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力抓项目、稳投资,以耕耘之志筑发展基础
一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全镇上下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优项目的良好氛围。2023年共谋划实施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1440万元,其中:衔接资金项目15个,总投资972.33万元,移民资金项目4个,总投资326.52万元。单龙寺镇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香炉畈自然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屋脊水乡影园二期提升项目、杨家湾小流域治理项目等一批单体投资超100万元的重大项目相继竣工,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
二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质高效完成“四好农村路”联网路建设,共计9条路5.606公里,全镇交通运输网格日新月异;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投入143.06万元,新建石挡墙240米,水田灌溉饮水7000米,维修偃坝一处。扫帚河香炉畈省级美丽中心村主体建设正在施工;双龙村新修路灯104盏,覆盖2个村民组,168人。
三是招商引资马不停蹄。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筑巢引凤,下好招商引资“一盘棋”。以市场主体需求和方便群众为导向,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全年落实包保企业17家,当好企业服务的“店小二”,累计走访204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27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立足我镇现有资源禀赋,紧盯乡村振兴目标,外出招商6次,对接项目企业9个,足迹遍布合肥、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掌握招商线索3条,成功签约龙吟古树茶宿、龙源文旅项目2个,引入社会资本5000万元,盘活闲置资产2处,进一步丰富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服务业态。
(二)全力调结构、提质效,以奔跑之势强产业发展
一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观念,加大耕地开发、复垦力度,实施土地平整“新增耕地”项目3个,计32个地块,面积60.6亩;实施“增减挂”土地复垦项目33.8亩;开展“找回耕地”3次,找回土地280.56亩。全年超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210亩,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秋种油菜种满种足达600亩,超过任务数20%。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农旅双轮驱动,深入推动“138+N”和“6969”工程,在省道332打造形成“千亩产业带”的基础上,找准核心产业,锚定发展方向,形成更符合镇情的优势特色产业。迎水庵村改造低产茶园700亩,建设“茶旅”生态观光园;单龙寺村利用衔接资金50万元实施“中药材和茭白”产业发展项目,种植高山茭白500亩,种植中药材1100亩;双龙村扩大养殖业规模,养殖黑山羊1200只;东风桥、乌牛河、双龙三村投入资金50万元,打造30亩羊肚菌基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蓝图凸显。
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经济。持续擦亮屋脊山“金字招牌”,坚持以推动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为奋斗目标,依托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东大门”的区位优势,推进我镇“屋脊影乡”争创3A提档升级,在景区中心地带,建设“香炉畈”省级美丽中心村,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创新实施”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农户“的多元发展路径,积极盘活闲置资源,2023年新增特色民宿2家,以“影庐、影寓”为中心的民宿集群联农带农、振兴产业效益显著,“菜篮子”摸底行动助销农特产品达8万元,全镇37家民宿带动240余人“家门口就业”,年游客接待量逾10万人次,民宿经济收入1100万元。其中影庐、影寓充盈村集体经济达50万元。
(三)全力强基础、聚资源,以全镇之力促乡村振兴
一是落实精准帮扶,保证脱贫攻坚之“效”。全镇共有脱贫户897户2719人,监测户49户161人,落实干部常态化帮扶包保984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8354条。防返贫动态监测共排查4006户14595人,发现问题5条,接收部门反馈预警信息117条,已全部纳入监测程序,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批次到户产业验收已完成,共验收518户,发放补助资金116.168万元;开发扶贫公益岗位116个,申报省外务工补贴359人,发放补助资金17.95万元;2023年,贫困户和监测户人均收入21392元,同比增长12%。
二是紧抓产业引领,支撑集体经济之“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拓宽村级发展思路,通过资产入股、联营等方式,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提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整体效能。因村制宜,用好用活“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持续发展“茭白、羊肚菌、山羊养殖和笋干加工”等初见成效的“老牌”特色产业,开发“药材深加工、油茶”等新兴创收产业,借鉴迎水庵“三朵石”品牌模式,打造农特产品商标品牌。多渠道推动集体经济增收。2023年实现“百万强村”2个、20万元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三是注重人居环境,打造和美乡村之“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探索“共治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美丽庭院、五星文明户”评比,结合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双带”模式,让群众自觉参与到建设美丽家园中来,加大“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监管力度,全年共劝导流动商贩16起,制止乱晾乱晒50多起,清理乱堆杂物30多处。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投入环保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升级改造香炉畈中心村污水管网,建立垃圾分类清运制度,利用水利资金650万元推进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项目,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效完成“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工作,审核修改录入全镇21处地名,强化地域特色。
(四)全力惠民生、增福祉,以持久之功创美好生活
一是社会保障兜底有力。坚持民生优先,深入推进“十大暖民心工程”,落实好20项民生实事,努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加强社会保障,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做好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申请审批,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562.79万元,努力提升群众生活水平。2023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已缴费4000人,完成全县下达任务的91.72%,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10469人,完成全县下达任务的89.45%。做好养老服务,发放高龄津贴537人11.5万元,顺利通过敬老院消防验收,入住特困供养20人,依托政府食堂改造新增“老年助餐点”1处,新建村级“养老服务站”1处。
二是创业就业帮扶有力。组织镇内择业人员参加“春风行动”招聘会4场、网上招聘10场,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完成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17人,帮扶率100%,完成第一期“创享霍山”IYB创业培训班参训报名1人,开展脱贫稳就业培训42人,就业技能大度提升;落实2023年脱贫人口居家就业补贴申报24人、省外务工补贴申报359人、退役军人公益性岗位补贴申报3人。
三是质量教育普及有力。做细“控辍保学”工作,2023年度适龄儿童、三残儿童、高中及各类职业学校入学率均达100%。督促完成辖区内24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户走访,发放教育资助宣传单248份,满意度达100%。联合辖区学校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同苏州工业园星湾学校加强教育对口合作,获赠教育扶持资金10万元、图书3万册。严格落实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投入8万元保证辖区“四个一”设施配备齐全,常态化开展水域巡逻。加强素质教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以屋脊山摄影家村为活动基地,成立“少年光影社”,摄影作品多次入选省级摄影专题报刊。
四是殡葬改革推行有力。全面摸清底数,登记造册,60周岁以上老年人3325人,重病患者126人,殡葬从业者6户,组建工作专班,密切关注;广泛宣传发动,家喻户晓,开展板凳会172场次,张贴通告20余份,发放明白纸1000份;加强公墓建设,完善配套,完成双龙公墓主体建设,墓穴110个,公测、配套房、道路硬化正在同步实施,将于11月底前完成。自殡改以来,我镇共死亡5人,全部实行火化,工作推行顺利。
(五)全力兴法治、保平安,以守土之责护和谐稳定
一是夙兴夜寐,安全生产不放松。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12次,落实项目源头监管24项,小微企业“一业一单”签订39份,燃气安全专项检查37家,发现安全隐患54条,现已全部整改到位。应急救灾工作有序推进,上报因洪涝灾害需救助人口548人,采集农房信息3892户,采购应急救灾物资数十万元,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全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二是排忧解难,信访维稳见实效。2023年全镇共排查矛盾纠纷366件,化解率达97.3%;市长热线共办理78件,满意率达100%;“重畅决”办理群众诉求1305例,成果转化5例;“无事找书记”平台处理服务信息386条,处理率达96%。推行党政班子成员轮流接访制度,化解率达100%,连续四年获“无越级上访乡镇”,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三是守土尽责,平安建设出实招。创新“双提升”宣传方式,召开板凳会35场,累计发放宣传折页1000份,全面开展“扫黑除恶”集中宣传3次,组织镇村干部、派出所民警等80余人入户走访,大力弘扬见义勇为先进事迹,开展杜绝酒驾醉驾宣传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紧盯重点人群,社区矫正7人、在册安置帮教对象43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3人,开展定期摸排走访慰问,护一方平安。镇派出所深入辖区开展夜巡,结合各个时间节点,继续加强“电信诈骗、防范邪教、平安建设、防溺水”等宣传工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六)全力破陋习、扬正气,以文明之风塑幸福花乡
一是以阵地建设为抓手,筑牢服务群众“桥头堡”。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整合资源、创新服务、培育品牌为重点,集中力量搭建理论宣传、文化活动、体育健康服务等“五大平台”,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方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按照“六有”标准,不断完善服务群众阵地建设,利用志愿服务“点单台”打造贴近群众“微窗口”,结合创城活动,对已破损的公益广告进行实时更换,对镇图书馆和7个农家书屋进行图书更新,配合全镇重点工作,定期播放应急广告,在线率达90%。在镇文化广场集中打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化阵地”和“红廉广场”不断丰富阵地内容。
二是以志愿服务为窗口,创新服务群众“新举措”。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日产生产生活中。“上接天线”,联合镇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志愿者开展“扫黄打非”及“绿书签进校园”等活动8次,开展非法卫星接收设备清理1次,严厉排查非法出版物6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将上级政策法规及时传递到基层一线。“下接地气”,全年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00余场次,结合传统节日节点,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慰问20余次,开展青少年法制爱国教育6场,开展创城一小时活动约30次,2项志愿服务被评为“霍山县志愿服务典型”。
三是以文化生活为载体,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组建镇“龙影文艺团”1支、村文艺队2支;以“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主题活动为抓手,开展文艺汇演和群众慰问,开展“送戏进万村”7场,公益电影放映84场,丰富群众日常精神文化需求。联合社会资本,先后开展“单龙寺首届村歌比赛、农民丰收节 、民宿节”等活动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四是以文明积分为量化,张贴服务群众“荣誉榜”。深化“文明超市、文明银行”建设,以“村规民约”为基本规范,推进基层自治,创新“红黑榜”制度,组织开展乡风文明评比21次,发放文明积分20000分,评选文明户210余户。选树典型,荣获“霍山好人”称号1人、模范好人称号1人、市级文明家庭称号1户;移风易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发放倡议书1200份,通过快板、三句半等时兴方式倡导群众“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丧葬火化”,在“小阵地”讲清“大道理”,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积极做好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和践行者。
(七)全力强堡垒、改作风,以党建引领激发展活力
一是基层党建常抓不懈。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每月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按要求开展“五大要求、六破六立“大讨论,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每季度开展党建督查,强化问题整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高质量开展2022年度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进一步压实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是依法行政有效铺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2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3件提案建议,上门走访率、办理答复率、代表满意率均达到100%。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今年办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各类投诉咨询78件,办结率为100%;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策回应解读,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途径公开政务信息1190条,公共权力运行更加阳光透明,法治建设卓有成效。
三是队伍建设走在前列。开展村级季度擂台赛,在“比武”中检验工作成效,全面激发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活力,推进“信用村”建设,完成全镇7个村3984户农户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坚持支部引领,扎实推进先锋行动,组织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党支部11个,502名党员承诺,承诺事项1004条;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新聘用后备干部3人,现有后备干部8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中共党员4人,后备干部队伍质量不断提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把程序关,完成发展计划7人;加强选派干部监督管理,切实发挥选派干部助力乡村振兴作用,村集体经济实现大幅度跃升。
四是主题教育入脑入心。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通过原原本本研读学、中心组交流学、专题党课辅导学等方式,夯实理论武装,抓好问题查摆和整改工作,努力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