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霍山县衡山镇 > 应急管理 > 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类】衡山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预案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25-01-20 18:09 信息来源:霍山县衡山镇  字体:[  ]

 

衡山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预案

 

1、总  

     1.1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衡山镇是台风、暴雨多发区,同时也是山洪灾害的多发区。为了防止和减轻山洪灾害,及时、有序地处置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给人民生命带来的危害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安徽省水法实施办法》、《安徽省防洪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1.3 编制原则

本预案的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布置,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参加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

2、基本情况

2.1 自然概况

2.1.1 气象、水文、暴雨洪水特性

2.1.1.1 气象

衡山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干少雨。多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为220天左右。

2.1.1.2 水文

全镇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mm之间。 5~9月为雨季,雨量约占全年80%,10~4(次年)月为旱季,雨量仅占全年20%左右,特别是7~9月3个月,由于受锋面雨、台风雨、雷雨的影响,其降雨量约占全年60%。

区内大小溪流绝大多数发源于境内,水系发育属山地性溪流,落差大,短小流急,源短流小,受降雨的年内年际变化影响,4~9月是产生径流的主要时期,所以易发生洪涝灾害。

2.1.2. 地形地貌

衡山镇位于霍山县北部之东淠河右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距上游佛子岭水库17公里,至下游六安市62公里。全镇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为高山峻岭,是高庙河和幽芳河的发源地。

2.1.3 河流分布情况

衡山镇防汛工作主要涉及“一渠、两圩、八河、十二库”,即:淠源渠沿线、城关圩和迎驾厂圩、12座在册小(二)水库、八条内河(柳林河、幽芳河、高庙河和东淠河、但家庙河、洛阳河、圣人山河、护城河)。

 

2.2 社会经济情况

2.2.1 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全镇下辖11个村,11个社区,2021年末总人口131352人。

2.2.2 区域内耕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截止2022年末,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599.5公顷,全年工农业总产值36.48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9938元。

2.3 山洪灾害类型及成因

2.3.1 类型

衡山镇山洪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种,滑坡是主要灾种,其它为崩塌。

滑坡:物质类型以破碎岩石及松散土石为主,力学性质以牵引为主,滑坡厚度以浅层—中层为主,在千枚岩、板岩、泥岩等软质岩石分布中发育,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崩塌:以石灰岩、泥质灰岩、砾岩为主,力学性质以倾倒石成为主,规模以小型至中型为主,多分布于公路两侧。

泥石流:主要以山坡沟槽型,多为山坡两侧松散堆积物及矿山不合理堆放堵塞沟谷引起,规模多为小型,松散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重力补给,流体性质多为稀性。

2.3.2. 成因及特点

人类工程活动是致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山区村民建房开挖坡脚普遍存在,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建房、修路、采矿、垦田等)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占灾害总数的93.4%,特别是分布最广、活动最频繁的房后高切坡造成的地质灾害,由于致灾体距离房屋近,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往往造成人员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极大,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8.2%。

衡山镇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区域性:南部山区为主;2、群发性:旱季少、汛期多;3、具人为性: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比重大;5、危险性: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2.3.3 地质灾害点

目前,衡山镇有地质灾害点4处,衡山镇南岳村山河凹地质灾害点。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近年来,衡山镇山洪灾害频发,但由于灾前监测、预测预报及时准确,临灾避让措施到位,所以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今后衡山镇山洪灾害防治积累了不少经验。

截止2022年底,衡山镇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4处。

 

3、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在多次勘测调查及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作了详细排查的基础上,根据全镇地形地质环境区域差异特征,山洪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按照灾害的形成,将衡山镇山洪灾害划分为二个片区。

3.1 危险区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如:1、已明显变形、裂缝可能产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受严重威胁的区域。2、含有软弱夹层的顺向坡,坡度大于岩层倾角,且岩层倾角大于30°的陡坡,可能产生滑坡影响的区域。3、各溪河十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的区域。

山洪灾害在主要河谷两侧半山地带强烈发育。一是地形起伏大,沟深坡陡,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松散坡积物堆石厚度大,在降雨作用下,不稳定的斜坡和结构松散的沟谷极易产生山洪灾害;二是部分村开采矿产、河谷两侧道路建设和人工垦植等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年均降雨量大,且雨量集中,斜坡岩土易受冲蚀;四是山区居民防灾意识薄弱,任意把房屋建在沟口处,阻挡了山洪泥石流的通道。因此,山洪灾害极易发生,是我镇主要发育发布区。灾害类型多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3. 2 安全区

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4、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4.1.1 镇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衡山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由镇人民政府镇长任指挥长及班子成员任副指挥长,指挥部成员由衡山公安分局、镇中心卫生院、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中心平安法治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室文明创建和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国土分局、财政和资产管理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其组成人员如下:

    委:朱启洲

 挥 长:王业平

副指挥长李永海    俊                  吴宏勤  徐家军   申晓静   许传江                   刘云风

    员: 徐家文    何  芬   杨荣林   张国成

陈作宝      黎绍君      

陶伟军  汪学超   叶守军   董功平    倪克胜   郑兴强       朱景祥  

徐正文  孙  敏  各村(社区)书记

 指挥部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1个应急抢险队,值班电话:5022478,传真:3908397。

4.1.2 村组织机构的构成

各村成立防汛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村居书记任指挥长,村两委成员、小组长为成员,并造花名册报镇防指备案。

4.2 职责分工

4.2.1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4.2.2 各村防汛领导小组在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村级山洪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4.2.3 各工作组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内雨情、水情,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水文等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要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4.2.4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用电话、手机联系。

  别

  长

  员

联系电话

抢险救灾组

吴宏勤

13865786399

杨荣林

13355643206

  斌

13966274345

程善文

13865742422

转移安置组

陈晨13733007171

刘莉

13675666179

项敏

18056496099

  侠

13966258622

信息统计组

  俊13856422910

  铠

17755641979

黄钦松

18756461479

曹雨佳

19556358836

后勤保障组

张国成15505648619 

杨先贵

13856400796

沈高文

15156498519

余鸿水

15856410555

 

5、监测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根据衡山镇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一般是久旱突降大雨,根据衡山镇地形地质条件,暴雨特性,一次连续降雨在80毫米作为临界值。

5.2 实时监测

     各村山洪灾害点要随时监测辖区内降雨、水位、滑坡和泥石流等信息,一有情况,迅速报告。

5.3 预报预警

5.3.1 预报内容

气象预报、内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滑坡和泥石流预报。

气象预报、洪水预报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滑坡和泥石流预报由县国土资源局发布。

5.3.2 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滑坡或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5.3.3 预警启用时机

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时,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当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征兆时,应发布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信息,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立即发布相关信息。

5.3.4 预警发布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5.3.5预警方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6、转移安置

     各村对受山洪灾害隐患点威胁的人员,要动员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转移应以集体、有组织的转移为主,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应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转移路线应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地带,当接到县防指撤离的命令后,城关圩区及迎驾厂圩区居民按地理位置分东、中、西三片撤退转移,具体转移路线为:

1)东片以老城市场中心,东西两侧居民,由文峰北路向二中方向转移;安置在二中。

2)中片以北门口巷为中心,周围居民、村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由中兴路向新城转移;安置在山城宾馆。

3)西片以一中为中心,两侧居民、村民、企事业单位、学校由衡山大道向九桠树迁移;安置在南岳山庄。

4)镇园区及周边群众、企业、学校由潜台路向衡山花园方向转移;安置在衡山花园。

5)永康桥、迎驾厂两村村民沿1、2、3、4、5号路向迎驾大道迁移。

转移安置工作应采取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责任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7、抢险救灾

     一旦发生险情。各村在及时向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应按预案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对转移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牲畜尸体。紧急情况下,报指挥长同意,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8、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汛前,衡山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值守。

8.2 宣传教育及演练

对预案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多媒体、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群众宣传,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8.3 落实经费

为确保山洪灾害监测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各村应多渠道筹措资金,使山洪灾害能及时得到勘查和治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山洪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9、附  

    本预案由衡山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