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征收 | 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 | 1.《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3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六百四十一号公布)第三十二条第一款:排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2.《安徽省城市污水处理费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4月2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一百八十三号公布)第五条:在本省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缴纳城市污水处理费;已缴纳城市污水处理费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 1、受理阶段责任:公示城市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的依据、项目、范围、程序、对象、标准时限、征收方式、免缴、减缴条件等,按照申请人要求进行相关解释说明,受理申请人的缴费申请。 2、审核阶段责任:公共供水企业应当按规定时限如实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申报售水量和代征的污水处理费数额,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应当对申报情况进行审核,确定污水处理费征收数额,审查材料,是否符合相关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定的征收标准、免缴、减缴条件。 3、决定阶段责任: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对公共供水企业污水处理费数额进行确认,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时限要求征收或者代征污水处理费;对需缴费的开票征收,缴入国库;符合减免条件的,办理免缴、减缴手续。 4、事后监管责任:对未及时缴费的进行催报催缴。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1.擅自改变征收管理范围的; 2.不征、少征,致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的; 3.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摊派处理费的; 4.违反法定程序为该承担处理费办理减缴、免缴和退费手续的; 5.私分、挪用、截留、非法占有处理费的; 6.在征收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7.在征收过程中发生腐败行为的; 8.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
|
行政征收 | 城市道路占用费、挖掘修复费征收 |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1996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98号公布)第三十七条:占用或者挖掘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城市道路的,应当向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交纳城市道路占用费或者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城市道路占用费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同级财政、物价主管部门核定;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财政、物价主管部门备案。 | 1、受理阶段责任:公示城市道路占用费、挖掘修复费征收的依据、项目、范围、程序、对象、标准时限、征收方式、免缴、减缴条件等,按照申请人要求进行相关解释说明,受理申请人的缴费申请。 2、审核责任:审查城市道路占用或挖掘的批准材料,对照材料,审查符合的收费标准;确定城市道路占用费、挖掘修复费费征收数额,审查材料,是否符合相关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定的征收标准、免缴、减缴条件。 3、决定阶段责任:对照标准,计算并行确认缴费数额,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时限要求征收或者代征城市道路占用和挖掘修复费;对需缴费的开票征收,缴入国库;符合减免条件的,办理免缴、减缴手续。 4、事后监管阶段责任:对未及时缴费的进行催报催缴。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1.擅自改变征收管理范围的; 2.不征、少征,致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的; 3.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摊派处理费的; 4.违反法定程序为该承担处理费办理减缴、免缴和退费手续的; 5.在征收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6.在征收过程中发生腐败行为的; 7.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
|
行政征收 |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 |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物价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2]80号,2002年12月9日发布)第11条: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由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 1.受理阶段责任:公示应当提交的材料;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按规定受理或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应当告知理由)。 2.审查阶段责任:材料审核(包括经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盖章的申请表、研究报告、检测报告、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等相关材料),组织专家论证、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3.决定阶段责任:做出通过或不通过决定(不通过的应当告知理由);法定告知。 4.送达阶段责任:下发审查意见,信息公开。 5.事后监督责任:加强监督。依法查处违规行为。 6.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1.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的,未受理、未办理的; 2.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的但予以受理、办理的; 3.审查人员因失职、渎职,导致不符合条件的技术、产品通过论证,产生不良影响的; 4.在论证过程中刁难企业、收取贿赂或为他人谋取不当利益的; 5.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