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灾】梅雨季节农业防灾减灾生产管理措施

2023-07-03 08:31来源:霍山县东西溪乡文字大小:[ ]   背景色:       

根据省气象台信息,6月下旬以来我省入梅,预计近期多降雨天气,湿度增大。据分析,梅汛期前期雨量分布不均,强降雨具有分散性、局地性等特点,局部伴有短时暴雨、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减少梅雨季节及出梅后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各地要做好防灾减灾生产管理工作

水稻

当前早稻处于抽穗扬花期,单季晚稻早栽的进入分蘖期。汛期持续降雨或强降雨易造成延误水稻栽插季节、增加田间化肥流失、田间积水时间过长或水层过深阻碍水稻根系生长,不利水稻群体结构优化和个体健壮生长。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开好平水缺,防止积水过深。强降雨过后,要及时排浅田水。早稻田防止深水灌溉和长期积水,尽量做到干湿交替,促进根系生长,保持根系活力。单季晚稻田够苗前浅水灌溉与露田交替,促进根系生长和发棵,防止深水灌溉抑制分蘖发生。栽插后约 2 周,加深田块四周围沟和中间丰产沟;够苗期及时排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发生。

(二)适时提早移栽单季晚稻。机插秧苗因播种密度高,应在叶龄 3.0 左右至 3.5 叶时移栽。3.5 叶后每推迟 1 天移栽,会较大幅度降低秧苗素质而影响产量。叶龄达到 3.0 叶左右、苗高 12cm以上的,要抢无雨天气及时移栽;有的秧龄已达 20 天以上,秧盘内秧苗拥挤,苗高和叶龄增长缓慢,不能再延误移栽期。栽插后要开好平水缺,防止秧苗被淹。

(三)科学追施肥料。梅雨天气水稻易遭受积水水淹,水稻受淹期间,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积水退后植株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而且排水后肥料流失较多。在排除积水后,要根据苗情长势及时追肥,肥料种类以速效氮肥为主,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早稻可喷施高效叶面肥,促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

(四)加强早稻田病虫害防治。高度重视水稻细菌性病害、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的防控,山区、半山区及感病品种关注稻瘟病发生。

(五)及时做好被毁稻田的补播工作。对受暴雨影响,稻田或田间稻苗被冲毁的,及时做好稻田修整,根据季节条件及时补种单季稻、连作晚稻或旱粮作物。

 

蔬菜

 

当前正值平原设施蔬菜采收后期,露地蔬菜采收盛期,山地蔬菜管理关键期,连续阴雨,易造成田间积水,长期渍害,会加重病害发生,降低品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及时清沟排水。做好清沟理渠工作,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渍害。

(二)及早采收近成熟瓜菜。抢收易受淹田地和不耐涝品种蔬菜。

(三)加强在田蔬菜管理。及时扶理植株,摘除残枝病叶,中耕施肥,喷施叶面肥,延长采收期;利用大棚设施进行避雨栽培,避免暴雨直接淋刷和田间积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有条件的可结合使用防虫网,以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

(四)及时防治病虫害。针对不同蔬菜种类危害程度,选择安全对口药剂抢晴用药,并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搭配,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重点加强霜霉病、白粉病、青枯病、枯萎病,蚜虫、烟粉虱、蓟马、跳甲、螟虫、夜蛾类和蜗牛等病虫害防治。

(五)合理安排下茬生产。利用雨停间歇天气,分批分期播种毛毛菜、青梗菜、苋菜等耐热速生品种。尽早安排下茬蔬菜生产,早熟花椰菜等秋冬蔬菜可采用大棚设施育苗,落地直播的豇豆等可加盖稻草或遮阳网等,以防雨水冲刷造成土壤板结,提高成苗率。

 

畜禽

(一)重点关注在建养殖场施工建场,及时转移有关人员,做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边坡等加固工作,特别是位于山区的新建养殖场,要重点防范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灾害,按要求及时做好人员转移工作。

(二)加强排查,做好畜禽栏舍、养殖附属设施加固等预防措施,防止畜禽舍倒塌、浸水,并彻底清理或疏浚畜禽养殖场排水系统,做好防洪防涝工作。

(三)落实高燥临时安全备用场所,尤其是沿河区域的畜禽养殖场,要严防强降雨隐患;对种畜禽场、地方品种保种场应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确保核心保护群饲养在安全场所;紧急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转移人员和畜禽,确保人员安全,减少畜禽伤亡。

(四)备足饲料和一定量的农用薄膜、农用柴油等应急物资,准备好抽水机和应急照明设施、动物防疫消毒液和消毒机械,储备应急疫苗等其他物资。有条件的畜禽规模场,尤其是家禽孵化企业、种畜禽场等,及早备好发电设备,并提前进行调试。

(五)及时开展粪污处理、贮存等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有效稳定运行。必要时在贮存等设施上加盖临时雨棚,防止粪污满溢和漏排,严格杜绝直排、偷排。

 

水产

梅雨季节气压低,多阴雨,极易造成藻类死亡甚至倒藻,值骤降,池塘底部耗氧增加,动植物尸体和残饵泛起,水体缺氧 加剧,养殖水体环境变化较大。随着水质恶化,病害微生物活跃,容易引发病害。连续降雨还有可能造成塘埂坍塌、养殖设施损坏、养殖动物逃逸、敌害生物入侵等,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梅雨期空气湿度大,饲料容易受潮发霉,不利于贮存。重点做好:

(一)维护设施,关注天气。多雨天气要加强塘埂薄弱地段的修复,加固大水面拦网设施;提前排查电力设施,备好食品、手电筒、救生衣等应急物资;养殖池塘和稻田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降低山塘水库水位;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和洪涝预警,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使水产养殖品种及生产渔需物资少受损失。

(二)密切观察,调节水质。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色、水质变化以及养殖动物活动、摄食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时刻关注水位,疏浚池塘进排水口、周边渠首及渠道,及时排水,防止漫塘;勤开增氧机,保持充足溶氧;调节水质,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溴制剂或碘制剂等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病害爆发。

(三)注意防霉,适量投喂。梅雨季节饲料易潮解和霉变,需做好饲料储存和保管。投喂时要保证饵料新鲜不变质,根据天气情况、水质变化、鱼类摄食情况等因素适当调整投饵量。遇到阴雨天气应减少投喂,避免浪费、污染水质;暴雨前可拌适量内服药物增强养殖动物免疫力;连续暴雨会导致水产动物摄食积极性降低,应减少投喂,过后按照梅雨季前的 30%、50%、70%到完全比例逐步回升,每个比例控制在1—2 天。

(四)加强巡查,防控疫病。梅雨期易造成养殖水产死亡, 引起病害暴发。需对场区、养殖工具、人员进行消毒处理工作, 防止疫病暴发;增加巡塘次数,做到勤观察、细分析,准确诊断、 科学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及时打捞死亡个体,做好无害化处理。

 

农家乐

(一)开展全面摸排。要对辖区农家乐进行全面摸排,督促乡镇(街道)对位于强降水条件下可能发生山洪、泥石流及易涝等灾害隐患点的农家乐进行重点排查。对位于隐患点的农家乐完善应急预案,设立避灾安置点,张贴安全警示标志。

(二)确保整改到位。对问题较严重、安全隐患大、整改不到位的农家乐主体,要移交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处理,必要时依法予以关停处理,确保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到位。

(三)畅通信息渠道。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实现信息更新、风险预警、数据报送、工作沟通等统一管理。

(四)加强安全宣传培训。加强预警预告、隐患排查、转移疏散等培训,做好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应对措施。

 

农田

(一)认真组织开展农田基础设施防洪度汛排查,强化梅汛期农田建设工程生产安全防范等工作。

 (二)落实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结合田间灌排需求做好 灌排渠道清淤除障、涵闸机埠检修维护等,确保农田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