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社区办,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各企业:
一、事故警示专题
1.吉林长春:一餐厅发生严重爆炸燃烧事故,17死3伤
9月28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官方通报,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一餐厅发生严重爆炸燃烧事故,造成17人死亡、3人受伤。经事故调查组现场勘验和公安部门调查,初步认定,事故为瓶装液化石油气罐泄漏引发爆炸燃烧所致。
2.天津宝坻:一路交口附近突发燃气爆炸事故,23人受伤
6月21日16时许,天津市宝坻区北城东路与吴苏路交口附近,因违规施工造成燃气泄漏,引发事故,导致23人受伤。
3.河北三河:一商业街商铺发生爆炸,致2死20伤
6月24日下午,三河市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告:6月24日9时18分,三河市福成尚街时代广场一商户发生液化石油气瓶燃爆事故,现场搜救工作于13时30分结束。事故共造成22人受伤,其中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及善后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二、工作要求
近期,全国多地接连发生燃气安全事故,请各乡镇、各有关单位结合百日保安全对企业开展燃气安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食堂、餐厅、厨房等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是否安装对应的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各燃气主管部门应组织开展燃气行业设备安全大排查,及时消除燃气安全隐患,杜绝重大燃气安全事故发生。
三、提示专题(燃气安全)
(一)燃气为什么会爆炸?
燃气爆炸,是由于燃气(包括天然气、煤制气、液化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了一定的数值。而且燃气主要成分的爆炸下限非常低,一旦泄露就容易和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可燃气体。当空气中燃气比例达到一定数值时,一个微弱的电火花就会引起爆炸。
甲烷(天然气主要成分)爆炸下限为 5.0% (=50000ppm)
丙烷(液化气主要成分)爆炸下限为 2.0% (=20000ppm)
氢气(煤制气主要成分)爆炸下限为 4.0% (=40000ppm)
所以,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是各燃气使用场所的必备报警装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其主要功能是探测空气中可燃气体的含量一旦超过报警值就会发出声光报警,若将其与切断阀联锁,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的同时就会切断燃气的供应管道,降低爆炸发生的可能性。
(二)燃气使用安全提示
1.购买选用合格的燃气灶、胶管、气瓶、调压阀等,使用带熄火保护功能的灶具。
2.不擅自改动、改装燃气管线、灶具等设施,更换气瓶要与管线连接牢靠,并检查是否漏气。
3.不包裹燃气表、热水器等燃气设施及附属管道,不在燃气设施上捆绑、悬挂物品,以免影响密封效果。
4.使用燃气的房间应打开门窗保持通风,做饭、烧水时要有人照看,避免汤水沸溢造成火灭漏气。
5.使用完燃气后,应关闭气瓶阀门、管道与软管连接阀门和灶具开关。
6.应经常检查厨房燃气胶管是否有老化、松脱现象,发现异常要及时联系专业人员进行维修、更换。
7.发现燃气泄漏时,要迅速关闭气源,打开门窗通风,不触动电器开关,不使用打火机等明火进行燃气泄漏检查。
8.建议安装燃气自动报警和自动切断装置,及时发现和处置燃气泄漏事故。
9.遇到任何燃气安全事故,要迅速远离危险位置,联系燃气公司和物业,严重的拨打“119”电话报警求助,切记不得在燃气泄露场所拨打电话,否则可能引发爆炸。
(三)安全措施
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2.密闭操作,严防泄漏,工作场所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3.在生产、使用、贮存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穿防静电工作服,必要时戴防护手套,接触高浓度时应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佩戴正压式空气式呼吸器。进入罐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4.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5.避免与氧化剂接触。与氧化剂接触后会发生不可预估的反应,甚至可能引发爆炸。
6.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 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7.天然气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和紧固,不得超压,严禁负压。
8.生产区域内,严禁明火和可能产生明火、火花的作业(固定动火区必须距离生产区30m以上)。生产需要或检修期间需动火时,必须办理动火审批手续。配气站严禁烟火,严禁堆放易燃物,站内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应有事故排风装置。
9.天然气配气站中,不准独立进行操作。非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准进入配气站。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
(四)应急处置
1.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2.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 42℃ 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如有不适感,及时就医。
3.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等。
4.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应急处置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则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5.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202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