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情状况
1、点上苗情。全县不同区域类型的6个监测点中,黑石渡、佛子岭、但家庙、上土市4个点目前均已齐穗,下符桥、与儿街2个点全田50%抽穗。当前大田亩茎蘖数17.7-22.42万,平均19.73万苗,较上年同期18.87万苗增加0.86万苗,较上3年田间监测平均茎蘖数增加0.11万苗;大田叶龄13.05—16.84叶,平均14.48叶,较上年同期14.57叶减少0.09叶,较上3年田间监测平均叶龄减少0.31叶。再生稻监测点已于8月17-20日完成头季收割,成熟期叶龄15叶,大田亩均有效穗20.38万,穗均总粒数175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6.6克,理论产量691.9公斤,较上年666.9公斤增加25公斤,增3.7%。从当前田间苗情长势看,各监测点苗情总体略好于上年。
2、面上苗情。据近期大田调查和分析,全县大田一、二、三类苗面积分别为6.6万亩、8.5万亩、5.9万亩,分别占全县种植总面积31.4%、40.5%、28.1%,分别较上年27.1%、40%、32.9%增加4.3%、0.5%、减少4.8%。一、二类苗共15.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1.9%,较上年67.1%增加4.8%,较上3年田间监测同期平均增加1.13%%。
3、生育进程。目前我县约72%的水稻大田处于抽穗扬花或灌浆结实期。根据田间生长情况和未来天气等综合分析,预计在8月下旬抽穗扬花的面积约4.3万亩,占全县中稻总面积的20.5%,大田亩均茎蘖数19.8万苗,叶龄14.5叶,目前基本处于孕穗末期或即将破口期;预计在9月上旬抽穗扬花的面积约1.6万亩,占全县中稻总面积的7.6%,大田亩均茎蘖数24.1万苗,叶龄13.3叶,目前基本处于孕穗期。从当前大田长势长相等情况综合判断,我县当前中稻生育进程总体上较去年同期推迟3-4天,稍迟于常年同期。
二、当前预估产分析
2、天气条件因素。7月平均气温29.0℃,较常年略偏高1.0℃,日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11日,日最高气温超35℃的天数11天,月总降水量173.6mm,较常年偏少。月日照时数为143.9时,较常年偏少。7月主要降水过程为6-7日、16-22日、28-30日。8月份以来,平均高温34℃,平均低温24℃,日极端最高气温37℃,出现在12日,没有出现连续5天以上超35℃的高温天气,且主要以晴到多云、夹杂雷阵雨天气,光照较充足,台风“杜苏芮”对水稻生产没有产生影响,利于8月上中旬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结实率、千粒重增加,增产明显。
3、生产技术因素。一是田间管理措施有力、技术指导方法对路,构建了高产群体架构;二是病虫害防控得当,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三是水稻精耕细作示范辐射带动增强,全县面上农机农艺融合度提高,绿色增产增效成效显著;三是十项主推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充分运用,多方因素促使增产明显。
三、田管建议
当前,我县水稻正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部分一季中稻处于孕穗抽穗期或灌浆结实期。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天气较为有利,但应加强成熟前期的各项田间管理,确保把“丰收在田”变成“丰收到手”。
1、高温热害防控。如连续出现3天以上超35℃的高温天气,田间采取灌深水以水调温。保持稻田有一定水层,可显著降低高温秋旱气候条件下产量损失程度。抽穗扬花期田间水层保持5-10厘米,可降低田间小气候温度2-3℃,减轻热害。
2、肥水管理上。要加强田间肥水调控,对长势偏弱的田块要及时追肥,促进分蘖成穗。水稻齐穗后,要注重水层管理及保证养分供应,田间管理以养根保叶、防止早衰、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灌浆、提高结实率和粒重为目标。
(1)酌施粒肥。补施粒肥看苗、看田、看天施用粒肥。叶色偏黄、剑叶短小的应补施,叶色偏深、剑叶肥大的不施;瘦田补施,肥田不施;晴天多的补施,阴雨天多的不施。一般在破口期每亩施尿素2~3kg为宜。
(2)合理灌溉灌浆水。灌浆结实期合理灌溉,可以养根保叶、减少空粒和秕粒。抽穗扬花期田间要保持一定水层。灌浆期以湿润为主,间隙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扬花期遇高温或结实期遇低温,要及早灌深水调节温度,以减少空粒和秕粒。收割前不宜过早断水,一般在收获前一周开沟断水。
3、病虫害防治上。应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信息,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病虫危害,实现虫口夺粮。突出抓好水稻“三虫三病”防控,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稻瘟病“两虫两病”为防控重点,兼顾水稻螟虫、纹枯病等。狠抓破口抽穗期预防,及时开展药剂防治,重点保护水稻功能叶(上三叶)。
4、注意灾害性天气影响。注意后期可能发生的台风、连续阴雨等不良天气对产量和收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