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强做大高端装备制造首位产业,抓住长三角大飞机集群建设机遇,依托省级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战新基地,发挥应流集团龙头作用,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匣和重型燃气轮机叶片等关键部件,推进应流航源叶片机匣加工涂层、应流铸造3D打印等重点项目投产。加强与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协作,在铝铸件、轴承、电机、刹车片等汽车零部件方面深耕细作,支持新昕汽车零部件、昕悦铸造、汇能汽车零部件等供应链企业提升配套率。以霍山县高温合金基础材料产业集群为核心,支持企业加大高温合金等新材料研发力度,积极参与建设六安市动力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全力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达9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0亿元。
做精做优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打造大别山生态食品产业集群,强化迎驾集团引领作用,重点推进迎驾贡酒数字经济循环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强酒水饮品产业。依托省级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基地,谋划推进霍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二期(开发区孵化器)建设。立足中药材等资源优势,推动霍斛科技、天下泽雨、斛生记、中科医药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延长霍山石斛深加工产业链条,推进霍山石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快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支持宜康食品、鸿泰食品、鑫建安、七哥食品等发展壮大。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引导建材、家电(居)、竹加工、羽绒服装等产业优化升级,围绕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等重点方向,对中小微企业设备更新实施开发区打捆联合申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策资金。指导溢彩玻璃、春田羽毛等企业完成改造升级,世林照明、嘉远智造等企业整体实现数字化转型,天易金属、回音必制药等企业实现提档升级。力争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60个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
3.推动产业链“内畅外联”。全面梳理县内主导产业链企业,完善《霍山县重点企业(项目)产业链供需对接汇编》,细化企业产品、加工能力、检验检测设备三项清单,常态化开展县内企业供需对接,组织行业专场对接活动不少于10次,促进本地市场互联互通。引导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赴上海和合肥等长三角地区开展参观考察和供应链对接,积极参与世界制造业大会及各类产业展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间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产品配套。
4.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动态实现规上无研发活动和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制造业企业“两清零”。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应流航源争创国家级科技领军企业。力争全县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4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8%以上。
5.提档升级创新平台。鼓励现有创新平台优化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创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提升开发区省级科技孵化器运营质效,力争与上海青浦科委合作共建科技孵化器并取得突破,加快推动迎驾贡酒、世林照明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6.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难题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双向对接活动。推进应流航源与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引导美纶纤维、龙钰古建、美天新材料、中盛食用油等企业与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制度,积极对接安徽科技大市场等资源,鼓励企业参加科交会、“双创汇”,以及各类成果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活动。支持县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霍创新创业,推动中科医药等企业博士工作站建设。力争全年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以上、县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2%。
7.加快推进数字赋能。推动工业“制造”向“智造”转变,开展数字化诊断服务,帮助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转型方案。建立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培育库、重点服务商清单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清单,谋划储备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项目,推动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实行软硬件一体改造。加快开发区内外网改造和平台场景应用赋能,围绕主导产业整体实现数字化转型,争创省级数字化改造区域样板。力争全年实施“5G+工业互联网”改造项目10个以上,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1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个。
8.开展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动态调整成长型企业培育库和纳规后备库,按照“小升规、规上亿、亿元企业上台阶”目标,新培育安久科技、宜康高新等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力促安固实业、溢彩玻璃等企业产值突破5亿元,推动世林集团、应流航源产值向10亿元迈进,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
9.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研发投入、市场占有率、发明专利、制定标准等重点指标,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力争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建立健全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创建省市级绿色工厂各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