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一季稻收获期苗情分析(2023年第6期)
霍山县一季中稻收获期苗情分析(一)
(2023年第6期)
一、产量结果
(一)点上情况。全县不同区域类型的6个监测点,目前黑石渡、上土市2个点分别于9月7日、14日完成收割,其余4个点均达到黄熟标准,将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陆续收割。通过田间测产调查,已完成收割和成熟在田的亩均有效穗18.64万,穗均总粒数191粒,结实率85.9%,千粒重按26.5克计,85折后理论亩产688.9公斤,较上年6个监测点亩均理产612公斤增76.9公斤,增12.6%。9月21日,经省市专家组测产,其中苗情监测与“稻-油”精耕细作示范点重叠的与儿街镇指封山监测点实际亩产797.1公斤,苗情监测与“麦-稻”精耕细作示范点重叠的下符桥镇圣人山监测点实际亩产787.1公斤。再生稻监测点已于8月17-20日完成头季收割,理论产量691.9公斤,较上年666.9公斤增加25公斤,增3.7%。从后期田间考种和测产分析看,监测点成熟期总体较去年推迟5-6天,单产大幅上升。
(二)面上情况。据近期大田调查和气象年景分析,全县水稻大田成熟期长势长相、产量等总体上好于上年,生育进程总体上较常年推迟4-5天。不同类型栽插方式的产量构成大致如下:
1.人工移栽田块。全县人工移栽水稻面积8.9万亩,占42.4%,较上年减少1.4万亩。田间调查亩均有效穗16.52万穗,较上年15.56万穗增加0.96万;穗均总粒数182粒,较上年171粒增加11粒;平均结实率84.1%,较上年80.5%提高3.6%;千粒重按26.5克计,85折后田间理论单产569.6公斤,较上年482.5公斤增加87.1公斤,增18.1%。
2.机插秧田块。全县机插秧水稻面积6.3万亩,占30%,较上年增加3.9万亩。田间调查亩均有效穗17.13万穗,较上年15.87万穗增加1.26万;穗均总粒数180粒,较上年173粒增加7粒;平均结实率84.4%,较上年80.8%提高3.6%;千粒重按26.5克计,85折后田间理论单产586.2公斤,较上年499.7公斤增加86.5公斤,增17.3%。
3.抛栽田块。全县无盘抛秧水稻面积3.6万亩,占17.1%,较上年增加0.3万亩。田间调查亩均有效穗16.81万穗,较上年16.13万穗增加0.68万;穗均总粒数179粒,较上年170粒增加9粒;平均结实率85.1%,较上年80.6%提高4.5%;千粒重按26.5克计,85折后田间理论单产576.8公斤,较上年497.8公斤增加79公斤,增15.9%。
4.水直播田块。全县水直播水稻面积2.2万亩,占10.5%,较上年减少2.8万亩。田间调查亩均有效穗19.75万穗,较上年19.56万穗增加0.19万;穗均总粒数155粒,较上年137粒增加18粒;平均结实率84.2%,较上年87.6%下降3.4%;千粒重按25.8克计,85折后田间理论单产565.3公斤,较上年508.8公斤增加56.5公斤,增11.1%。
(三)单产总体水平判断。2023年全县水稻栽播总面积21万亩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根据走访农户、田间调查、面上情况和抽样测产等综合分析,全县水稻单产较上年大幅提升。全县大田亩均有效穗17.55万穗,较上年16.64万穗增加0.91万穗;穗均总粒数174粒,较上年163粒增加11粒;平均结实率84.45%,较上年82.2%提高2.25%;平均千粒重26.33克,较上年略有增加。预计全县大田理论单产575.6公斤,较上年498.4公斤增加77.2公斤,增15.5%。
(四)当前收获进度。9月17日之前我县晴到多云天气占比较多,适宜收割晾晒,但成熟的面积占比较小;9月18日至今我县以阴雨天气为主,此一周内收割基本停滞。截至9月24日,收割总面积约8.6万亩,占应收割面积的40.9%,较上年同期减少2.3万亩。今年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是大面积收获期,预计较去年推迟3-4天。集中收获期内,我县10月上旬中期可能出现阴雨天气过程,将对秋收秋晒产生一定影响。后期天气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适宜秋收秋种,要抓紧抢收抢割抢晒,及早为秋种藤茬。
二、水稻增产情况分析
(一)天气条件有利。主要是今年气象年景风调雨顺,7-9月气温略高于常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多。8月-9月没有出现连续5天以上超35℃的高温天气,且主要以晴到多云、夹杂雷阵雨天气,光照较充足,“杜苏芮”等台风对水稻生产也没产生影响,气象条件总体上非常利于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加,增产明显。
(二)水稻病虫草害发生轻。一是草害防除及时,措施得当,田间杂草发生程度轻;二是今年全年水稻病虫害总体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局部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发生较重,但农户防控病虫害意识普遍增强,在防治适期和破口及抽穗扬花期,进行了大面积防治和统防统治,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控。
(三)生产技术应用促进水稻优质高产。一是田间管理措施有力、技术指导方法对路,构建了高产群体架构;二是水稻精耕细作示范辐射带动增强,全县面上农机农艺融合度提高,绿色增产增效成效显著;三是水稻主推技术在生产中充分运用,多方因素促使增产明显;四是水稻苗情田间动态监测开展有力,适时发布苗情分析报告,提出田管建议,大田面上管理得到有力指导。
三、田管建议
(一)水分管理要加强。现阶段,我县大多水稻处于黄熟阶段,要加强田间水分管控,实行无水管理。水深容易引发贪青倒伏,引起籽粒不饱满,空瘪率高,影响产量。
(二)准确把握收割时间。过早收获,稻谷含水量高,成熟度不够,青瘪粒多,籽粒成熟不好。太晚收割,秸秆易倒伏,稻穗损失较多。当稻谷颖壳95%以上、穗轴三分之二以上变黄时,是收割适期,应乘晴好天气及时收割晾晒,确保丰收到手。
(三)做好再生稻穗期田间管理。当前我县再生稻均已齐穗,要做到水层养穗,提高再生成穗率,增加有效穗,干湿成熟。
(四)加强迟熟品种的田间管理。对于晚粳稻和迟熟品种,重点是防止倒伏和防止贪青晚熟。对于倒伏后如稻穗出现霉变或发芽的田块,应和正常成熟水稻分开收获,避免影响稻谷品质。注意可能发生的台风和连续阴雨天气对产量和收割的影响。