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2021年水稻生产总体情况分析
当前,霍山县一季稻收割已接近尾声,单产、总产均较上年增长。现将我县今年水稻生产总体情况总析如下:
一、产量结果
(一)点上情况
全县6个监测点,于9月中下旬陆续收割。经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测产,6个点有效穗14.45-22.56万,亩均19.05万穗,较上年增加1.73万穗;穗粒数150-181粒,穗均163.5粒,较上年减少3.5粒;结实率80.4%-83.3%,平均81.47%,较上年减少3.38%;千粒重25.7-26.9克,平均26.35克,较上年增加0.52克。6个监测点平均理论单产660.01kg,较上年627.15kg增加32.86kg,增5.24%;平均亩实产560.83kg,较上年532.67kg增加28.16kg,增5.29%。
(二)面上情况
全县大田成熟期田间苗情及长势长相好于上年。不同栽培方式产量构成大致如下:
1、人工移栽田块。面积11.4万亩,占54.3%,较上年增加1.1万亩。亩均有效穗15.77万穗,穗均总粒数173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7克。理论产量、实产分别为598.9kg、509kg,较上年594.9kg、506kg分别增0.67%、增0.59%。
2、机插秧田块。面积1.6万亩,占7.6%,与上年持平。亩均有效穗16.12万穗,穗均总粒数176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6.8克。理论产量、实产分别为627.3kg、533.2kg,较上年620.6kg、527.5kg均分别增1.08%。
3、抛栽田块。面积3.2万亩,占15.2%,较上年增加0.1万亩。亩均有效穗16.39万穗,穗均总粒数177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6.5克。理论产量、实产分别为628.9kg、534.5kg,较上年619.8kg、527kg分别增1.47%、1.42%。
4、水直播田块。面积4.4万亩,占21%。亩均有效穗19.95万穗,穗均总粒数135粒,结实率88.5%,千粒重26克。理论产量、实产分别为620.3kg、528kg,较上年613.2kg、521kg分别增1.16%、1.34%。
5、机条播田块。面积0.4万亩,为今年新推广栽培方式。亩均有效穗20.13万穗,穗均总粒数135粒,结实率89%,千粒重26.2克。理论产量、实产分别为633.7kg、538.6kg,较普通水直播方式分别增2.16%、2%。
(三)当前收获进度
由于9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我县基本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适宜收割晾晒,加之倒伏程度轻,全县水稻收割进度较去年提前5-7天。截至目前,收割总面积20.8万亩,占应收割面积的99%。未收割部分面积0.2万亩,主要是迟播的晚粳稻,最近天气晴好,将于11月15日前全部收完。
(四)水稻单产提高原因
经初步测算,全县一季稻理论单产612.1kg,亩实产520.4kg,较去年504.6kg增加15.8kg,增3.1%。增产的原因分析如下:
1、一季稻主体抽穗灌浆期气象条件有利。7月下旬、8月上旬以及8月下旬、9月上中旬天气条件有利于水稻抽穗扬花和穗期灌浆结实。
2、病虫危害损失较常年轻。今年发生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主要病虫害在田间危害初期达到有效防控,仅少部分稻瘟病、稻曲病抗性弱的品种产量略受影响。
3、栽培措施得当。采用了“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模式,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栽培措施配套,农机农艺高度融合。
4、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大。整县制发展优质专用水稻生产,选用的优质高产多抗系列品种,提高了水稻的优质率,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90.5%,较上年增加了20%以上。
5、农技农事服务措施有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侧身施肥等在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应用;在苗情监测过程中,农户田间管理得到了有力指导。
(五)倒伏情况调查
今年连续5天以上阴雨天气发生时间段仅有2次,没有受到台风侵袭等特殊自然灾害影响,倒伏面积较小,主要是迟播的晚粳稻存在不同程度的倒伏,面积约0.06万亩,其中倒伏1-3级的0.05万亩,4-5级的0.01万亩。倒伏造成产量损失,亩产减少150kg左右,减产2-3成。
二、生产效益分析
经6个点调查点上、面上情况,结合实际生产了解,我县水稻销售基本实现了优质优价,平均单价2.764元/kg,亩均产值1459.98元,育秧、耕作、移栽、管理等人工成本亩均420.6元,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质成本亩均431.36元,地租亩均327.5元,亩均成本合计1179.46元,亩均收益280.52元。
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
1、气象条件对产量影响。今年气象年景总体上较好,无旱灾、洪灾、台风等恶劣天气,梅雨期短,总体气象条件利于水稻生产。水稻整个生育期经历2次5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分别为8月9日-17日、10月12日-20日,不利于该时间段水稻的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造成空瘪粒多、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5-7%田块不同程度减产。其余时间段和集中收获期天气条件有利,基本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适宜收割晾晒。
2、病虫草害对产量影响。今年水稻整个生育期总体上病虫害发生较轻,苗期和分蘖拔节期病虫害影响极小;水稻生长中期部分乡镇局部稻纵卷叶螟中等偏轻发生;穗期畈区部分乡镇稻瘟病和稻曲病局部发生偏重,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略有影响。整个生育期病虫害在初期即得到有效控制,不足以影响整体最终产量构成。
四、主推品种、技术及优质稻生产情况
1、主推品种情况。2021年我县中籼稻主推品种主要有荃优822、深两优600、A两优336、嘉丰优2号、荃优丝苗、隆两优华占、昌两优8号、徽两优丝苗等,粳稻主推品种主要有南粳5055、嘉花一号、鄂香2号等,糯稻包括籼糯和粳糯主推品种主要有镇稻19、光明糯、太湖糯、皖垦糯1号等。主导品种种植面积18.2万亩,占总面积的86.7%。
2、主推技术情况。2021年我县水稻主要推广农机农艺一体化集成技术、规模种植增产增效技术、稻虾综合种养集成技术、有机稻生产技术、水稻机插优质丰产绿色增效技术、精确定量机械穴(条)直播技术、全生育期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技术、侧深施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8项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95.5%。
3、优质稻生产情况。2021年我县整县制发展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种植面积19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0.5%,较2020年增加20%。参与订单种植主体122个,种植优质专用品种12个,落实6个粮食收储主体、9个水稻加工企业为优质稻生产、收储和加工服务。订单面积16.8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0%。有8个乡镇参与整建制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种植面积15.9万亩。建立了3个优质专用水稻单品种规模化订单种植示范片,示范面积1.7万亩,参与种植主体9个,种植3个优质专用品种。
五、水稻生产存在问题
1、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全县育秧工厂且均采用传统的毯壮苗育秧,钵苗机插秧在我县未能实施推广。随着直播面积的扩大,今年工厂化育、插秧面积仅1.6万亩,影响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全县尚无规范、配套和功能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托管机构,仅靠农机合作社开展部分服务。
2、农户间水稻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受农户主观生产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全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较慢,水稻绿色增产等技术应用率不高,水稻水肥一体化及田间综合调控管理技术难以落实,导致田间管理不及时,田间茎蘖数群体不达标、成穗率低等问题。
3、种植比较效益低下。大户水稻生产上剔除种子、农药、化肥、地租、人工等生产成本开支,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仅能保本或微利。如市场销售不畅,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大多数农民种植积极性低下。
六、采取措施与建议
1、技术措施。一是围绕种养结合,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和农药控害使用,提升耕地质量,保护农业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开展绿色高效高效生产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高效化生产,强化新技术集成配套和示范应用。三是加强粮食生产实用新技术和农作物在田管理技术指导,发展优质专用品牌粮食,推进优质稻米生产。四是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双千工程”,因地制宜推广稻渔共生共育生态种养。五是开展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水稻苗情动态监测等基础性服务工作,及时掌握苗情做好田间技术服务。
2、政策保障建议。一要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全县旱涝保收面积。二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托管组织,为水稻生产大户及时提供有效服务,财政从各级粮食生产发展资金中切块支持提供服务的组织。三要划拨部分资金加强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提高各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水平。四要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水稻及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