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政协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号提案关于“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合力打造‘五地’新霍山”的建议后,我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建议中的“合力打造‘两山’实践样板”的办理工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为新起点,以更新的思路、更强的措施、更高的标准,合力打造“两山”实践样板地。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扎实开展“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宣传工作。召开霍山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表彰大会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动员大会,对23个先进单位和57 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东淠河黑石渡大桥西侧堤岸和高速霍山出入口设置“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型标牌,在全县主干路设置1000多个灯箱,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讨论,制作宣传片,系列报道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项书记接受新媒体“两山”采访宣传,总结“两山”转化模式,编制典型案例。
二是积极推进GEP核算工作。霍山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初稿已完成,10月份已通过专家评审,对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初步核算,霍山县GEP值2019年603亿、2020年720亿(此数据暂未经县领导审查),下一步待县委县政府专题会议审议批准同意后公布。
三是认真谋划乡村生态振兴。牵头起草《霍山县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四个方面内容,制定了四大项工作措施十九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霍山县生态振兴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工作,并细化落实到各相关单位。
(二)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一是加强对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的环境监管。投入2万余元对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佛子岭坝上取水口)水源地周边破损的围栏、警示标志、宣传标牌等进行了维修更换。
二是加强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排查与整治。督促但家庙镇、与儿街镇、诸佛庵镇分别对观音岩水库水源地、高河水库水源地、桃源河水源地存在的“取水口监控损坏、一二级保护区标志牌位置与划分方案批复不一致、部分标示牌内容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整改。
三是对千人以上的水源地开展规范化建设。根据乡镇申报,结合地方实际,由乡镇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完成了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审查,正在按程序上报审批,各有关乡镇已按照方案要求落实了标识标牌、围栏建设等。
四是推进污水管网提质增效。2021年,县政府利用县人居环境贷款和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项目结余资金5100万元用于乡镇管网提质增效。计划建污水管网68公里,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污水浓度和污水量正逐步提升。
(三)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
一是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严格落实定期巡河要求,通过微信、提示单等多种形式加强提醒督促,全县三级河长“河长通APP”使用率达100%,上半年巡河累计 3580余次,达标率99 %以上,解决各类涉河湖问题 15 个,河长履职尽责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河长+生态检察官”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河湖生态保护中的法律监督职能,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升河湖协同治理能力,目前共发出检察建议书1份,有效解决河湖突出问题。
二是深入推进林长制改革,做好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创建工作。2020年,省林业局在全省选定30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试点,霍山县作为全省30个试点之一。2020年编制了《霍山县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实施方案》,在打造林下种养业发展模式、林业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林业产业优势机制、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三个方面创新点,着力把示范区先行区打造成全省林长制改革的创新样板。截至目前,我县人工造林任务0.6万亩已全部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任务1.5万亩已完成1.23万亩,占计划的82%。生态公益林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共有公益林面积164.8819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93.1202万亩、省级公益林71.7617万亩,我县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四)大力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在全省率先实行县级库区水上综合执法体制改革。2016年9月,在全省率先设立库区水上综合管理执法局,集中以往由交通、海事、水务、农委、环保、旅游、安监、公安、佛子岭水库管理处9家单位行使的25项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建立了水库群一体化管理机制,进行库区水上安全、船只管理、浮动设施管理、渔业管理、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执法管理,有效破解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问题。
二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在2019年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创新设立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协调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工作。同时,将全面深化改革和绿色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设立“改革创新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改革的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创造绿色GDP。
三是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试点工作。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试点工作,制定《霍山县全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建立“3+3+3”三级环境专项监督长体系,建立“1+N”监管网络,构建“2和一”环长制队伍,“1+1”奖惩激励机制,构建全覆盖、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环境监管体系。召开了全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试点工作推进会议,明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县级总环境专项监督长,有关县领导担任县级副总环境专项监督长,乡镇(园区)监督长16名,村级(开发区片区)监督长144名,每村(社区)设立环境监督员3名,智慧监控中心已基本建成。
(五)大力推进生态修复。
一是加大主要入库河流生态治理。投入1200万元采取清理积存垃圾、护岸重建、植被绿化等措施对主要入库河流小溪河、龙井冲河、辉阳河、香炉河、漫水河、新铺沟河等6条河流进行生态治理,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二是加大对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沿线弃渣场生态修复。投入2000余万元采取平整加固、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对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沿线单龙寺镇古树新村、长院露营地、宋家河扶贫驿站、青枫岭隧道出口、金竹坪村部周边、铜锣寨隧道进出口、土地岭隧道进出口等弃渣场进行生态修复。
三是扎实推进矿山恢复治理。截至目前,全县 76家石材石料开采加工企业和场所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已完成71家。其余的5家矿山中,东元石料厂生态修复施工已完成, 6月26日市局己验收,专家组提出了部分整改,目前与儿街镇正在对东元石料厂进行整改和资料完善。其余4家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由所在地的乡镇负责实施,修复方案己编制,磨子潭远大石料己预算并挂网招标,其余三座废弃矿山正在进行预算和招标准备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生态修复任务。在生产矿山立荣石料厂的年度修复任务30亩,正在整改中。霍山县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销号工作按《安徽省尾矿库闭库销号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规定,县自然资源局2021年5月7日委托安徽昌昊矿山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黄金矿业公司现有四座尾矿库销号工作总承包。目前已完成销号并在政府网站上公示。
四是加强入库河口缓冲带建设。投入2600万元建设单龙寺扫帚河入库河口缓冲带项目,主要是清理底泥淤泥和积存垃圾,通过建设截污坝、浮岛净化床、绿化亮化等措施,将过去的弃渣场及河道杂物进行深度清理、整治,消除污染源,进一步减少了入库污染。
五是加强水库水面保洁。投入200多万元为执法局购置垃圾清漂保洁船9艘,对三大水库水面垃圾进行清理保洁。
六是提高污水处理厂尾水治理水平。由于污水处理厂达标外排的尾水,若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来衡量,大多是IV类水,甚至是V或劣V类水。为进一步确保霍山出境水考核断面达标(综合P值≤0.85),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5亿元在下符桥镇移洋湾村建设1000亩生态湿地,对县污水处理厂和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外排尾水进行净化处理。目前,项目已由县住建局委托第三方运营。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绿色产业亟需提质升级
一是产业链条需要延伸拓展。在水饮品及食品酿造方面,有待开发药酒、保健酒、果酒、果蔬饮品和茶饮品等新产品,产业产品挖掘不够;在石斛等特色中药材产业方面,仍需开发更多生态保健食品。二是品牌还需做大做强。霍山黄芽、霍山石斛等特色产品资源品牌效应推广的还不够,品牌影响力不足。三是产业生态化、绿色化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部分产业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生产方式仍较为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二)“两山”转化体制机制仍需探索创新
一是规划协调机制有待健全。当前各规划责任部门信息共享不足,亟需实施“多规合一”工作机制,协调融合各部门规划,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协同平台。二是“两山”转化的制度体系仍需完善。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价值核算,刚刚开展探索启动阶段,仍然不断总结,推动结果运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机制、生态信用制度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考核制度、决策机制等没有建立。
(三)绿色惠民基础有待夯实筑牢
一是扶贫致富仍有压力。霍山县是大别山区36个贫困县中最早的“摘帽县”,但扶贫致富任务依然较重,全县因病、因残、缺劳力户致贫人口比重较大,自我脱贫能力弱,后续全面小康仍有压力。二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而作为非贫困县,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投入相对较少,县级财政压力较大。因此导致霍山县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至今不通铁路;山区公路等级低,改造成本高;卫生、文化、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还比较滞后。
(四)“两山”文化建设有待加快推进
一是“两山”文化品牌价值有待提升。霍山县具有传统的皋陶文化、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中医药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文化构建不够系统,品牌特色不够突出,对品牌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二是“两山”文化弘扬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但文化宣传内容中有关“两山”文化的比例不够高,全社会参与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深入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树牢绿色低碳发展思想根基,进一步探索总结“两山”转化的典型路径和模式,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动GEP核算和“两山”实践创新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