闲道,其余道路(机动车专用道除外)均为步行/自行车连通道,提供城市公共空间便捷的可达性,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出行需求。

第63条      慢行网络分级设计标准

(1)慢行廊道

非机动车道:机非绿化带隔离,非机动车道4米以上,双向行驶的路段车道宜大于6米;

人行道:人非绿化或隔离栏隔离。人行道分为四个区域,设置标准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有所区别;片区内人流密集区域5.5~8.0米,片区间开发较低区域2.0米。

(2)慢行干道

非机动车道最小宽2.5米,考虑次干路总体红线不宽,最大也不宜超过3.5米。

(3)慢行休闲道

依托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单向最小3.5米,双向行驶不小于5米;步行道最小2.5米,推荐4.5米;

慢行专用道:慢行专用,人非混行,宽度不小于3.5;

独立游步道:景观木栈道或亲水平台,不小于3.5米;

慢行道的设计应考虑岸线的特色,选择适宜的驳岸。

(4)慢行连通道

连通道一般为生活性为主的次干路或支路,机非共板,通过隔离栏或者划线分隔;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隔离,人行道宽度宜2.5~4.5米;部分区域可以采用彩色路面标识自行车道。

第64条      慢行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规划一级服务节点主要包括高速公路下口公园入口、南岳山景区入口与佛子岭迎驾厂入口等3个;二级服务节点主要包括双山公园入口、高桥湾公园入口、潜台赤壁公园入口、河口公园入口、文庙入口、植物园入口、淠源渠公园入口、淠阳湖公园入口、高庙河公园入口、迎宾公园入口、开发区公园入口、文峰公园入口等12个。

第65条      城区干道过街设施规划

道路类型

用地

次干路

框架性主干路

生活性主干路

地面快速路

居住

老龄化社区

平面过街

2次平过

地道

2次平过

地道

新型住宅区

平面过街

2次平过

天桥

2次平过

天桥

学校

中、小学

2次平过

天桥

2次平过

天桥

天桥

大专院校

平面过街

2次平过

天桥

2次平过

天桥

交通

公交站前

平面过街

2次平过

天桥

2次平过

天桥

火车站前

2次平过

地道

地道

2次平过

地道

地道

商业办公

核心区

平面过街

地道

2次平过

地道

第八章         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第一节       目标策略

第66条      规划目的

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角度入手,紧密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用地规划,预测和把握未来可能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特别是在交通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交通管理充分挖掘、合理引导和控制交通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局面。

第67条      具体策略

(1)通过有效交通流组织,先进的交通控制手段与管理手段,调节交通时间、空间分布,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降低交通事故;

(2)通过信息智能化服务,为出行者提供实时路况信息,优化出行选择,提高出行的机动性和有效性;

(3)通过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和公交信息服务,优化交通方式结构,提高市中心区公交出行比重,降低个体交通出行比重;

(4)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减少车辆空驶,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5)通过广泛的电子收费政策,提高收费效率,以有效的收费手段来实现交通需求管理;

(6)通过先进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交通信息的集成化与共享化;

(7)通过客货运枢纽和停车场站规划,整合和规范客货运市场,调整城市交通的合理布局。

第二节       交通需求管理

第68条      优先发展策略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从而达到提升其在城市各出行方式中的地位。

优先发展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客运枢纽是实现多交通出行方式间互换的节点,随着县城体量的扩张,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综合客运枢纽是居民出行链中极其重要的节点。

第69条      限制发展策略

县城核心区适当控制(或限制)交通运输效率低下、污染大、能耗高的交通出行方式的发展,适当控制小汽车、自行车等出行方式的发展速度;限制摩托车的发展,在主要拥堵区域(如文庙、大圆盘等)对出租车随手扬招进行控制,划定出租车上客点或侯客站。

第70条      禁止出行策略

1、老城区范围内实行一定的机动车禁止出行策略,禁止某些种类的车辆出入,进行长效禁行管理。

2、部分道路由于道路体系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局部过于拥堵,对此部分道路可通过临时性的禁行管理措施,对部分种类的机动化交通方式进行管理,待路网结构完善后,撤销相关管理手段。

3、对货运市场及货运车辆,利用现代化物流的发展契机,结合一定的禁行措施,逐步取消现状“散、乱、差”的各类货车车辆停车点、货运小市场,城市货运向外围枢纽、物流中心集中发展。

第71条      经济杠杆策略

在主要拥堵区域,实现停车收费差别化,尤其针对路内停车,贯彻四项差别化收费机制(车种收费差别化、区域收费差别化、时长收费差别化的、时段收费差别化),同时路外降低公共停车场的收费价格,鼓励车辆停放在路外的公共停车场。

第三节       交通系统管理

第72条      道路禁限管理

现状道路系统中未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路,在外围道路建设时(如串联组团间的外环路蔡家大山段等),可设计断面仅提供机动车道路,交通需求上也不存在其他慢行交通的出行需求(除非特色绿道需要、自行车山地赛)。

第73条      单向交通组织

由于现状县城内路网次支路网线密度不足,本次不规划单向通行道路。

第74条      交叉口管理

交叉口管理方式: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主城区、老城区内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

主城区、老城区外

主干路

★●

次干路

★●

支路

★●

★●

★●▲

第75条      公共交通管理

1)完善公交基础设施:

在城区主要交通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

改善城区公交港湾式站点布局,主干道、次干道必须设置公交港湾式停靠站,支路在路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当设置港湾式公交站点。

2)提升出租车服务档次:

改变目前出租车与地面常规公交服务差别不大的现象,努力提升出租车的档次与服务水平,使其同地面常规公交在服务水平上有明显的差距;

在老城区范围内禁止出租车随手扬招,设置招扬点。

第四节       智能交通系统

第76条      智能交通系统框架规划

县城ITS总体框架为“一个中心,五大系统”。

第77条      规划内容

交通信息交互中心:该中心负责全市交通信息的汇集和协调,同时也是交通指挥和控制中心。

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县城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核心,隶属于交警支队。

公共交通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公交信息控制与管理系统。

设施管理系统:该系统负责对城市道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状况与交通状况的信息采集与管理,对城市道路收费系统、车辆检测与安全系统、货车称重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

道路可变信息交通标志:在高速公路下口等进入主城区主要干路位置设置可变信息交通指示标志,引导外地游客第一时间明了现状主城区路网运行情况、主要宾馆位置、旅游景点分布、旅游换乘中心及最佳路径选择。

货物运输管理系统:该系统负责对全市物流信息的综合管理。

泊车管理系统:该系统负责对全市主要泊车点信息的采集和指导决策,包括泊位空闲数量、收费、导行信息的管理,以及不同区域停车设施和收费的统一管理。

第九章         近期交通堵点改善建议

第78条      堵点类型

1、学校类

县中医院-新城小学节点,城关小学-文峰路节点,衡山镇中心学校节点,迎驾大道-文峰路节点(霍山二中);

2、交叉口引起的道路瓶颈类

荷香游园节点,顺河街-淠河路节点;

3、公交首末站引起的道路资源被占用类:文庙节点。

第79条      治理对策

1、拥堵主要由于学校上放学高峰引起的:

利用学校周边道路绿化空间设置树阵式停车位,结合限时停放等交通管理手段和设施满足高峰期间车辆停放;

增加学校周边(与其他停车吸引用地结合)立体停车库建设;

将学校门口的公交站移出校门100m范围,避免高峰时段公交对道路资源的占用,或设置港湾式停靠站。

2、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引起道路瓶颈的:

通过道路改善工程,保持交叉口前后的道路断面一致;

近期可改造交叉口范围内80m内道路断面,使交通流连续;

交叉口80m范围内禁止停车,避免静态停车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3、公交首末站引起道路资源被占用的:

公交首末站移至总规规划交通场站用地,降低道路资源被占用程度;

交叉口禁止停车,保证道路资源充分利用。

第十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80条      近期规划年限

近期规划重点以2015年至2020年为年限,在此期间提出规划措施和交通建设项目安排。

第81条      近期规划目标

1、完善城市路网体系,贯通城区骨干路网系统,打造城区外环路,逐步加强城市组团间的交通通道建设。

2、梳理优化老城区微循环道路系统,重点打通现状老城区部分断头路、重点建设区域的支撑道路。

3、主要交叉口节点改造优化并进行现有堵点治理,提高交叉口及路段的通行能力。

4、完善城区停车设施建设及停车管理,满足公共停车需求。

5、优化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交通系统通行效率。

第82条      路网建设计划

至2020年,路网建设项目和时序:

类别 

序号

项目

规模

建设时序安排

建设

类型

道路等级

完善城市骨干路网

1

外环

西路

外环路(白马尖路-迎宾大道)长约7.24km,红线26m。

2018-2020

新建

次干路

2

迎驾

大道

迎驾大道(潜台路-外环路)长5.76km,红线40m。

2018-2020

改扩建

主干路

3

潜台

南路

潜台路(淠源路-迎宾大道)长0.8Km,红线宽40m。

2016-2017

新建

主干路

4

淠源

东路

淠源东路(文峰路-霍山大道)长1.5Km,红线宽30m。

2015-2016

新建

次干路

5

与儿

街路

与儿街路(花园路-衡山路)长1.58Km,红线宽30m。

2014-2015

新建

次干路

6

白马

尖路

白马尖路(淠河路-迎宾大道)长2.2Km,红线30m。

2017-2018

新建

次干路

7

纬六路

纬六路(霍山大道-文峰路)长1.5Km,红线30m。

2014-2015

新建

次干路

8

纬七路

纬七路(霍山大道-花园路)长1.1Km,红线20m。

2014-2015

新建

支路

9

保安路

保安路(迎驾大道-迎宾大道)长1.5Km,红线24m。

2014-2015

新建

支路

完善老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

1

文盛街

文盛路(淠河路-外环路)长730m,红线24m。

2017-2018

改扩建

支路

2

西镇

南路

西镇南路(迎驾大道-淠源路)长600m,红线20m。

2019-2020

改扩建

支路

3

黑石

渡路

黑石渡路(淠河路-迎驾大道)长1000m,红线20m。

2016-2017

新建

支路

4

大塘路

大塘路(中兴路-文峰路)长560m,红线20m。

2016-2017

新建

支路

5

南潭路

南潭路(环城西路-迎驾大道)长400m,红线15m。

2016-2017

改扩建

支路

6

新小巷

新小巷(迎驾大道-淠源路)长720m,红线20m。

2018-2019

改扩建

支路

7

诸佛

庵路

诸佛庵路(中兴路交口东50m)拓宽改造为24m。

2015-2016

改扩建

支路

8

文庙

北路

淠河西路至北外环路

2016-2017

新建

次干路

9

文峰

北路

淠河东路至北外环路

2016-2017

新建

次干路

10

惠民

南路

惠民路二期至南外环,680米

2016-2017

新建

支路

道路白

+

1

霍山

大道

(迎驾大道至淠河东路段)长450m

2015-2016

改造

主干路

2

淠河

东路

(霍山大道至花园路段)长1200m

2015-2016

改造

主干路

3

花园

北路

(迎驾大道至淠河东路段)长1350m

2015-2016

改造

主干路

第83条      交通节点改造

近期针对建成区道路交叉口节点的缓堵工作以改善措施为主,主要采取交叉口渠化、信号优化等措施等。

 

 

序号

项目

规模

建设时序安排

1

迎驾大道-文峰路节点

  1. 霍山二中门口行人过街架设信号灯,高峰期间与迎文交口同相位控制;平峰期间黄闪;
    2.校门口一侧公交站前做港湾式改造(电线杆/管线保持现状),释放道路资源。

2015-2016

2

中兴路-诸佛庵路节点

1、将荷香游园地块(中兴路以东、诸佛庵路以南、步行街以北、县劳动就业局、社保局以西)约4500㎡改建为公共停车场,
2.拓宽交口东侧诸佛庵路道路断面(现状双2车道)为双4车道

2015-2016

3

文峰路-淠河路节点

  1. 修复交叉口交通设施(信号灯)
    2.上放学高峰期间治理顺河街占道经营(城东小学位于文峰路东侧)

2015-2016

4

文盛街-中兴路节点

  1. 将公交首末站移至总规规划交通场站用地,恢复道路通行功能
    2.交叉口80m范围内禁止停车
    3.完善相关标志标线

2016-2017

5

源牌路-迎驾大道-一隆路节点

交通组织优化

2017-2018

第84条      停车设施建设

近期停车设施建设计划以改善为主,发掘老城区域内可利用空地等城市空间,设置(临时)公共停车设施。

序号

名称

位置

停车场面积/m2

泊位(个)

类型

建设时序

1

法制广场停车场

中兴北路东侧

4500

150

地下

2015—2016

2

文峰公园三期停车场

花园路西侧

15000

225

地面

2015—2016

3

中兴路临时停车场

中兴北路西侧

3600

144

地面

2015—2016

4

淠河景观带停车场地

外环路南侧

4000

160

地面

2015—2016

5

淠河路老汽车站临时停车场地

淠河路北侧

3150

105

地面

2017—2018

6

迎驾大道汽车站停车场

迎驾大道北侧

9000

360

地面

2017—2018

7

大别山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

迎宾大道北侧

11550

330

地面+地下

2017—2018

8

四馆停车场

淠河路南侧

12040

344

地面+地下

2017—2018

9

政务区停车场

淠河路北侧,政务区内

28250

1130

地面

2017—2018

10

新城小学停车场

迎驾大道南侧

12000

344

地下

2019—2020

11

迎驾大道淠阳湖停车场

迎驾大道南侧

5000

160

地面

2019—2020

12

开发区中央商务城区停车场

迎驾大道南侧

15000

428

地面+地下

2019—2020

13

开发区云盘山停车场

创新路西侧

4000

100

地面

2016—2017

14

开发区货车停车场

外环路以北

15000

150

地面

2019—2020

15

衡山工业园货车停车场

外环路西侧

12000 

120 

地面

2019—2020

16

与儿街路货运停车场

世林路路以南

3000

50

地面

2019—2020

17

迎宾大道高速出入口停车场地

迎宾大道北侧

300

10

地面

2015—2016

第85条      交通管理

排堵保畅:对过于拥堵路段进行改造,针对现状过饱和的路段及交叉口进行专项整治。针对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应进行完善,保证重要路段均设置了信号灯且正常启用。

交通信息化:建设老城区道路交通信息指示系统。

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建立城市智能交通集成指挥调度系统,健全交通诱导屏、流量监测等交通智能设备,建立集信号控制、违法采集、交通流常态化监控、道路状况预测、预警、信号发布为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集成指挥调度系统。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策略

第86条      体制保障

1)建立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管理”。

2)尽快建立规划先行的工作机制,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安排资金,交通、公用事业、城管部门组织建设实施工作,交通、交警开展管理改善。

3)完善交通规划体系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建立大型基建年度计划编制和评估制度;建立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改善年度计划编制和评估制度;建立交通影响分析的制度;建立滚动编制交通规划的制度。

第87条      法治保障

1)完善交通法规体系,对现有交通法规进行疏理和完善,根据需要及时修订既有条例或制定新的法规和管理条例。

2)加强交通执法,建立和完善交通规划、建设、设施维护、运输市场管理、交通环境等综合执法体系,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第88条      投资保障

1)坚持以政府为导向,落实政府资金投入。统一交通项目计划安排,近期优先保障城市公共交通以及与提升城市区域地位、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使有限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2)大力拓宽投资渠道,实现交通投资多元化。改革政府投资运作模式,针对不同性质的交通项目,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拓宽项目资金来源。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