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聚集性病例指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人员中,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二、报告
根据《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应急预案的要求》,除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外的其它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要及时上报并转诊至定点医疗机构。
定点医疗机构负责SFTS疑似病例的报告,暂参照乙类传染病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疑似病例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分类为“疑似病例”;开展实验室检测,如为确诊病例,应及时将病例分类订正为“确诊病例”。
聚集性病例一经确认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根据事件进展及时进行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三、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四、实验室检测
1.核酸检测:采用RT-PCR和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患者血清中扩增到特异性核酸,可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2.病毒分离:处理病毒分离的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后,采用Vero、Vero E6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用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确定。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病毒可确诊。
3.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IFA)抗体测定、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认为新近感染。
4.血清特异性总抗体: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病原特异性总抗体阳性表明曾受到病毒感染。
5.采样、结果反馈和复核检测
诊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的医疗机构,负责用无菌真空管采集病例的急性期非抗凝血标本,送有检测能力的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送样时,需填写《医疗机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检测送样表》(见附表2)。
每次采集的非抗凝血标本量不少于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份用于实验室检测,1份用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检测机构依据标本采集具体时间选择合适检测方法(核酸、抗体)检测。
区疾控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反馈给送样机构并督促医疗机构修改或订正病例的诊断。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标本(包括所有检测结果阳性和阴性标本),及临床怀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出血热,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阴性标本,及时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
五、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区疾控中心接到病例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录入至EpiData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下载)。
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注意调查感染来源。监测医疗机构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就诊者,同时组织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病例,筛查、随访搜索出的疑似病例,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中,调查者应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尤其应当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六、预防与控制措施
SFTS是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起病急,没有特异性症状,分布范围广,病死率高,容易误诊、漏诊,目前没有针对性疫苗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对于保护人们生命健康和牲畜安全至关重要。
(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有出血表现的病人住院治疗时应单间隔离,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患者时应采取标准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抢救或护理危重患者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疾病通过血液、分泌物接触造成人际间传播。
疾控中心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时,也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医疗卫生机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护和感染控制见附件7。
(二)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各地应当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报告和治疗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采集标本送市疾控中心或其他有能力检测机构开展实验室检测。区疾控中心和区级综合医疗机构也应当逐步建立该病的实验室诊断能力。
(四)加强疾病健康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开展SFTS疾病相关键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特别是指导疫区高危人群减少蜱的接触暴露,做好野外作业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和胶鞋,裸露部位喷驱避剂)。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蜱防制宣传要点见附件6。
(五)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做好SFTS高发季节疫情监测与管理,分析疫情监测数据,提高疫情监测质量,指导防控工作重点。
(六)做好媒介生物与宿主动物的追根溯源调查工作。
加强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调查工作,掌握长角血蜱等蜱虫分布范围和分布密度信息,采取有效防蜱灭蜱工作,发现家畜或宠物体表寄生蜱时应尽快清除,降低环境蜱的密度。
七、应急监测
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需按照省疾控中心统一安排,适时开展应急监测或宿主媒介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症状监测
选取2-3家医疗机构,监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症状监测病例定义:
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可同时有白细胞减少或降低)。
2.发热伴出血症状(呕血、黑便、牙龈出血、皮肤淤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至少1项)。
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患者,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查其血象;明确诊断为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采集血清标本,检测SFTSV。
(二)宿主媒介调查
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生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禽家畜、啮齿动物及野鸟等野生动物)及蜱虫等媒介种群和密度消长情况,采集动物脏器标本、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查明可能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