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霍山县是安徽省林业重点县,是2017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县,林业资源丰富,林地总面积230万亩,森林覆盖率76%。霍山县不断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但家庙镇开展集体林权不动产调查登记试点,截至目前,已完成但家庙镇2.16万亩林地确权登记发证,发放林权不动产权证3633本。8月,颁发全县第一本林地经营权不动产证书,实现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设,切实推进解决林业经营者融资贷款难的问题,让拥有林地承包权的林农和经营权的经营主体吃上“定心丸”。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群众事情群众办。林权不动产调查登记工作是“吃螃蟹者”,群众能看到的利益是有限的,面临的矛盾纠纷错综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协调工作量大,弄不好就会捅了“马蜂窝”。霍山县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创新打造“但说无妨”(但家庙镇)、“落地有声”(落儿岭镇)、“诸事如意”(诸佛庵镇)等党建品牌,充分利用但家庙镇“但说无妨”党建品牌,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小板凳,政策同学习、诉求当面提、有事共商议,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我们把“但说无妨”活动开进了现场,全面宣传林权不动产调查登记试点工作的好处,通过数据的方式明确林地边界,将老一辈的记忆转化为矢量坐标,林地边界信息永久性存入数据库,不用担心后期开发经营产生矛盾纠纷,同时认真解答群众疑问,营造浓厚氛围。我们把但说无妨活动开进了山场,此次试点最多的发证农户证书达14本之多,最小的发证面积仅为53平方米,矛盾多,工作量大。我们通过“但说无妨”活动主动调处矛盾纠纷120余起,为第一阶段林改工作的调查和勘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部门协作,凝聚合力抓试点。林权不动产调查登记发证工作需要自然资源、林业等多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推进。试点工作能否快速推进,取决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性。县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现场调度会,明确各单位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解决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形成工作合力;印发《霍山县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中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林权登记的工作程序、登记需要的申报材料和各类登记表格的示范文本,规范开展林权登记工作;协调软件开发公司对登记系统多次进行优化改造升级,对首次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注销登记等林权登记业务进行流程再造,疏通了技术瓶颈,保证登记系统符合林权登记的技术要求;印发《霍山县林权不动产登记宗地图测绘服务收费最高限价备案标准》,征集了5家有测绘资质的林权测绘服务机构,建立林权测绘备选库,为林权登记所需的地籍测绘服务工作提供保障;开设乡镇不动产登记分中心,采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申请和审核服务模式,派人实地指导,林农在乡镇分中心就可以申请林权登记,窗口人员在网上审核无误后即可审批发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在林权地籍调查中,针对户均宗地数较多,需要本宗及相邻权利人在界址核实时多次签字确认的情况,创新尝试将林农的每一宗地的图形界址信息集成到本村民组的一张总地籍调查图上,各户在界址点成果表上签字确认的同时,可一并对相邻宗地的界址范围予以确认,有效提高群众对图件的辨识度,减少界址纠纷。
(三)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定人心。试点工作紧紧围绕集体林权“承包、流转、办证、经营”四个重要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一是解决“界要怎么勘?”。为消除农户的疑虑,确保整个试点工作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我们坚持以现场调查落界为主,以室内指界为辅,农户必须要到现场进行指界确认,实测面积。在但家庙镇观音岩村成立了由村民组里熟悉山场户界的老同志、村包片干部组成的68个指界专班,做好确认村民组界线、划定每户林地范围的前期工作,再通知群众到现场核实确认,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少数山形陡峭无法去到现场的,技术人员将宗地套合到电脑版实景地图上,权利人可根据地形地貌结合道路、田地、水塘、村庄等完成指界确认。指界专班又兼任协调小组,涉及村民组内的边界纠纷问题由该小组负责调解,本次试点中,指界专班据实调整修改宗地界格5500多处。二是解决“字要怎么签?”。但家庙镇观音岩村常住人口率只有55% ,林地不动产权证办理需要相邻权利人确认签字,我们颁发的单本证书最多的需21户相邻人签字,对于常年在外务工人员,通过本人授权委托、微信、QQ文件传送等方式完成全流程办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三是解决“证要怎么改?”。由于历史原因,部分群众手中的“老林权证”、流转协议、承包合同等原始依据与事实有出入,“老证”换“新证”有一定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以实测数据为准绳,做到公平公正,以农户签字确认和满意为工作目标。
三、试点工作成效
(一)激活兴绿富民“新引擎”。一是林农得益,通过数据化的林地宗地边界,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靠老一辈的记忆和代代相传林地界格容易产生纠纷的问题;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林权不动产调查登记后能够使林地经营权从农户承包权中剥离出来,通过合法有序的流转,创造了从发包人到经营主体角色转换的有利条件,林地经营权的放活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增加了新的动力,结合试点工作,但家庙镇流转了2000多亩林地种植油茶,带动本镇农户1000户,其中脱贫户380户1000余人实现居家稳定就业。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新造林基地进行大豆、菊花带状复合种植,向森林要产值、向森林要效益、向森林要粮食,累计完成林下经济面积5600亩,产值228万余元,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三是提振林业经营投资信心,集体林权不动产调查登记为林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相比于流转合同,林地经营权证细化了合同内容,数据化的流转林地边界也规避了若干年后可能产生的权属纠纷,林地经营权证的办理可以使林业经营者更加放心地加大对林地的投入。但家庙镇金马启飞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林业企业,流转但家庙镇观音岩村19个村民组415户林地467.86公顷,占全村林地面积的25.7%,近三年建成占地2400平方米的茶油加工厂,新建林区生产道路18km,配套建设1000亩油茶基地滴灌项目,结合抚育施肥和整形修剪,企业总投资达2200余万元。
(二)破解林地权属“旧问题”。我们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解决了林业企业和群众林权归属历史遗留问题。以村为主,第三方测绘公司技术为支撑,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遥感影像判读为参考,以辅助指界专班实地走访为确权线索,通过“但说无妨”活动进行追根溯源,摸清辖区范围内历史时空变化情况,研究不同时期的相关政策,以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100%为工作目标,分析拟定解决思路,提出解决办法,形成“一宗一策”。先后解决了但家庙镇观音岩村大龙井组30多亩集体林场被少数农户侵占问题、科氏丛林公司流转观音岩村杨家行与黄塝等村民组90亩合同面积差异问题、中绿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与观音岩村尧关组舒世凡等3户农民的流转金支付纠纷问题。
三是助推林业工作“新发展”。林权不动产权籍调查加快了林业同自然资源部门的土地不动产登记单元信息衔接,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同时进一步摸清林业底数,为林业项目建设提供依据。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鼓励引导林农和社会资本进入林业开发,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大力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积极创建知名品牌,使其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以股份式、合作式、托管式等运作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