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茶叶新型经营主体:
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2年省财政厅农业高质量发展(“两强一增”行动)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皖农计财函[2022]393号)文件精神,霍山茶产业建设任务是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1个。县财政局要求在4月30日前上报项目建设主体及实施方案,经过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会议研究,现将申报条件要求公告如下:
一、基本条件
(1)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对公银行账号,有办公地点;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合理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茶叶生产新型经营主体;
(2)实施积极性高,茶园面积不少于300亩,有合法的经营权,并具备相应的证明文件;能够及时按照《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创建技术规范》要求创建示范茶园的,示范园建成后按照《示范茶园创建认定指标体系》得分70分以上的;
(3)茶园实行绿色生态管理,近三年未使用除草剂等化学农药;
(4)茶园具备茶叶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等茶旅功能的;
(5)无茶叶农药残留检测超标事件发生的。
二、优先条件
(1)交通便利,茶园区位优势明显的;
(2)茶园建设基础较好,内部道路硬化的。
(3)获得县级或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
(4)有生产投入品购买、使用和生产管理操作等记录的。
三、否决条件
(1)市场监督部门列入经营异常户,税务部门列入非正常户的经营主体。
(2)有不良信用记录、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失信经营主体。
四、应提交的资料。
(1)项目建设申请;
(2)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3)项目建设承诺书。
五、报名时间及地址:
(1)报名截止时间:2022年4月30日下午15:00前。逾期没有报名,视为自动放弃;
(2)报名地址: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联系人:储成恒;电话:13856461881)。
附:《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创建技术规范》
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
2022年4月26日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创建
技术规范
按照我省出台的《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皖发[2022]5号)要求,结合全省茶产业发展现状,特制定《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创建技术规范》。本规范从基本要求、茶园环境、茶园建设、种植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认定与分级等6个方面进行规定,可作为我省茶园创建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的申报、组织实施、验收认定的参考依据,请参照执行。
1 基本要求
1.1 边界应清晰,有合法的经营权,并具备相应的证明文件。
1.2 茶园相对集中连片,坡度小于15°的面积不小于20hm2,坡度大于15°的面积不小于13.34 hm2。
1.3 功能分区清晰,景观布局合理。涵盖物质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利用、机械与设施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技术体系。
1.4 茶园生产管理机械普及率不低于50%。
1.5 茶叶感官品质良好,理化指标、污染物、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限量等要求符合绿色食品茶叶NY/T288的规定。
1.6 茶园经济效益良好,年亩均投入产出比不低于当地平均值。
2 环境要求
2.1 位于非农业生产禁止区,远离污染源2 km以上。与城镇、高速公路等直线距离应不小于500m,有宽度不低于 20 m的自然或人工隔离带或缓冲区。
2.2 茶园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NY/391的规定。
2.3 茶园生态用地面积不小于茶园总生产面积的5%,最高不超过15%。
3 茶园建设
3.1 茶园道路系统
3.1.1 茶园的道路包括主道、支道、步道与内环道,并相互贯通,连接成网。茶园地形过于复杂,宜采用山地轨道车运输机具、生产资料与鲜叶。
3.1.2 主干道是茶园内外连接的交通干线,根据茶园规模、地形与地势选择修建。
以两辆车并行通过为原则,有效宽度不小于7m。
3.1.3支道是园区运输、耕作、施肥等机具通行的道路,贯穿整个茶园,有效宽度不小于4m。
3.1.4 步道是支道通向各块茶园的道路,满足人员、小型机具进出,有效宽度不小于1.2m。
3.1.5 茶园四周应设内环道,方便机械调头,且与园外隔离,防止水土流失、园外树根等入侵。
3.2 茶园水利系统
3.2.1具有保水、灌水和排水三个功能,由隔离沟、横沟、纵沟、水塘、蓄水池、管道等组成。
3.2.2 沟渠宽度不宜过宽,30~40cm为宜,机具通过沟渠上方宜覆盖水泥预制板。
3.2.3 每2~3 hm2至少建设1个蓄水池,容量不少于20 m3,宜建于排水沟的出口处或排水不良的积水处。
3.2.4 宜建立茶园喷灌、滴灌等现代节水灌溉系统。灌溉管道应埋入地下35cm以下,喷头布置茶蓬中间,高于茶面50cm以上;滴灌头布置与茶丛根部附近,方便机械化作业。
3.3 茶行与种植方式
3.3.1 茶行长度一般不超过50 m,一个地块面积宜50~80个茶行,不超过10亩。每个地块宜设置面积不小于8m2硬化平台,便于物料和机具临时处置。
3.3.2 茶园坡度大于15°时,应修筑等高梯地。其中,坡度在15°~20°之间茶园,可修筑双行梯地;坡度在 20°~25°之间时宜修筑单行梯地;大于25°的不提倡开展“三化”示范创建。
3.3.3 坡地茶园梯面宽应不小于120 cm,距内侧梯壁不小于80 cm 处种植,每增加 1个种植行,梯面应增宽150 cm。
3.3.4 缓坡地茶园的茶行走向应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梯地茶园应与梯壁走向一致,不能有封闭行。
3.3.5 采用条例式种植,以单行双株,株行距 33 cm×150 cm为宜。
3.4 生态建设
3.4.1 在茶园四周、内部空地、道路、沟渠、其它设施边应种植景观植物或绿肥,形成景观带与生物栖息地。树种、草种选择以适宜本地栽种的、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
3.4.2 防护林带应设与山脊、风口处,宽度不小于5m,主林带种植2~3行高大常绿乔木,两侧配以2-3行灌木。
3.4.3 行道树间隔不应小于3 m,以不影响机械通过为宜。地头区域种植树木时,也不能影响机械掉头及管理作业。
3.4.4 园内部实施立体种植,打造“乔-灌(茶树)-草”三层或二层生态茶园复合结构模式。乔木树种宜选经济林、观赏林,草本植物宜选绿肥、牧草。
3.4.5 裸露的茶园梯壁种植护坡绿肥,梯壁植物影响茶树生长或妨碍管理时,应刈割,一年1~2次。
4 茶园生产管理
4.1土壤管理
4.1.1 使用本茶园或本地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堆肥应符合NY/T 3442的规定,商品有机肥料应符合NY 525的规定。
4.1.2 化学肥料使用应符合HJ 555和NY/T 496的规定。有机肥料的使用应符合GB/T 25246的规定。
4.1.3 年氮素用量(折合纯氮)不高于本区域推荐氮素总量;有机氮占比不少于25%。
4.1.4 宜采用种植绿肥、放养蚯蚓、增施菜籽饼、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方式培肥和改良土壤,稳定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1.5 宜机械翻耕追肥,采用机械深耕施基肥,每年1次。
4.1.6 宜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茶树专用缓释肥机施,无人机、雾喷机叶面追肥等轻简化施肥模式。
4.2树冠管理
4.2.1树冠管理完全机械化。树冠维护、树冠改造等工作环节,宜使用单人或双人修剪机、修边机、圆盘割灌机。
4.2.2 树冠高度控制不高于1m,树幅宽度不大于1m,茶丛行间机械作业宽度不低于60cm。
4.3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4.3.1 综合运用生态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优先采用非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防治次数与用量,化学防治不超过2次/年。
4.3.2 宜推广使用色板、杀虫灯、性诱剂进行诱杀,配合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矿物源农药等控制茶树病虫害的发生。
4.3.3 宜采用无人机飞防、雾喷机等高效施药模式。
4.3.4 草害控制推广采用以草抑草、旋耕除草、割草机刈割等绿色控草方式,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
4.4 茶叶采摘
4.4.1 有机采作业需求的茶园,应培育平面或弧形蓬面。手采茶园可以通过深修剪或重修剪,将立体树冠培育成机采冠面。
4.4.2 平地茶园、缓坡茶园,可选用双人采茶机或乘用型采茶机;窄幅梯地则宜选用单人采茶机。
4.4.3 双人采茶机每5-6hm2配置1台,单人采茶机每1.5hm2配置1台。
4.5废弃物处理
4.5.1 废弃农膜回收率应在90%以上,宜使用可回收地布或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不得焚烧农膜。
4.5.2 色板、农药包装、肥料包装的回收率应达到100%,带出茶园无害化处理。
5 质量管理体系
5.1 宜开展有机茶园、绿色食品茶园、生态低碳茶园、欧标认证等国内外相关质量体系管理认证工作。
5.2 宜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茶园管理追溯,对农业投入品的购买和使用,以及农事操作进行详细记录。
5.2 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投入品购买和使用记录、茶园耕作与施肥、茶树修剪与采摘、除草、农药使用量与使用时期等。
5.3 应配备相关人员进行信息采集与记录,有监管人员对信息记录进行监管审核。记录档案资料应保存至少5年。
6 认定与分级
6.1 示范园认定基本条件见表1。逐一检査是否符合表1的规定,无不符合项的茶园判为合格;有1项不满足则判断不合格,1年后重新申请认定。
6.2 符合标准园创建基本要求的,按表2对标准茶园进行综合评分。总分为100分,各大项及大项内的各小项均按等权重平均值法计算。
6.3 根据评分结果将标准园分为3个等级:五星级★★★★★,85(含)~100分;四星级★★★★:70分(含)~85分;三星级★★★:60分(含)~70分。
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创建
基本条件和认定指标体系
示范茶园创建认定基本条件
类别 |
编号 |
要求内容 |
茶园建设 |
1 |
茶园相对集中连片,坡度小于15°的面积不小于20hm2,坡度大于15°的面积不小于13.34 hm2 |
2 |
与污染源距离不小于2 km |
|
3 |
茶园非生产的面积占茶园总生产面积的5%~15% |
|
4 |
茶园道路系统基本满足管理机械进出茶园 |
|
5 |
茶园具有基本的保水、灌水和排水功能 |
|
6 |
茶树条例式种植,行间有机器作业面 |
|
7 |
茶园内有行道树,采用立体种植模式 |
|
种植管理
|
8 |
茶园生产管理机械普及率不低于50% |
9 |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用量来自有机肥料的不少于25%
|
|
10 |
有培肥、改良土壤,稳定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措施 |
|
11 |
采用机械翻耕追肥,采用机械深耕施基肥 |
|
12 |
树冠管理基本采用机械化 |
|
13 |
化学防治次数少,不超过2次/年
|
|
14 |
有绿色控草措施,禁止使用化学除草
|
|
15 |
农用废弃物有回收、处理措施,回收率不低于90% |
|
16 |
有投入品购买、使用和生产管理操作记录 |
|
质量效益 |
17 |
无茶叶农药残留检测超标事件发生 |
18 |
年亩均投入产出比低于当地平均值 |
示范茶园创建认定指标体系
类 别 |
编 号 |
指标观测点 |
评价方法 |
赋分依据 |
分值 |
茶园 环境 |
1 |
茶园与周围污染源距离 |
茶园边界与污染源的直线距离 |
2 km~10 km |
60~100 |
2 |
隔离带或缓冲区宽度
|
茶园与周边环境的直线距离 |
20m~100m |
60~100 |
|
3 |
空气、土壤、灌溉水质量 |
检测报告,参照认证茶园相关指标 |
有机/绿色/生态低碳 |
100/80/60 |
|
4 |
茶园生态用地面积占比 |
测算生态用地面积与茶园总面积之比 |
5%~15% |
60 ~100 |
|
茶园 建设 |
5 |
道路系统完整性 |
按实际要求建设道路类型,满足机械进出程度 |
完整/较完整/基本 |
100~60 |
6 |
道路系统规范性 |
按要求设置条数与宽度要求 |
规范/较规范/基本 |
100~60 |
|
7 |
水利系统完整性 |
隔离沟、横沟、纵沟、水塘、蓄水池、喷灌、滴灌等组成情况 |
沟渠/蓄水设施/现代节水系统 |
60 ~100 |
|
8 |
水利系统规范性 |
沟渠宽度、蓄水池个数与容量符合要求情况 |
规范/较规范/基本 |
100/80/60 |
|
9 |
茶行布置规范性 |
按行长、地块大小、梯地茶园梯面宽度符合要求情况 |
规范/较规范/基 |
100/80/60 |
|
10 |
生态功能区域建设 |
茶园四周、内部空地、主干道和支道两旁种植景观植物配置科学性、完善性 |
完整/较完整/不完整 |
10/80/60 |
|
11 |
茶园立体种植模式 |
复合种植的组成层数与科学性 |
3层/2层/无 |
100/80/60 |
|
生产 管理 |
12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秋季施基肥前30cm土壤土层有机质含量,取样测定 |
2%~5% |
60~100 |
13 |
氮肥用量降低比例 |
氮肥用量比推荐量降低比例 |
10%~30% |
60~100 |
|
14 |
化肥氮替代比例 |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比例 |
25%~100% |
60~100 |
|
15 |
轻简化施肥模式 |
水肥一体化施肥系统,机械施肥、无人机、雾喷机追肥等手段数量 |
1~5个 |
60~100 |
|
16 |
化学农药替代比例 |
化学农药使用次数,次数增加,得分减少; |
0~2次 |
100~60 |
|
17 |
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 |
采用色诱、灯诱、性诱、植物源农药、矿物园农药、农用抗生素、病毒制剂等手段应用数量与科学性
|
1~5个 |
60~100 |
|
18 |
轻简化高效施药模式 |
无人机飞防、雾喷机、打药机等新装备应用 |
有/无 |
100/60 |
|
19 |
绿色控草模式 |
以草抑草、旋耕除草、机器刈割、覆盖抑草、动物抑草等技术应用数量与效果 |
优/良好/一般 |
100/80/60 |
|
20 |
树冠管理机械化 |
树冠维护、改造等修剪机械使用程度 |
全部/大部/小部 |
100/80/60 |
|
21 |
茶叶采摘机械化 |
机采树冠规范性、采茶机配置科学性、先进行;完全手采得分为60 |
优/良好/无 |
100/80/60 |
|
22 |
茶园物料运输 |
农业投入品进出茶园、鲜叶运送效率 |
高/中/低 |
100/80/60 |
|
22 |
农用废弃物处理 |
废弃农膜、地布、色板、农药包装、肥料包装的回收执行情况 |
90%~100% |
100~60 |
|
质量 效益 |
23 |
迫溯记录的完整性 |
产品追溯体系的建立 |
完整/较完整/不完整 |
100/80/60 |
24 |
茶园获得认证类型 |
与茶园质量安全相关的认证类型 |
有机产品、欧标/绿色食品/其他认证/没有认证 |
100/80/70/60 |
|
25 |
茶叶农药残留水平 |
对常用的化学除草剂、杀虫、杀菌剂抽检 |
零检出/符合国标 |
100/80 |
|
26 |
年亩均投入产出比 |
与本地平均值比较 |
20-100% |
60~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